![专题二 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 群诗通练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隐逸情怀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1694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二 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 群诗通练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隐逸情怀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二 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 群诗通练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隐逸情怀,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诗题中的“寻”字展开,情与景交融,写景富有层次,结构严密紧凑。
B.颔联选取白云、春草、静渚、闲门等意象,动中有静,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
C.颈联炼字工稳,仅用一个“过”字就生动描绘出雨霁云收之后翠绿如新的松色。
D.本诗结尾处的“相对亦忘言”写出了和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相似的哲理意趣。
答案 B
解析 “营造出凄清死寂的氛围”分析错误,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充满了静穆淡逸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清幽山径上的履痕给诗人带来会面在即的喜悦,颔联则蕴含着诗人因寻访不遇产生的怅然,颈联则写诗人观察山景后又找到了另外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体味到了深层的精神愉悦。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秋山中作①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那时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再去拖累政治清明的时代。
B.颔联中,诗人运用“岂厌”和“却嫌”强烈地表达出不以家事自累,马上辞官归隐的愿望。
C.颈联描写出山野林间昆虫的声音,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给人以一种空寂萧瑟的感受。
D.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呈现出诗人生活的山林环境。
答案 A
解析 A项诗人没有认为自己没有才华。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辞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中的两个典故,表明了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中的环境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烘托出悲戚的心境,尾联中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①
[唐]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 ①阙题:缺题。“阙”通“缺”。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每:每当。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由白云尽”句云路并写,表明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而来,又随着流水而去,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
答案 D
解析 “淡淡的忧伤”错,诗歌表现的是诗人淡泊的情怀。
6.诗人善于从感官角度表现景物特点,尤其写水的句子堪称精妙。请结合诗歌颔联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出了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以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些迷人的景致传达出作者在溪水旁边、柳树掩映、阳光映照的幽雅清寂的书斋中惬意悠闲、怡然自乐、甘于淡泊的生活。建议用时
约30分钟
实际用时
____分钟
主题解说
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浪漫的诗人们在这种出仕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而归隐者对噪乱尘世的回避,对人间种种羁绊的逃脱,加上独自归隐的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二 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 群诗通练十 笔端穷造化——画壁楼台歌咏,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二 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 群诗通练九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兄弟情深,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二 传统文化阅读•古诗词 群诗通练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父之诫,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