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西区中考数学几何题试卷(无答案)
展开一、辅助线添加策略3
策略1 按定义添辅助线3
策略2 按基本模型添辅助线3
二、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及举例4
方法1 求角思想及模型4
第一类:方程思想求角度4
第二类:转化思想求角度4
第三类:整体思想求角度5
第四类:数学模型—角平分线模型6
第五类:数学模型—对顶三角形模型6
第六类:分类讨论思想求角度7
方法2 关于中点的辅助线7
第一类:已知中点7
第二类:证中点8
方法3 截长补短法9
方法4 作垂线构造全等求点的坐标10
方法5 关于角平分线的辅助线11
第一类: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11
第二类:过边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12
第三类:过平分线上的点作一条边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13
第四类: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在角两边截长补短13
方法6 等腰三角形的辅助线14
第一类:分类讨论思想14
第二类:“三线合一”作辅助线15
第三类:构造等腰三角形16
方法7 等边三角形的辅助线19
第一类:构造30°的直角三角形19
第二类:作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20
第三类: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21
一、辅助线添加策略
三角形是基础几何图形,是一切几何图形证明的基础。在求证几何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构成新图形,进而形成新关系,使分散的条件集中,建立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把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去解决,则是三角形证明中的常规策略。
添加辅助线有二种常见策略:按定义添加辅助线、按基本模型添加辅助线。
策略1 按定义添辅助线
(1)角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
利用这个性质,常见辅助线为:取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
(2)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利用这个性质,常见辅助线为:取垂直平分线上一点,连接该点与线段的两个端点。
策略2 按基本模型添辅助线
几何图形的学习,主要是模型的积累的过程。几何模型比较多,例如中线模型、等腰三角形模型、角平分线模型、等边三角形模型等,具体分析见下文。每一种模型,因其独有的特性,往往有比较确定的几种辅助线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图形的关键特征,确定图形的基本模型,然后借助该模型的辅助线的方法,按照规律添加合适的辅助线,切勿乱添线。
二、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及举例
方法1 求角思想及模型
第一类:方程思想求角度
性质:(1)三角形内角和=180°;
(2)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3)三角形外角=不相邻两个内角和。
解题技巧:若图形中角比较多,用设未知数方法,利用上述3条性质,将图形角度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方程的形式求解。
例1.在△ABC中,∠A-∠B=30°,∠C=4∠B,求∠C的度数。
例2.如图,△ABC中,D是BC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度数。
例3.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1=∠A,∠2=∠C,求∠A的度数。
第二类:转化思想求角度
解题技巧:求解多个角度和问题时,先利用三角形角度间的基本性质,将不规则图形中的角度转化到同一个三角形(多边形)中;再利用三角形(多边形)内角和性质求解角度。
例1.如图,求∠A+∠B+∠C+∠D+∠E的度数。
例2.如图,六边形ABCDEF中,∠A=∠D,∠B=∠E,∠C=∠F,证明AF∥CD。
例3.如图,△ABC的外角平分线BP、CP交于点P,PE⊥AC于E,PF⊥AB于F,∠A=70°,求∠FPB+∠EPC的度数。
第三类:整体思想求角度
解题技巧:根据题干特点,有时单一的看待某个角度,难以解出题目要求的角度。这时,需要将2个角或多个角看成一个整体,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等性质进行转化求解。
例1.如图,点D在△ABC内,且∠BDC=120°,∠1+∠2=55°,求∠A。
例2.如图,将△ABC沿EF折叠,使点C落在点D处,求∠1,∠2与∠C的数量关系。
第四类:数学模型—角平分线模型
性质:角平分线将一个角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解题技巧:此类题型,往往会告知多个角平分线,要求求解某一特定角。建议设平分后的角为未知数,利用方程的思想,转化为求解方程的形式来求解特定的角。
例1.已知△ABC中,点P为∠ABC和外角∠ACD的角平分线的交点,证明∠P=
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E平分∠BAD,DE平分∠ADC。
求∠B+∠C与∠AED。
