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巩固运用,强化表象,课堂小结,畅谈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书 P7 例 8,完成教科书 P7“做一做”和 P9~10“练习一”中第 8~11 题。
▶教学目标
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1.复习旧知识。
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 1 厘米和
1 米分别有多长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
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 子的长度约是 15 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 20 厘米,门高约 2 米,跳绳长约 2 米……
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 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 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 P7 例 8。
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读课件上的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 厘米还是 13 米。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概念还处于模糊阶段,这个问题的设计,是 根据教科书编写的要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2.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师:你们认为旗杆高 13 厘米还是 13 米呢?你能用什么办法说服别人,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预设 1:排除法: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画 1 厘米、1 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 13 厘米。
预设 2:估算法:学生利用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 1 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大概相当于 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 13 米。
预设 3:借助参照物法: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看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差不多。比如,新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
高度远大于 13 厘米,应该是 13 米。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刚刚认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容易混淆概念,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合情推理的方法进行猜测、说明、推断,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找到了答案: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米(板书)。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巩固运用,强化表象
完成教科书 P7“做一做”。
【学情预设】虽然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 它们某些部分的长度。如果学生判断具体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有难度,教学时,可以用学 生都熟悉的实物替换教科书中选用的实物,如果没有条件观察教科书中的实物,可以尽 可能地提供这些实物的图片,且图片中最好还有学生熟悉的实物做参照物,以便作为判 断的标准,从而避免学生凭空猜测。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推理的方法确 定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完成教科书 P9“练习一”第 8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做这样的题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参照物作比较, 然后确定正确的长度单位。
完成教科书 P10“练习一”第 9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鞋长、门宽和 1 庹的长度,并分别与 10 厘米
或 1 米比较。
【设计意图】教科书以列表的方式呈现,意在加深学生对 10 厘米、1 米长度的认识, 又可以巩固用尺量长度的方法。同时,10 厘米就是 1 分米,也为后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另外,以列表的形式呈现题目,便于学生对估测和实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进而使学生及时调整估测的策略,以逐步提高估测的准确性。
【教学提示】
要注意加强估测方法的指导,注重探究思考的过程。
【教学提示】
在实测后应引导学生对估测和实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估测是否准确。如果估测准确性差,则应做出调整: 调整关于 1 厘米、1 米的长度表象或者调整应用长度表象进行虚拟测量的方法。
完成教科书 P10“练习一”第 10 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情预设】一般学生都能发现最左边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错误的,因为起点没有对准刻度 0。中间小男孩的测量方法,学生也会知道是正确的,但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理由,进一步理解测量的本质。最右侧小女孩的测量方法是一种近似结果,学生很容易弄错,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用近似数描述比较符合生活实际,最右 侧小女孩的说法也是对的。
完成教科书 P10“练习一”第 11 题。先让学生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情预设】这题难在既要测量折线的长度又要提出问题,需教师加以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测量的方法,深化学生对线段特点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画,借助身高、身边的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 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长度单位之后,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厘米”和“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在呈现例题时,教师紧紧围绕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答——解答是否合理”这条主线,鼓励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最后通过解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类题目,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类题目刚开始有些迷茫和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会用尺子去量给出的事物,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估测,这点尤为重要。
二、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对的画“√”,把不对的长度单位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1.一根电线杆高 7 米。()2.小军比小明高 3 米。()
3.电视塔高 85 厘米。 ()4.一节动车车厢长 25 米。()
五、把两根 12 厘米长的木条钉在一起,接头处长 2 厘米,接好后的木条长多少厘
米?
参考答案
二、1.√2.厘米3.米4.√
五、12-2=10(厘米)10+12=22(厘米)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回顾知识,整体把握,典型示例,方法应用,梳理知识,总结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引思,沟通旧知1.出示,探索新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填空,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预计教学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