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训练
展开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的丧失 B.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C.推行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 D.唐朝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
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 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 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 道”。这种现象从文明史的角度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3.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 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 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4.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 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 按惯例对其免征福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 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 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5.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 中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 欢游诣"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6.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 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文化“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7.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 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级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 的特点是
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
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
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
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
8.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 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 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洛神赋图》局部
《女史藏图》局部
D.爱国忧民的情怀
9.关于以下两幅作品说法错误的是
A.两幅作品都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之手
B.《女史箴图》人物造型动态自然,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 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C.《洛神赋图》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10.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善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B.达到了得意忘形
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D.蕴含世俗化倾向
11.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 “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 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
C. “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
12.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北朝贾思想《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农书 B.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C.火药在唐初用于军事领域 D.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13.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 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田”、第二章“粟 米”、第三章“衰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 例问题)、第五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 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B.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C.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14.数学史专家钱宝琼认为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 “掌握数学知识的 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 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 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钱宝琼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15.《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 返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因地制宜B.多种经营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 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 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恕
C.祖冲之
D.郦道元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权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 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 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 轨。……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 衣,僧尼皆令蔬食(种蔬菜和粮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 般。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循吏传•郭祖深传》
材料二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指佛 教)害政,桑门(指僧人)蠢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葬,思拯其溺。…又惑以茫味之言,惧以阿鼻(指地狱)之苦, 诱以虚诞之辞(词),欣以兜率(指天堂)之乐…………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馨于情游,货弹于土木。……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而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范缜《神灭论》
(1)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对封建国家有何危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缜写《神灭论》的背景和动机。
(3)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 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 中亚、西亚等文明,对唐代的习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 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 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 并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 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的相关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1—5 BCDCD 6—10 CBDDD 11---16 DCBBA C
17.(1)危害:封建国家的人头税收入大减。原因:僧、尼和白徒、养女都不在国家户籍管理之内,不承担赋税福役。
(2)背景:佛教盛行,严重危害国计民生。动机:从理论上反对崇信佛教,以达到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的目的。
(3)材料一主张僧、尼还俗务农(“还俗附农”);材料二主张僧、尼自食其力(“耕而食” “蚕而衣”)。
18.示例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代社会风气开放,佛教在传播中日益本土化,儒学 也吸收了佛、道中的有益成分得到发展;当时中外交流频 繁,唐代的艺术作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常带有异城风 情,如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外国的服饰、食物等的传人丰富 了人们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文化存在保守倾向。
阐述: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土地和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 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 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唐在吸收外来 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将外来文化因素等同于自身文 化,使其“俯就我范”的倾向。在差异中求一统,而不是在 一统中发展差异。唐代文化在开放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这 一文化保守倾向,削弱了异质文化的启示作用及其为唐代 文化发展带来的活力。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