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学设计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1304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学设计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1304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教学设计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1304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学年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看动画,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初识文意,学生习作,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简析
童话是每个人童年的梦,本单元以“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为主题,由4篇课文组成。2篇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2篇略读课文《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以及“习作:我来编童话”“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本单元4篇课文都和童话有关系,童话将继续为你打开一扇鸟语花香的大门,它会让你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童话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动物、植物也像人一样,有快乐、有烦恼、有情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文本去感悟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
8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会认“旧、饿”等9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书写“火柴、围裙、可怜”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3.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5.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想象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面临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时,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难点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了解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特别是在中低年级,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提高兴趣,学会方法,能自主地识字,爱上汉字。
会认字中“蜡、烛”可以通过图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识字,“晃、喷、划”可以通过动作和组词去呈现。“燃、焰、烛”可以通过偏旁理解意思。多音字“几”可以借助图片,如出示三张茶几的图片,指出“茶几”的“几”的读音,并明确“几张”中的“几”表示询问数量多少。其次,还可以利用字源识字理解“烛、富”的意思,这种识字方法形式活泼,学生更愿意接受,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帮助学生了解构字的依据,识记的效果也会更好。此外,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还有情景识字法,给会认字组词,放到情景中帮助学生去理解,如“旧衣服、财富、卷尺”等。
会写字教学主要指导学生对汉字笔画的起落避让、间架结构的合理安排,促使学生对汉字的笔划、结构形成正确的视觉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在指导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很重要,看每个字的占格情况,再进行指导。最后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激发他们书写的兴趣。
2.课文朗读
本文朗读的基本语调应低沉、缓慢,在具体朗读时还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适当变换语速和语气。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环境,体会小女孩心情的细微变化,还要考虑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既要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又要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等方法认识本课多音字“挣、几、晃、喷”的读音。
(2)运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
(3)搜集作者安徒生的简介,对作者有个简单的了解。
(4)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通顺。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旧、饿”等9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挣、几、晃、喷”。会写“柴、冷”等13个字。能正确书写“火柴、围裙、可怜、哪怕、暖和”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找出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生:喜欢)因为童话故事形式活泼、想象丰富,所以老师也喜欢。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吧。
2.课件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段。(播放课文动画,大概2分钟)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示课文情景图)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安徒生(1805—1875),出生于丹麦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安徒生从小热爱文学,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著名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圈出生字,并注音。
2.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课文比较长,段落比较多,认真读课文,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
4.找出文中的小女孩总共擦燃了几次火柴。
5.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2.检查认字情况。
(1)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2)指名在全班说一说。(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归类识字等。如“焰、烛、燃”,偏旁都是“火”,表示都和火有关系。)
3.指名找出课文中带有多音字“挣、几、晃、喷”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
1.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2.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3.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
4.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师:认真读这几句话,读准这几个多音字在本课中的读音。你知道这几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吗?
生1:我知道,第3句话中的“晃”读作“huǎnɡ”,它的另一个读音是“huànɡ”,可以组词为晃动。
生2:对,我也知道第2句中“几乎”的“几”读“jī”。
生3:我发现第3句中也有一个“几”,这个字在句中读“jǐ”。哈哈,我很细心吧!
生4:第4句中的“喷”读“pèn”,它的另一个读音是“pēn”,我会组词喷水。
生5:第1句中的“挣”读作“zhènɡ”,它的另一个读音是“zhēnɡ”,可以组词为挣扎。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以看出你们平时都很注意积累知识,加油。
4.小练笔。
课件出示:
给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1.家具城里的茶几( )太多了,大概有几( )十个,我都挑花眼了。
2.一阵风吹来,明晃( )晃的烛光轻轻地晃( )动了起来。
3.看见桌上喷( )香的奶酪,小熊的口水都快要喷( )出来了。
5.指导书写会写字。
(1)从结构、笔画方面重点指导:
柴:上下同宽,书写时注意下部“木”的横要长一些,撇、捺要写舒展。
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的点不要漏掉。
焰:左窄右宽,“臼”中间的两横不要连在一起。
(2)从字源、字义方面指导:
柴:篆文=(此,踩在脚下)+(木头),表示踩在脚下的木头。
富:金文=(宀,房屋)+(酉,酒坛),形容家境富裕,有余粮酿酒。
师:用多种方法记忆、理解生字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中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书写不正确的地方,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三、再读课文,初识文意。
1.按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1~4):大年夜里,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
第二部分(5~9):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表达了小女孩的愿望和愿望的破灭。
第三部分(10~11):小女孩冻死在了大年夜。
2.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童话故事要用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去读。在朗读课文对环境的描写时,语调应低沉、缓慢,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在朗读小女孩的幻想时,要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调略微上扬,但不要过高。读小女孩的结局时,语速缓慢,语气沉重,充满悲伤。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有很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划分段落,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段意综合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课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幻象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愿望。
2.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3.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的写法。
4.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四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一张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的图片,一张是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看到的情景图,一张是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奶奶的情景图,一张是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的图片)
2.师:在这个漂亮的小女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先感知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习第1~4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每年的大年夜,我们都会在家里和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而文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大街上干什么?天气是怎样的?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汇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个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1:从第1自然段的描述中,我知道当时的天气很寒冷,天又快黑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在自己温暖的家中吃饭,但小女孩还光着脚在大街上走着。
生2:读着第1自然段,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小女孩可怜的模样,让人十分心疼。
(3)指名朗读第2~4自然段,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有个关键词——可怜,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女孩可怜?