第五类:数学模型—对顶三角形模型
性质:若两个三角形有一个对顶角,则这两个对顶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剩下的两个角的和相等。
解题技巧:利用对顶三角形另两个角的和相等的性质,列写对顶三角形另两个角之和相等的等式,通过转化,求解出题干要求的角度。
例1.如图,AC,BD相交于点O,BP,CP分别平分∠ABD,∠ACD,且交于点P。若BP、CP分别为∠ABD、∠ACD的外角平分线,求∠P与∠A、∠D的关系。
第六类:分类讨论思想求角度
解题技巧:当题目中未出现图形时,往往有多解情况,需要分类讨论。
(1)等腰三角形中,腰和底的讨论
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高的讨论
例1.在等腰△ABC中,∠A=80°,求∠B。
例2.在等腰△ABC中,∠A=60°,求∠B。
例3.已知AD为△ABC的高,∠BAD=70°,∠CAD=20°,求∠BAC的度数。
方法2 关于中点的辅助线
第一类:已知中点
(1)中线倍长法:将中点处的线段延长一倍。
目的: = 1 \* GB3 ①构造出一组全等三角形; = 2 \* GB3 ②构造出一组平行线。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去。
例1.如图,△ABC中,D为BC的中点
(1)求证:AB+AC>2AD;
(2)若AB=5,AC=3,求AD的取值范围。
例2.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AB,∠BAC=∠BCA,求证:AE=2AD。
(2)向中线作垂线:过线段两端点向终点处的线段作垂线。
目的:构造出一组全等三角形
辅助线技巧:锐角三角形的垂线在中线线段上;钝角三角形的垂线在中线线段的延长线上。
例1.已知AC=BC,AC⊥BC,过C点任作直线l,过点A、B分别作l的垂线AD、BE,垂足分别为D,E。若AD=2,BE=4,求DE的长。
例2.如图,∠C=90°,BE⊥AB且BE=AB,BD⊥BC且BD=BC,CB的延长线交DE于F。求证:点F是ED的中点;
第二类:证中点
(1)过端点作另一边的平行线:
目的:构造出一组全等三角形
特点:中线倍长的反向应用
例1.如图,在△ABC中,∠ABC=∠ACB,D,E分别是AC和AC的延长线上的点,连接BD,BE,若AB=CE,∠DBC=∠EBC。求证:D是AC的中点。
例2.如图,AB⊥AE,AB=AE,AC⊥AD,AC=AD,AH⊥DE于点H,延长AH交BC于点M。求证:M是BC的中点。
(2)两端点向中线作垂线:
目的:构造出一组全等三角形
特点:与已知中点时向中线作垂线方法一致
例1.如图,AB⊥AC,AB=AC,D是AB上一点,CE⊥CD,CE=CD,连接BE交AC于点F,求证:F是BE的中点。
例2.如图,A、B、C三点共线,D、C、E三点共线,∠A=∠DBC,EF⊥AC于点F,AE=BD。
(1)求证:C是DE的中点;
(2)求证:AB=2CF
方法3 截长补短法
截长补短法使用范围:线段和差的证明
(1)截长: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段等于某一短线段,再证剩下的那一段等于另一短线段。
例:如图,求证BE+DC=AD
方法: = 1 \* GB3 ①在AD上取一点F,使得AF=BE,证DF=DC;
= 2 \* GB3 ②在AD上取一点F,使DF=DC,证AF=BE
(2)补短:将短线段延长,证与长线段相等
例:如图,求证BE+DC=AD
方法: = 1 \* GB3 ①延长DC至点M处,使CM=BE,证DM=AD;
= 2 \* GB3 ②延长DC至点M处,使DM=AD,证CM=BE
(3)旋转:将包含一条短边的图形旋转,使两短边构成一条边,证与长边相等。
注:旋转需要特定条件(两个图形的短边共线)
例:如图,已知AB=AC,∠ABM=CAN=90°,求证BM+CN=MN
方法:旋转△ABM至△ACF处,证NE=MN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90°,∠D=60°,AB=BC,E,F分别在AD,CD上,且∠EBF=60°,求证:EF=AE+CF。
方法4 作垂线构造全等求点的坐标
方法:求点P的坐标,过点P作横纵坐标的垂线,将求坐标转化为线段。利用直角三角形和题干中的特殊条件求证全等三角形,进而求解线段长度。
例1.如图,△A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C⊥BC,A(0,3),C(1,0),求B点的坐标。
例2.如图,△ACB为等腰三角形,A(-1,0),C(1,3),AC⊥BC,求B点的坐标。
方法5 关于角平分线的辅助线
第一类: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
方法: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取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被平分的角的两边作垂线
注:锐角三角形的垂线在中线线段上;钝角三角形的垂线在中线线段的延长线上。
目的:构造一组全等三角形
例1.如图,在△ABC中,CD是角平分线,AC=3,BC=5,求的值。
例2.如图,PA=PB,∠1+∠2=180°,求证:OP平分∠AOB。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BAD,CE⊥AB于点E,∠B+∠ADC=180°。求证:BC=CD;
第二类:过边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
方法:取被平分角边上一点,向角平分线作垂线,并延长至与另一个边相交
适用条件:往往题干中已有线段与角平分线垂直,只需延长垂线段即可
目的:构造一组关于角平分线对称的全等直角三角形
