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01
    新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02
    新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03
    还剩5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8年级下册物理教案全册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案,共62页。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物理

    教案


    目录
    第七章 力 4
    第一节 力 4
    第一节 弹力 7
    第三节 重力 9
    第八章 运动和力 11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11
    第二节 二力平衡 13
    第三节 摩擦力 17
    第九章 压强 20
    第一节 压强 20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23
    第三节 大 气 压 强 25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8
    第十章 浮力 30
    第一节 浮力 30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39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44
    第一节 功 44
    第二节 功率 48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51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54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56
    第一 杠杆 56
    第二节 滑轮 58
    第三节 机械效率 60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43页第2、3











    新 课标第一网



    第一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54 —— 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wwW.x kB 1.c Om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x k b 1.c o m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59 —— 1、2









    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难点: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44页图12.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新 课 标 第 一 网
    按照书本第4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12.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通过观察图12.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47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业
    1.思考书本第49页第1、2

    x k b 1 .c o m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图1
    ●教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如图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F
    图4
    图3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x k b 1 .c o m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 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新 课标第一网
    课本第49页练习3-5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图甲 图乙 图丙
    表格设计: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f(N)(弹簧测力计示数)
    1



    2



    3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作业:课本P63 1、2
    六.教学后记: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9----3、4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连通器应用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课文80页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课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液体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浓度液体压强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练习: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85---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大 气 压 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
    ●教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强
    二.新课教学新| 课|标| 第|一|网
    (一)大气压的存在
    1.演示
    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87页 “想想做做”
    2.通过演示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
    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
    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P0 = 760mmHg =1.013×105Pa
    3.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2)大气压随大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5.大气压的作用:
    (1)抽水机    (2)用吸管吸饮料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90页:2
    六.教学后记: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具:硬币、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课本P91图14 .4-1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4.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
    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练习:课本P93--1
    (二)飞机的升力
    如图14.4-5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新| 课|标| 第|一|网
    五.布置作业:课本P93—4
    六.教学后记:







    第十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5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重力G/N
    拉力F/N
    浮力F浮/N
    小桶重力G桶/N
    小桶和溢出水总重G总/N
    排开水的重力G排/N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上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练习:练习册P63----A组5、6
    (四)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1.密度计
    2.潜水艇
    3.飞艇
    4.热气球
    5.氢气球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97——3、4
    五.教学后记: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
      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
      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
      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阿基米德原理)
      二、进行新课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
      每组分发一块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当众分发增加可信度)给大家3-5分钟的时间利用橡皮泥做一条小船看哪一组的船装“货物”最多“货物”是规格相同的钉子
      分组实验:
      (由于问题具有挑战性且贴近学生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争先恐后开始行动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笔杆轧成“饼”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纷纷放入水中投放“货物”“……10、11、12……20……”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
      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展现了一些个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学在往溢水杯中放物体的同时测出了物体所受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些同学是先在自备容器中测定物体全都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测定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学在测定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时因为杯子太轻事先在杯子里装了适量的水测出其重力再把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测其总重二者之差即是物体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在实验过程中一组5人他们有的提弹簧秤有的读数有的记录同学们对出现的问题时有讨论与争辩比如有的同学手持弹簧秤的外壳部位;有的同学用弹簧秤提着物体入水中时太快造成溢出水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不等;……通过争论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实验过程更加合理)
      记录数据
      以下是四级学生的实验数据:
    第一组:
    弹簧秤1
    2N
    1.6N
    弹簧秤2
    0.1N
    0.5N
    第二组:
    弹簧秤1
    2N
    1.7N
    弹簧秤2
    0.5N
    0.8N
    第三组:
    弹簧秤1
    1.4N
    0.2N
    弹簧秤2
    0.1N
    1.2N
    第四组:
    弹簧秤1
    1.3N
    0.2N
    弹簧秤2
    0.2N
    1.3N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两只弹簧秤示数变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弹簧秤1示数的减少量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弹簧秤2示数的增加量是物体排开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师生共同确认: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证明同学们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据的w W w.xK b 1. c om
      课堂小结与延伸
      教师:(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第四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对以下问题发表意见(通过例题对今天所学进行巩固同时强化交流与合作及评价意识)

