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单元检测 第五单元 试卷 1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 试卷 2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皎洁(jiǎ) 行辈(háng) 旺相(xiàng)
B.斡旋(wò) 糜子(mí) 晦暗(huì)
C.羁绊(jī) 束缚(sù) 戛然(jiá)
D.邮差(chā) 恣意(zì) 橘子(jú)
2.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归省/省份 行辈/一目十行 兴高采烈/方兴未艾
B.康健/慷慨 思慕/蓦然回首 疏疏朗朗/书声琅琅
C.叨唠/叨扰 闭塞/塞翁失马 装模装样/模模糊糊
D.优待/侍卫 踊跃/风起云涌 愧不敢当/惊心动魄
3.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怠慢 蕴藻 甜静 马前卒
B.暮然 蓬勃 逻辑 叹为观止
C.偏僻 宽慰 渺远 顾名思意
D.蜜蜂 争讼 衣襟 大彻大悟
4.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羁绊 茂腾腾 粗犷豪放 人情事故
B.悠扬 熙熙然 大彻大悟 雪夜驰马
C.严俊 马前卒 和睦相处 不容置疑
D.糜子 翻筋斗 张灯结彩 难以治信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磁湖湖面光影交织,好一派浮光掠影的景象。
B.李波和王成关系很好,平时总是摩肩接踵,形影不离。
C.美国逆时代潮流,动不动就对他国挥舞制裁大棒,这种做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纪实类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6.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听到哥哥受伤的消息,妈妈叹为观止。
C.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B.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D.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B.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们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9.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回延安》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顺序,抒发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C.《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安塞腰鼓以粗犷豪放、刚健雄浑著称。
D.《灯笼》中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10.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呐喊》,作者鲁迅。文章刻画了作者本人儿时朋友的形象,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回延安》的作者是贺敬之。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文章句式丰富多样,短句急促有力,长句酣畅淋漓,句式的使用紧密配合氛围的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充满溦情的语言相互碰撞、应和,汇成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文章回忆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境,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1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B.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C.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至少3万千米左右。
二、连线题
1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B.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C.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D.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①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_____了,身体也似乎_____到说不出的大。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_________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____,_________几尺,即又_________出了桥。于是_________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2.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第②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月夜?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5.“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大概”“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7.“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14.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賽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楣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抒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四、写作题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项,“糜”应读méi;C项,“束”应读shù;D项,“差”应读chāi。
2.答案:C
解析:A.xǐng/shěng,háng,xìng/xīng。B.kāng,mù/mò,lǎng/láng。C.dā/tā,sè/sài,mú/mó。D.dài/shì,yǒng,kuì/pò。
3.答案:D
解析:A项,“甜”应为“恬”;B项,“暮”应为“蓦”;C项,“意”应为“义”。
4.答案:B
解析:A.事→世。C.俊→峻。D.治一置。
5.答案:D
解析:“浮光掠影”指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摩肩接踵”指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都与语境不符。
6.答案:C
解析:A.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破绽。不符合语境。B.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符合语境。C.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D.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不符合语境。
7.答案:D
解析:A.比喻。B.拟人。C.比喻。D.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是比喻。
8.答案:D