例1.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E⊥AD,探究∠ACE,∠B,∠ECD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2.如图,在△ABC中,AB<BC,BP平分∠ABC,AP⊥BP于点P,连接PC,若△ABC的面积为14,求△BPC的面积。
例3.如图,在△ABC中,AO=OB,∠AOB=90°,BD平分∠ABO交AO于点D,AE⊥BD交BD延长线于点E。求证:BD=2AE。
第三类:过平分线上的点作一条边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方法: = 1 \* GB3 ①有角平分线时,常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从而构造等腰三角形。如下图1
= 2 \* GB3 ②通过一边上的点作角平分线的平行线与另外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从而也构造等腰三角形。如下2图
例1. 如图,△ABC中,∠A=36°AB=AC,BD平分∠ABC,DE∥BC,求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例2.如图,在△ABC中CE是角平分线,EG∥BC,交AC边于F,交∠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与G。求证:EF=FG。
第四类: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在角两边截长补短
方法:在角的两边上实施截长或补短
目的:构造出已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
例1.如图,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点E在AD上,求证:BC=AB+CD。
例2.如图,已知AC⊥BC,PA⊥PB,且PC平分∠ACB,求证:PA=PB。
方法6 等腰三角形的辅助线
第一类:分类讨论思想
一、腰和底(顶角和底角)的讨论
(1)腰和底的讨论
方法: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a,b,求另一条边c时,要分2种情况讨论:
= 1 \* GB3 ①设a为腰,b为底,则c=a;
= 2 \* GB3 ②设a为底,b为腰,则c=b
注:分类讨论后,还需利用三角形边的关系判定每种假设是否成立
例1. 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5和6,求周长。
例2.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4和9,求其周长。
(2)顶角和底角的讨论
方法: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A,求另外两个角B和C,要分2种情况讨论:
= 1 \* GB3 ①设∠A为底角,则∠B=∠A,∠C=180°-2∠A;
= 2 \* GB3 ②设∠A为顶角,则∠B=∠C=
例1. 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求其顶角的度数。
例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求其顶角的度数。
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讨论
方法:当题干中未告知图形,我们往往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因为锐角三角形(高在三角形内部)和钝角三角形(高在三角形外部)的高位置不同,会导致图形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结果。
例1.已知△ABC中,CA=CB,AD⊥BC于点D,∠CAD=50°,求∠B的度数。
例2.已知△ABC的高AD,B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若BF=AC,求∠ABC的度数。
三、等腰三角形个数的讨论
方法:此类题型往往已知2个点(A和B)或者1条边,求另一个点,使之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分2类讨论:
(1)已知直线为底,另一个点在这条直线的垂直平分线上(AB左右两侧皆可),即以点C为顶点;
(2)已知直线为腰,以点A为顶点,AB长度作弧,另一点在圆弧上;或以点B为顶点,BA长度作弧,另一点在圆弧上(AB左右两侧皆可)。
例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B(4,0),若在坐标轴上取点C,使△ABC为等腰三角形,求满足条件的点C的个数。
第二类:“三线合一”作辅助线
方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底边上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已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我们往往作底边的高(或中线或角平分线),则此线段既是三角形的高,又是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例1.如图,△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E=AF,求证DE=DF。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C,∠ACB=90°,点O为AB的中点,OE⊥OF交AC,BC于E,F。求证:OE=OF
例3.如图,点D,E在△ABC的边AB上,CA=CB,CD=CE,求证:AD=BE
第三类:构造等腰三角形
一、作平行线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1)作腰的平行线