课件出示:
1.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 )描写
2.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 )描写
3.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 )描写
师:这几句话分别从什么方面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仔细阅读,把描写方法写在括号中。
预设:这几句话描写了小女孩的外貌、动作,写出了小女孩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学习第5~9自然段。
(1)第一次擦燃火柴:
课件出示:
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这样的景象?
②第5自然段一共有几个感叹句?感叹句的运用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生1:擦燃火柴后,小女孩看到了火炉,因为她太冷了,太渴望温暖了。
生2:这段话中有5个感叹句,写出了小女孩对温暖的渴望,表达的感情很强烈。
师:感叹句能够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读出小女孩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语调略微上扬,但不要过高。
(2)自由朗读第6~9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小女孩又擦燃了几次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
课件出示:
生1: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小女孩又擦燃了四次火柴,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
生2:第二次,她看到了烧鹅,因为可怜的小女孩太饿了。如果当时我在场该多好啊,我会把自己的好吃的都送给她。
生3:第三次,她看到了圣诞树。大年夜是一个全家团圆的日子,她多么渴望家的温暖啊,所以小女孩看到的幻象是圣诞树。
生4:第四次,小女孩看到了她的奶奶。她的奶奶已经去世了,奶奶是唯一疼爱她的人,所以小女孩看到了奶奶。
生5:第五次,小女孩擦燃了一大把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3)奶奶抱起小女孩是什么意思?哪里是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
预设:奶奶抱起小女孩,预示着小女孩已经冻死了。死亡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就是一种解脱,她再也不会感到寒冷和饥饿。
师:三个“没有”间接地写出了小女孩生活的世界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揭示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在今天的社会中,再也没有这样悲惨的事情发生,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3.学习第10~11自然段。
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死后带着微笑?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回答。
预设: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了,因为她在死前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幻象。小女孩死前是在美丽的幻境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面的“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寒冷、饥饿、痛苦,彻底“幸福”了。
4.课文学完了,这个故事很感人,更让人唏嘘伤感,回家后,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吧。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内容读起来让人心情很沉重,通过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美丽的幻象,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象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部分主要写小女孩的五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借助图片和朗读,随着每一次火柴的擦燃,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再用回家讲故事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和转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9*.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反思: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反思: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片段
◆感受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危险遭遇,体会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励(教学重点)
师:可怜的红头还没有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到嘴里去了。它会经过哪些地方?又会经历哪些危险呢?它的心情又怎样?
(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生看课件以后,再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1: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去了,它会被牛吞进了肚子里。
生2:红头会被牛嚼碎。
生3:红头会被牛的胃液消化掉。
生4:红头很着急,它大声呼喊“救命”,它也很悲哀,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掉了。
师:面对红头的危险遭遇,青头怎样帮助和鼓励它的呢?
生1:青头提醒红头,让它躲过牛的牙齿,并安慰它,说牛在吃草时从来不会仔细嚼。
生2:青头隔着牛肚皮和红头说话,让红头不要怕,还告诉它出来的方法。
师:牛吃草有什么特点呢?牛胃有什么功能呢?
生:牛吃草时从来不会仔细嚼,牛肚子里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当牛休息的时候,就把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到嘴里,然后细嚼慢咽。
师:青头把牛胃的功能和牛吃草的特点告诉红头有什么用呢?
