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之夯实基础试卷
展开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抑为之不厌(抑,不过。)②吾妻归宁(归宁,指女子出嫁。)
B. ①则又爱之太恩(恩,情深,这里指用心)②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C. ①因之以饥馑(饥,蔬菜不熟;馑,五谷不熟;饥馑,泛指饥荒。)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D. ①多见其不知量也(多,只,仅仅。)②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18岁以上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A项,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C项,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D项,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故选B。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名我固当(名,起名,作动词。)
②博我以文(博,广博。)
B. ①东犬西吠(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C. ①其筑欲密(筑,捣土用的杵。)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
D. ①其培之也(培,为动,为……培土。)
②欲洁其身(洁,使动,使……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博,使动,使……广博。B项,东,没有词类活用。C项,筑,这里用作动词,捣土。故选D。
二、【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模拟考试】课内文言文(本题共21小题,21分)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
B. 奉之弥繁,攻之愈急 弥:更加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快速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胁迫,挟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其势弱于秦”即“其势于秦弱”,意思是“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所”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意思是“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C项,“泊牧以谗诛”中“诛”表被动,该句意思是“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D项,“……为所……”表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故选A。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
C. 胜负之数 数:命运
D. 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暴秦之欲无厌”的意思是“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所以“厌”,同“餍”,意思是“满足”。故选A。
6.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地事秦 吾得兄事之
B.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C. 六王毕,四海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 子孙视之不甚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一方面要把握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握语境对其含义的“影响”,也就是说要结合语境来判定词的含义。A项,“以地事秦”与“吾得兄事之”,事,侍奉,动词。B项,“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最初,副词;“始速祸焉”,始,才,副词。C项,“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一把,数量词D项,“子孙视之不甚惜”,惜,珍惜,动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惜,可惜,动词。故选A。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此言得之 未得与项羽相见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晋陶渊明独爱菊
D. 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此言得之”,得,正确;“未得与项羽相见”,得,能够。B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被;“若属皆且为所虏”,为,被。C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爱惜;“晋陶渊明独爱菊”,爱,喜爱。D项,“或曰:六国互丧”,或,有的人;“或未易量”,或,或许。故选B。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 思厥先祖父B. 可谓智力孤危
C. 至于颠覆D. 盖失强援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A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B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智商。C项,“至于”,古义:以至于,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提及另一事。D项,“强援”古今义相同,均为:强大的支援。故选D。
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礼遇。A项,“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B项,“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C项,“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D项,“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故选B。
【点睛】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0.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 军:驻军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 以乱易整 易:交换
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项,“以乱易整”意思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易”,替代。故选C。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
②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⑥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放肆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⑧亦去之 去:离开
A. ①②③⑤⑧B. ②④⑤⑦⑧
C. ③④⑥⑦⑧D. ①②⑤⑥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意思是“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若”应解释为“如果,假如”;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意思是“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以为”应解释为“把……作为”;⑥“又欲肆其西封”意思是“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肆”应解释为“延伸、扩张”。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 越国以鄙远
C. 项伯杀人,臣活之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例句,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A项,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随;B项,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C项,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D项,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故选B。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 又前而为歌
C. 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然后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所担当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中“函”是名词做状语,用匣子。A项,“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中“箕”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B项,“前”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C项,“白衣冠”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D项,“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故选A。
14.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例句,被动句,“见”表被动;A项,定语后置句,“群臣侍殿上者”即“侍殿上群臣”;B项,被动句,“为”表被动;C项,状语后置句,“无礼于晋”“贰于楚”即“于晋无礼”“于楚贰”;D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故选B。
15.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项,“千斤”“万家”分别修饰“金”“邑”,定语后置句。B项,“知其事”修饰“太子及宾客”,定语后置句。C项,“侍殿上”修饰“群臣”,定语后置句。D项,“何厌”,宾语前置。故选D。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今行而无信 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要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例如语境推断法(结合语境揣摩),课文推断法(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有很好的效果),语法推断法等.需要强调的是,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结合语境判断,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A项,信:解释有误,应解释为“凭信之物”。译文为“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B项,解释正确,译文为“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C项,解释正确,译文为“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D项,解释正确,译文为“进军向北侵占土地”;故选A。
1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应把选项中的实词代入句中,结合具体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C项“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意思是“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所以“谢”,谢罪。
18. 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D.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河南”“河北”是古今异义词;B项,“细说”是古今异义词;C项,没有古今异义词;D项,“非常”是古今异义词。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B. 沛公居山东时
C.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 财物无所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能力。A项,不过:古义,不超过。今义,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很高。或者作连词,表转折,只是;B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项,婚姻: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D项,财物:古义今义均为“钱财和物资”。故选D。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B.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度:估计
C. 大礼不辞小让 辞:辞别
D. 沛公起如厕 如: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C项,“辞”应为“计较”之意。故选C。
2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B. 或取诸怀抱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D. 亦将有感于斯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意义词。解答此题时需要审清题目要求,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其实是在变相的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古义:其,代词,这里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B项,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C项,古今都表示“有所感触而慨叹”。D项,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故选C。
2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可乐也 信:实在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B. 终期于尽 期:至,及
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C.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临文嗟悼 临:面对
D.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大致
虽趣舍万殊 趣:趣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意思是“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致”意思是“情致,情趣”。“虽趣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趣”的意思是“取向”。故选D。
23.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群贤毕至
B. 齐彭殇为妄作
C. 少长咸集
D. 死生亦大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词类活用的归类,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诵读时断词的能力。解答类此题,要先通读句子,明确句意,对停顿处结合意思辨析即可。B项,“齐”为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的。其他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贤,贤才;C.长,年龄大的人,年长者;D.大,大事。故选B。
(五)文化常识(本题共4小题,4分)
2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 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 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
25.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 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 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 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错误,“吏部”应为“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科举是礼部掌管的。故选A。
2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 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 “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错在“除、黜”是表罢免官职”。“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的意思。故本题选A项。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27.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投长沙裴侍郎》是一首干谒诗,题目中“投”是“投赠”之意,裴侍郎是诗歌投赠的对象,他当时曾任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副部长。
B.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题目中“早秋”,点名季节;“过”是造访的意思,交代主要事件;“龙武李将军书斋”,点明拜访的地点。
C.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D.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和拟人,可以使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以及对诗歌相关内容理解识记能力。D项,“包括比喻和拟人”错误,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也就是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故选D。
(1)文言文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 这是一份(1)文言文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古诗文阅读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双重代入,结合语境判断词义,多维推断,找准方法确定词义,比照原文,准确定位,细致比照,正确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8 文言实词虚词基础巩固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8 文言实词虚词基础巩固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文言实词虚词基础巩固练习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docx、08文言实词虚词基础巩固练习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秘籍08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 这是一份秘籍08 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文件包含秘籍08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解析版docx、秘籍08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