      教师:(投影)例: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体浸没在液体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还需要给出哪些条件?
      (此题打破常规没有采用根据已知条件求得未知结果的问题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条件和结果要求同学们给出其他条件)这道题同样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所学浮力知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随堂记录在黑板上):
      1.液体密度;物体体积
      2.液体密度;物体边长
      3.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密度
      学生:(教师提议)对各组条件进行评价
      (下课之前教师提议)同学们自己评出第9组为踊跃发言小组(全班45人共分成9个小组)然后予以鼓励(掌声)
      教师:对于其他猜想因素课下同学们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逐个进行验证并排除无关因素






















    第三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演示]: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原理: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附: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物  上浮 最终漂浮  ρ液>ρ物
       F浮=G物  悬浮       ρ液=ρ物
       F浮<G物  下沉  最终沉底 ρ液<ρ物
      (二)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三)应用
      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将 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体现的含义是什么?[功]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  
    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l焦耳=l牛顿·米  1J=1N·m新 课标第一网
    〔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 3× 105焦耳的功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例题 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 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  B.l焦  C.0焦  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l牛·米   
    五、布置作业:课本107页练习2、3
    六、教学反思:



















    第二节 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二、引入: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新 课标第一网
    三、新课教学:阅读课本111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t-时间-秒(s)1W=1J/s1KW=103W
    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题讲解
    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1t,起重机在20s内匀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合多少KW?(g=10N/kg)
    例2.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W?合________KW. 
    五、课堂练习(测) (每题10分,共10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 B、 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 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
    A、 W、J/s B、 KW、Pa C、 W、N/m D 、N/m2、N·m
    3.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
    A、2400W B、 1200W C、 20W D、 50W
    4.10k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
    A 、10J B、 2.4×107J C、 6×105J D、 104J
    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 B、 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 D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
    A、 2:9 B、 2:1 C、 3:2 D 、3:1
    六、作业、113页1、3
    七、教学反思: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看一则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新课学习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撇开的弓等
    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以及其他能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等概念及其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 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4)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作业:思考课本116页1
    五、教学反思: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能用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3)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意识
    ●教具:
    滚摆、铁锁、细绳、溜溜球、 铁架台、 钢球、 细线、带弹簧的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我们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关于能量的转化请回答电灯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风力发电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水利发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电动机工作的时候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学生讨论回答
    二、情景:操作乒乓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题
    动手动脑搞探究:
    1.老师提问:为什么乒乓球在松手后能够不停的上下运动呢?这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2.学生实验
    先将滚摆置于最高点然后释放摆轮分析: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加强巩固
    1.单摆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蹦蹦床分析: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课本图15.5—2,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转化的认识再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动势能转化的实例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下坡时自行车运动得越来越快、打夯等
    概括结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四、引出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之和
    五、拓展知识www.Xkb1.coM
    1.学生分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请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转化
    2.假设没有阻力会怎么样呢?引出机械能守恒规律
    3.再次分析乒乓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六、温故而知新
    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思考课后练习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思考课本12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1、3、4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一些应用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的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重点:杠杆的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支点、力臂
    ●教具:剪刀、钳子、木棍等
    ●教学过程:
    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一.杠杆:(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x k b 1.c o m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1/m
    阻力F2/N
    阻力臂2/m
    1




    2




    3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可能有:F11=F22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即等)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四、杠杆分类:
    五.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L1>L2钢丝钳、开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理发剪、火钳、筷子等
    3.等臂杠杆:L1=L2天平
    六.作业:P68 3、4
    七.教学后记:





    第二节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新| 课|标| 第|一|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 1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www.Xkb1.coM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 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新|课|标|第|一|网

    相关教案

    物理第2节 热机的效率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第2节 热机的效率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主要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一、压力 压强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一、压力 压强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挑战新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三、重力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京课改版八年级全册三、重力优质课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力的大小,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