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 高中语文 二轮复习 模块1任务2论证分析题__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学案
展开论证分析题——厘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方法
“论证分析题”是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题目之一,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就论证思路而言,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组成,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思路,无外乎并列、层进、对比、总分四种常见的模式。
[满分对策]
如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整篇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
读文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依据行文的顺序找到各个分论点,分析论述角度,确定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2.部分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
读文时可以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论述的思路梳理。首先确定段落分论点,然后分析论据(举例、引用、理论等)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最后确定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③“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④“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⑤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引论(提出问题)
文章第①②段是引论部分。
文章第①段提出“家庭伦理”这一重要话题,并举《礼记》来例证,为引出中心论点作准备。
第②段提出本文观点,即“‘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来阐释。
2.本论(分析问题)
本论部分是文章的③④⑤段。
这三段与前两段构成总分关系,从纵向角度展开论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第③段运用引证法,重点说明“孝”成为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依据。
第④段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第⑤段进一步补充论述,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思辨色彩较为浓厚。
3.结论(解决问题)
由于文章是节选,没有结论部分。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满分示范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通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家庭伦理与‘孝’”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②段,这段文字是在前文引出话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二步:厘清层次,明确思路
这篇文章的论述结构十分清晰,全文是总分结构,具体到各段,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分析问题,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论述分析。
第三步: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选项 | 比对分析 |
A. | 此项从论点与论据对应关系上设题。文中引用《孝经》中孔子的一段话是说明孝道是常规、通则与规矩,目的是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引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是论证“‘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选项曲解文意,致使选项的论点与论据不对应,分析错误。 |
B. | 此项是就论证前提命题,主要是针对第④段,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孝”的意义,分析正确。 |
C. | 此项是针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分析,作者先引出“家庭伦理”的话题,再提出“社会伦理与‘孝’”之间关系的论点,然后用三段文字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选项符合作者思路,分析正确。 |
D. | 此项主要是针对第⑤段命题,“普遍意义”和“内涵变化”都能从原文中找出,“思辨态度”是就作者论证特点而言,分析正确。 |
[答案] A
论述类文本对论证的考查,除分析判断论证思路外,还常常考查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满分对策]
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1.知晓常见的论证方法
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2.思考论证方法如何运用的
一是思考文中是否运用了某种论证方法;二是思考某种论证方法与某观点是否存在紧密联系。据此判断选项对论证方法运用的表述正误。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选项正误。
选项 | (2019·全国卷Ⅲ,T2-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 |
原文 信息 |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
◎满分示范
原文第四段只是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论证方法判断错误)。并且,列举事实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并非“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判断错误)。
[答案] ×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满分对策]
如何厘清论点、论据关系
1.圈画论点
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出现在开头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论述类文本为了论证的需要,在一些段落内设置分论点,圈画出这些分论点对于解题来说至关重要。
2.圈画论据
论据深藏于文段之内,这就需要考生逐句通读每一段文字,找出作者用来论证观点的有力证据。找出后要在具体的论据前后标出指示性的词语。
3.确定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有些论据指向性很强,很容易就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论点,也有的论据所论证的论点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全段文字,甚至还要注意上下文段的关联才能找出。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选项正误。
选项 | (2020·全国卷Ⅱ,T2-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 |
原文 信息 |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
◎满分示范
第一步:圈画出文中的论点
综观这两段文字,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主要是: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第二步:确定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原文这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意在以此为例,证明:①“实物”并非“原物”,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②绘画的“历史物质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不成立,该项错误。
[答案] ×
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1.(论证思路题)[选项] (2019·全国卷Ⅰ,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
[原文信息]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对分析]
[答案] √ 选文引用了碑文内容,强调“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结构上看,对上下文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从论证上看,对论点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
2.(论证方法题)[选项] 文章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以说明口述历史与历史真相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
[原文信息]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盲人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比对分析]
[答案] × 文章不是“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作者运用了类比手法。比喻是为了生动性,类比是说明相似性。
3.(论点、论据关系题)[选项] 文中借助闻一多的话,意在阐释“初唐四杰”对于盛唐时代到来的推动作用。( )
[原文信息] 对于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比对分析]
[答案] √ “闻一多的话”是论据,“‘初唐四杰’对于盛唐时代到来的推动作用”是论点,通过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难发现,选项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遒劲。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③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④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⑤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⑥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模拟训练: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充斥,使得新诗创作走向晦暗,前景堪忧。
B.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发展和创造。
C.“宏大写作”情系人民,着力呈现崇高品质,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史诗性写作需要匹配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因此并不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
B [A项,依据原文第①段,“走向晦暗”不准确;“使得”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当。C项,由原文第③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可知,选项张冠李戴。D项,依据原文第⑤段,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混淆是非。]
5.(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并列式结构对诗歌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B.文章引用屈原、杜甫的诗句,论证了创造崇高美的诗歌要始终心系人民的观点。
C.文章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可相互借鉴的观点。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运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有力支撑了论点。
C [C项,文章只是批评了把“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二者对立的现象和观点,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并且两者“可以互为借鉴”只是作者的判断,并未进行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心灵诞生崇高的思想,诗人应锤炼心灵,战胜自我、超越传统,形成独特的诗艺。
B.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田间、贺敬之等人,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相应的学识与素养。
C.来到诗人面前的宏伟雄壮的事物和英雄,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C [C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⑤段“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可以看出,“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还离不开“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
◎原创预测:编者原创,多练一点。
7.(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基于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的诗歌创作倾向提出观点和看法。
B.文章③④⑤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创作者提出要求,③④段重在从诗歌创作的内容上提看法,第⑤段则从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方面作强调。
C.第④段作者以田间、贺敬之为例,意在论证诗人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学养,才能创作出“第一等真诗”。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只有具有崇高美的诗歌,才能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C [C项,田间、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是文章的论据,所要论证的论点包含两层意义,选项以偏概全,还应包括“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学案,共11页。
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1第2讲言说须有据,论证必有方——论证分析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1第2讲言说须有据,论证必有方——论证分析课时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命题角度,解题技法,思维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单元学习任务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