生1:是让红头有信心,要勇敢一些。
生2:是让红头找到机会,一定要出来。
师:说得很好,所以红头真的很勇敢,它努力地不让自己失去知觉。从第一个胃走到第二个胃,又从第二个胃来到牛嘴里。最后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终于出来了。
师:红头在牛肚子里的遭遇是有惊无险,青头对红头的帮助也十分感人,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赏析: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红头在牛肚子里的危险遭遇时,通过课件展示和文本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红头的心情,从而感受红头的危险。又从青头的话语中体会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安慰与鼓励。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之下,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体验,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11*.一块奶酪
教学反思:
习作·语文园地三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生字。
2.认识“口”部的生字,并理解带“口”部的字与什么有关。
3.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积累谚语。
5.学编童话故事。
【学习重难点】
1.识字和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编童话故事。
【学前准备】
1.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2.相关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我来编童话)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童话)
2.回忆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这些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动、植物,把它们赋予了人的情感、动作、语言,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有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吗?
二、学生交流。
1.课件出示文中一些词语,读一读、想一想:看到这些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一幅什么画面呢?你想到了什么故事?
2.同桌交流自己的故事内容。
3.指名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三、指导习作。
1.确定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可以从上面找一个或几个,也可以添加你喜欢的其他角色。)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发生的?
3.他们在那儿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四、学生习作。
学生按自己的思路编写童话故事,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
第二课时
(作文讲评)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童话故事,这些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神奇的世界。现在,我们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佳作吧!
二、出示习作范文。
龙公主
从前,国王生了一个女儿,长得美若天仙。到了待嫁的年龄,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王子前来求婚。国王一时不知如何选择,便告诉他们,城堡对面的山顶上住着一条龙,通体漆黑,头生双角,它的胸前有一颗发光的火石,谁能把那条龙胸前的火石取下来,谁就可以娶公主为妻。
于是,三位王子带着武器便上山了,在山顶,他们找到了那条巨龙,通体漆黑,头生双角,胸前闪着一颗发着蓝光的火石。鼻子上还有一条斜长的伤疤。三位王子与巨龙展开了搏斗,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最终巨龙被斩杀。但三位王子只有一位活了下来,活下来的王子取下巨龙胸前的火石,火石的亮光瞬间熄灭,他将火石做成项链献给了公主,并如愿以偿地娶了公主。
晚上,公主开心地将火石项链戴在胸前,这时,火石开始渐渐变亮,突然,在一阵强光中,公主变成了一头巨龙,通身漆黑,头生双角,胸前闪着一颗发着蓝光的火石。卫兵和王子听到响声后赶过来,发现公主不见了,一条巨龙蜷缩在房间。
王子以为公主被巨龙吃了,愤怒地举起剑向巨龙砍去,变成龙的公主想向王子解释,可是刚靠近便被王子的剑击中了鼻子,一条斜长的伤口鲜血直流,巨龙疼痛地吼了一起,撞破墙壁,踉踉跄跄地飞出了城堡,飞向了远处的山顶,房间里留下惊惶失措的卫兵和伤心痛哭的王子。
习作评析:文章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小作者通过“人杀龙,人变龙,人再杀龙”的故事结构展现了一幅“巨龙复仇”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构思奇妙,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类若不善待动物,最后终将得到惩罚的道理。
三、老师指导同学们评议。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时间、地点是什么?
2.故事情节是否清晰?
3.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习作,交流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次习作要求写一个童话故事。故事要清楚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2.指名学生交流。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比一比。
横线右边的字是左边字的一部分。(减一减的方法识字)
2.认一认横线右边的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我发现
1.认识带“口”部的字,并归类。
第一类:和嘴巴有关的动词:咬、叼、嚼、啃、咽、吞、含
第二类:表示叫的动作:叫、喊、嚷、吼、啼、吵、唤
第三类:表示声音的词:吱、呜、嘀、嗡、嘟、啪、哗
2.学生认读这些字。
(二)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认识修改符号
表示改正
表示增补
表示删除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四、日积月累。
1.自读谚语。
2.简单理解谚语的意思。
3.积累谚语。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卖火柴的小女孩
2
本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26个字。掌握9个多音字。会写3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对文中的人物做出简单的评价。
3.能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4.能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等故事讲给别人听,能体会故事所传递的真挚情感。
那一定会很好
1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以种子的奇特经历诠释了树立服务意识,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境界。
在牛肚子里旅行
2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写青头和红头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吞进肚子里又逃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牛有四个胃和牛会反刍的科学小知识。
一块奶酪
1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蚂蚁队长战胜贪念,将奶酪送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
习作
1
我来编童话
1.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2.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能给习作加题目。
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3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在那奇妙的王国里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2.能运用减一减的方法,认识“申、介”等7个生字。
3.能了解3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
4.能了解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并在修改自己习作时尝试使用。
5.朗读、背诵关于“理”的3条谚语。
6.能产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自主阅读3本童话,了解故事内容。
7.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分享。
看到的幻象
原因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课题
那一定会很好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木头的各种变化,蕴含了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一粒种子经过的历程,再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道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
2.预习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话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展示“舒服”,请问同学们有感觉舒服的时候吗?那都是在什么时候?