方法:常见方法有2种。
= 1 \* GB3 ①如图1,在腰AC上任取一点D,作DE∥BC,则构造出等腰三角形ADE
= 2 \* GB3 ②如图2,在底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作DE∥BC交AC延长线于点E,则构造出等腰三角形ADE
例1.如图,△ABC中,AB=AC,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且BD=CE,DE交BC于F,求证:DF=EF。
例2.如图,AB=CE,且∠A+∠ACE=180°,求证:BM=EM。
(2)作底的平行线
方法:常见方法有3种。
= 1 \* GB3 ①如图3,在腰AC上任取一点D,作DE∥AB,则构造出等腰三角形CDE
= 2 \* GB3 ②如图4,在腰BC延长线上取一点D,作DE∥AB,交AC延长线于点E,则构造出等腰三角形CDE
= 3 \* GB3 ③如图5,过点C作底边AB的平行线,当CD=CE时,则构造出等腰三角形CDE。
例1.如图,在△ABC中,CA=CB,D在AC的延长线上,E在BC上,且CD=CE,求证:DE⊥AB。
例2.如图,BD为△ABC的角平分线,点E在CD上,AD=DE,EF∥BC,求证:AB=EF。
二、二倍角
下列图形中,已知∠B=2∠C
图1 图2 图3
(1)作二倍角的平分线
方法:如图1,作∠B的平分线BD,则∠ABD=∠DBC=∠C,则构造出等腰三角形BCD
例1.如图,△ABC中,∠BCA=2∠A,BC=,求∠A的度数。
(2)延长二倍角的一边
方法:2种方法
= 1 \* GB3 ①如图2,延长BC,使BD=AB。则∠D=∠DAB=,则∠D=∠C。因此构造出等腰三角形BDA和等腰三角形ADC
= 2 \* GB3 ②如图3,延长AB,使BD=BC,则∠D=∠DCB=。因此构造出等腰三角形BDC。
例1.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且∠ABC=2∠C,求证:AB+BD=AC
三、中点
(1)中线倍长
方法:已知中点,求证两条线段相等,但这两条线段难以结合到一起,可以考虑用中线倍长法,将某一条线段转化到构造的全等三角形中去。
例1.若∠BAD=∠CAF,D为BC的中点,求证AB=AC
(2)向中线作垂线
方法:已知中线的另一种辅助线方法,与中线倍长法的作用类似,将某条线段转化到构造的全等三角形中去。
例1.如图,在△ABC中,AD为中线,E为AB上一点,AD,CE交于点F,且AE=EF。求证:AB=CF(2种方法)
四、截长补短
方法:如上述“截长补短”法(截长、补短、旋转),可构造等腰三角形来来实现边、角之间的转换。
例1.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且∠ABC=2∠C,求证:AC+AD=BC
例2.如图,在△ABC中,∠BAC=108°,AB=AC,BD平分∠ABC,交AC于D,求证:BC=CD+AB。
方法7 等边三角形的辅助线
第一类:构造30°的直角三角形
方法:有时,题干要求求解三角形中某些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是要想到利用30°直角三角形的特点:30°角对应的边是斜边的一半。一般情况下,图形中不会直接出现30°的直角三角形,需要我们通过辅助线构造。常见的构造方法如下3种:
(1)连接两点构造30°的直角三角形
例1.如图,△ABC中,AB=AC,∠BAC=120°,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交AC于E,DE=2,求BC的长。
例2.如图,△ABC中,AB=AC,∠BAC=120°,D为BC的中点,DE⊥AC于E,AE=2,求CE的长。
(2)延长两边构造30°的直角三角形
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AD=4,BC=1,∠A=30°,∠B=90°,∠ADC=120°,求CD的长。
(3)作垂线构造30°的直角三角形
例1.如图,,△ABC中,BD是AC边上的中线,BD⊥BC于点B,∠ABD=30°,求证:AB=2BC。
例2.如图,点P是△ABC的边BC上一点,PC=2PB,∠ABC=45°,∠APC=60°,求∠ACB的度数。
第二类:作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
方法:取等边三角形ABC中AB上任一点D,作DE∥BC,交AC于点E,则构造出等边三角形ADE。
例1.如图,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延长BC至E,使CE=AD,连接DB,DE,求证:DB=DE。
例2.如图,等边△ABC中,D是AB上一点,延长BC至E,使CE=AD,DE交AC于F,求证:DF=EF。
例3. 如图,D是等边△ABC的AC边的中点,F在AB上,E在BC的延长线上,∠FDE=120°。
(1)求证:DF=DE;(2)求证:CE+BF=BC
第三类: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
模型:如图,△ABC与△ACE都是等边三角形。
结论: = 1 \* GB3 ①BE=CD; = 2 \* GB3 ②∠BFC=120°; = 3 \* GB3 ③AF平分交DFE; = 4 \* GB3 ④AF+BF=DF。
初中竞赛难度几何100题 无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竞赛难度几何100题 无答案,共101页。
2023陕西中考几何压轴题必刷复习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陕西中考几何压轴题必刷复习题无答案,共6页。
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综合与测试课后复习题,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