解析:提示语在中间,后面应用逗号。应改为:“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9.答案:A
解析:《社戏》选自《呐喊》。
10.答案:A
解析:“刻画了作者本人儿时朋友的形象”错。《社戏》是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11.答案:A
解析:B项,“忍俊不禁”指忍不住地笑,与语境不符;C项,两个方面对一个方面,删去“有没有”或在“建设”前面加上“能否”;D项,“至少”“左右”矛盾,删去其一。
12.答案:D
解析:A.夸张、反复。B.排比、反复。C.拟人。
13.答案:1.【甲】夏夜行船 【乙】月夜归航
2.A.轻松 舒展 作用: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我”能和伙伴们一起去看戏时的欢喜轻快的心情。
B.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作用:显示了农村少年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3.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月夜。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4.“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5.不能去掉。“大概”表示猜测,并不确定,如果去掉就是肯定了。“似乎”表示好像,并不是真的,而是人的主观感受,若去掉,语气就发生了变化。
6.运用比喻手法及侧面(间接)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划船技术之高。
7.“回望”两字,表现“我”依恋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解析:2.结合语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14.答案:1.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2.这句话是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3.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4.B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⑤段写的是插艾草的习俗以及有关艾草的内容,从中找到说明艾草的作用的句子。根据第②段“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第③段“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第④段“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第⑤段“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概括归纳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小心翼翼”“合不拢嘴”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采着”“洗去”“看到”等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合不拢嘴”写出母亲采艾草时的小心谨慎,对艾草很重视和母亲对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和满足,采到的艾草可以用来给孩子制作小香包,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第①段“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可知,“我”想到艾草就想起故乡,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②到⑤段展开写自己“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写出了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热爱;④⑤两段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作者的疼爱和温情,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第⑥段“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不难看出作者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错误,原文“那身姿挺拔瘦直……温婉脱俗”是将艾草比作乡村少女,后文并未写到乡村少女,属于无中生有;D项,“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错误,和文章的中心不一致,表现的是母亲对“我”的思念和关爱。
15.答案:例文: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妈,我饿了,有什么吃的吗?”“没有,你先做作业。”“那你有空吗?”我丝毫没有察觉你的烦躁,“帮我热杯牛奶,好吗?”“我没空,你快去做作业。”声音尖锐且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我懵了,一向和蔼的你今天如此冷酷!是在单位里受气了吗?这也不至于吧!我带着一丝愤懑走向书房,走进书房那一瞬间,我感到有种彻骨的孤独感,它笼罩着我,让我喘不过气来。我放下书包,透过玻璃向外远眺——十二月,蜡梅盛开的季节,朦胧的面纱笼罩了个临安。路旁,蜡梅与雪人隔路相望。找开窗,北风呼呼吹入书房,丝毫没有返回的意思。
就着寒冷,做完作业,迈步出去散心。雪,又下了,我冒着雪,坐在花园的亭子里,如同凋谢的花朵,在雪中摇摇欲坠。不就是热杯牛奶吗?我生气地抓起一把掉落在地上的蜡梅,向雪中扔去。那雪中的蜡梅依然绽放,不像我……十二月的芬芳,带着寒冷,闯入我的心房,此时,我心中涌起那舒适的床和温暖的被窝与你温暖的怀抱,心中不免产生一丝又一丝的懊悔。
十二月的芬芳,带着寒冷,也带着你寻找的脚步。你拿着刚热好的牛奶,撑着一把雨伞,在雪中呼唤着我的名字。看着你绝望地坐在楼梯上,又站起,一次又一次;看见你流出涓涓晶莹之泪,一滴又一滴。十二月的芬芳中,眼泪已夺眶而出,我冲上前,一把抱住你。你,递给了我一瓶热牛奶,我一把接过牛奶,就着这番心情,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心里的寒冷,在你的爱的温暖下,在牛奶的温度下,被驱散得无影无踪。一丝又一丝温暖涌上心头。
雪,停了,一缕阳光照着大地。雪,化了,但路旁的蜡梅依然芬芳。芬芳与温暖照入我的心房,阳光普照大地,临安又露出了往日的繁华之貌。十二月,冬阳底下的蜡梅芬芳四溢,因为你,那蜡梅的芬芳才会随爱飘荡,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解析: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这个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记忆”,一个是“芬芳”。“记忆”表明要写以前发生的事情,“芬芳”一词,应该选用它的比喻义:让人温暖的人和事,不宜写它的原义。可以写一个人,或者一种情感,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人或者情感。因为题目的关键是“记忆”,所以要以记叙为主,要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并以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最好采用边记叙边抒情的方法,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注意精心选材,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八上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八上 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同步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默写填空,综合性学习,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