2.板书课题。
1.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感到舒服的时候。
2.理解“舒服”的含义。
3.齐读课题。
1.说说你对“舒服”一词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想一想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讨论文中的种子经过了哪些历程。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努力(nǔ lǔ)
茎叶(jīn jīnɡ)
拆掉(chāi chì)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3.再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1.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的句子。
2.师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3.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并体会情感。
4.学生讨论交流种子经过的历程。
3.抄写文中含有“舒服”一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生讨论交流懂得的道理。
4.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题
在牛肚子里旅行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描写了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了牛肚子,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文章篇幅较长,因此提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地读,再理解红头的旅行过程,了解牛吃东西的特点,以及青头对红头的帮助和鼓励,体会文章情感。
学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和功能。(学生)
2.预习生字、词语,制作生字词语卡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读写词语。
学前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教师)
2.了解牛吃食的特点,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板书:旅行,组织交流。
2.板书:旅游。
3.把课题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说说自己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
2.区别“旅行”和“旅游”的意思。
3.齐读课题。
4.学生质疑问题预设: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
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3分钟)
1.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序号。
2.指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教师重点指导。
1.学生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小组之间利用识字卡片互相交流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捉迷藏(cánɡ zànɡ)
答应(dá dā)
几乎(jǐ jī)
3.比一比,组词。
怜( ) 管( )
冷( ) 官(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7分钟)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谁在牛肚子里旅行?
(2)红头为什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思考题。
4.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牛吃食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归类复习本节课的生字。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生字词。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6.读拼音,写词语。
lǚ xínɡ jiù mìnɡ
( ) ( )
kě lián liú lèi
( ) ( )
ɡānɡ cái
(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3.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学习重点
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学前准备
制作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用时:7分钟)
1.复习生字词。
2.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的?
3.从红头的旅行过程中,你还发现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1.学生读生字、词。
2.回顾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7.认读下列词语。
蟋蟀 答应 可怜 拼命
疼痛 细嚼 慢咽 笑眯眯
8.红头被大黄牛吃到嘴里以后,他的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深入研读,了解课文(用时:20分钟)
1.出示文段,引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连起来介绍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过程。
2.组织交流,学习“反刍”。
3.组织交流,引读课文。
4.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第5~17自然段,思考:红头是怎样在牛肚子旅行的?从文中划出红头所在地点的语句。
2.再次快读该语段,思考:牛吃东西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3.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说说牛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
9.说说红头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用时:8分钟)
1.找出描写青头帮助,鼓励红头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2.从青头的所作所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交流感悟。
10.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从中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想象,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当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会对青头说些什么呢?
2.你能试着讲一个有趣的历险故事吗?
学生交流红头从牛肚子出来后,对青头说的话。
11.红头从牛肚子出来以后,会对青头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块奶酪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课,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研读,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蚂蚁的美好品质,并谈谈读文后受到的启发。
学前准备
1.自学生字,收集蚂蚁搬食物的资料。(学生)
2.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和蚂蚁们的美好品质。
3.学习蚂蚁大家庭同心协力,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并受到启发。
学习重点
体会蚂蚁队长表现出的美好品质。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
1.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搬运食物吗?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蚂蚁队长,看看它是怎样带领蚂蚁队伍搬运食物的?(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蚂蚁搬运食物的情景。
2.齐读课题,质疑。
1.读了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生字圈起来。
2.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易读错的字。
犯(fàn) 跺(duò)
豫(yù)
2.读一读带生字的词语。
3.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4.学生齐读课题。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诱人( ) 聚集( )
犹豫( ) 宣布( )
禁止( ) 舔食( )
三、研读感悟(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
(1)蚂蚁队长下达了什么命令?
(2)蚂蚁们是怎么做的呢?
2.研读第4~9自然段,思考:
蚂蚁队长和蚂蚁们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是什么态度?
3.齐读最后一段。
1.读第1段蚂蚁的命令。
2.从“争先恐后、抢着、不愿”等词体现了蚂蚁遵守纪律,同心协力的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队长:丢掉——太可惜;吃掉——犯禁令(矛盾)
4.“劲头比刚才更足”蚂蚁队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品质更加激励蚂蚁们齐心协力地搬运食物。
3.仿写词语。
争先恐后(含反义词)
__________
四面八方(含数字)
__________
4.你喜欢这只蚂蚁队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对你的启发。
学生谈体会。
5.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读通诗文,反复朗读,熟读背诵,书写指导 1,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山行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学习生字,再读想象,整体感知,为画题诗,指导默写,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 花的学校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自然段),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