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第3章 复习课
目录
【知识网络构建】
【考点专题梳理】
考点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各异,但原理都是一致的。即利用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完氧气,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使水进入容器,根据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考点二 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对实验室气体制取类题目的解答主要从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速率、气体是否纯净、反应药品等)的确定,气体发生装置(依据反应条件、反应物状态)和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性质)的选择,气体验满、验纯(依据气体的性质)及实验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三 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注意:计算过程中带入量必须是质量,物质必须是纯净物,单位要统一。
考点四 人体的呼吸系统及呼吸作用
人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
考点五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通过验证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氧气和能量的来源。
考点六 空气的污染及保护
空气污染成因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的因素,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以及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关注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全球性大气三大问题: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空洞。
【重难点突破1:基本概念和原理】
1.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2.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
(2)缓慢氧化: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在短期内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缓慢氧化。
3.催化剂、催化作用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作催化作用。
4.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即
【例1】 (泰安中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人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10
m
8
7
反应后的质量(g)
2
3
30
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反应可表示为X+Y→Z+W。若W为水,则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A说法错误;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无法确定Z和W的类别,则无法判断该反应是否为置换反应,B说法错误;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g+18g-8g=32g,则m的数值为32+3=35,C说法错误;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8g:32g=1:4,D说法正确。
【点拨】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或无关物质。
【重难点突破2: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78%
21%
0.93%
0.04%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各异,但其原理是一致的,即利用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要求生成物为固体),容器内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容器,根据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确定氧气的体积。
3.空气污染
(1)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燃煤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烟尘,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3)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但它可以引起温室效应。
【例2】小明为了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下图所示装置做实验:
(1)将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点燃并放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2)反应停止,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_____________,大约达到集气瓶剩余体积的_____________为止。
(3)剩余气体具有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伟也做了上述实验,但他所测得的氧气含量偏小,试分析导致小伟实验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5)小莉想使用镁条来代替红磷做实验,老师告诉她这种方法不合适,因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非常剧烈,镁既可以和氧气反应,也可以和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写出镁和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课上,某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果实验失败了,请你帮助他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沿导管进入集气瓶 (3)难溶于水 不能支持燃烧
(4)装置漏气 红磷的量不足(或其他合理答案) (5) 3Mg+N2===(点燃) Mg3N2 (6)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
【解析】(1)红磷点燃后放入集气瓶中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瓶内的压强减小,反应停止,集气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所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大约达到集气瓶剩余体积的为止。(3)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剩余体积的,可以判断氮气是难溶于水的气体;而红磷反应后剩余,且不能继续燃烧,可以判断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且不和红磷反应。(4)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如测得的氧气含量偏小,导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等。(5)镁和氮气反应生成点燃氮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Mg+N2===(点燃) Mg3N2。(6)实验课上,某同学用足量的木炭代替红磷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结果实验失败了,原因是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
【重难点突破3: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例3】(苏州中考)如图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装置。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有:①通入氧气时,白磷易被冲散而较难与氧气接触;②逸散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空气污染。下图是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改进实验装置,由A、B、C三部分组成。请认真阅读下列内容并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卡: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CO2、SO2、SiO2、P2O5等。
(1)在仪器①中加入1药匙二氧化锰,用注射器吸入约4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然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刺入橡胶塞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2)在广口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其中上部,旋紧双孔塞。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取一块绿豆大小的白磷放入小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约80℃的热水(热水的高度以小试管高度1/2为宜);将大试管稍作倾斜,让小试管沿大试管内壁滑入大试管中;将双孔塞的长导管伸到小试管中接近白磷正上方的位置,旋紧双孔塞;最后将大试管放入烧杯中。放白磷的试管必须要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在烧杯中加入200mL约80℃热水,若观察到,则气密性良好。烧杯中加约80℃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5)缓慢推动注射器。仪器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装置B小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①有气泡产生,②______________。
【答案】(1)锥形瓶 (2)吸收逸散的五氧化二磷,减少环境污染 (3)使白磷易于与氧气接触 (4)C装置中浸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长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保证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5) 2H2O22H2O+O2↑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解析】(1)由图示可知,仪器①为锥形瓶。(2)由于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五氧化二磷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吸收逸散的五氧化二磷,减少环境污染。(3)根据题干可知用小试管的目的是使白磷易于与氧气接触而发生反应。(4)烧杯中放入热水使大试管中的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进入C装置中,则浸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长导管末端会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烧杯中放入约80℃的热水可对小试管中的热水起到保温的作用,保证小试管中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5)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小试管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重难点突破4: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需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下,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应该采用的实验装置。
(3)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需气体。
2.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
3.验满与检验
(1)如果气体是用排水法收集的,可以通过观察知
道气体是否已经收集满,一般不需要验满;如果是用排空气法收集的,则需要在集气瓶口进行验满的操作。
(2)检验气体必须以它的特征性质为依据。
①验证氧气的方法: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例4】(烟台中考)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及检验相关性质的装置图,据图回答问题。
(1)指出②、④装置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
(2)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需要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 (填装置标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______,二氧化碳的检验装置可选用___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气体。要制取并收集甲烷(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选用的发生、收集装置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集气瓶 (2)② 2H2O22H2O+O2↑(3)⑤ ⑥ (4)①③(或①④)
【解析】(1)仪器X的名称是分液漏斗;仪器Y的名称是集气瓶。(2)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的发生装置是常温不需加热型的,即装置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装置⑤;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即装置⑥。(4)由题意可知,制取甲烷气体的反应物是两种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①;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难溶于水,所以收集装置可选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即装置③或④。
【重难点突破5: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分析】
1.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呼吸运动的过程、肺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肺泡与外界以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是中考命题的重点。
在本节的学习中,可通过一系列图片形象直观地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运动的过程及气体交换的过程。还可以通过植物呼吸的实验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要关注呼吸卫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光合作用这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过程、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在本节的学习中,要学会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怎么知道”和“知道什么”的过程,进行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学会利用图、表归纳、整理知识,从而学习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的一些方法。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在有光时才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表达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是否需要叶绿体
是
否
条件(是否需要光)
需要
不需要
气体变化
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有机物变化
合成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原料,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两个过程
【例5】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在两广口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如图中一);
③取下瓶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如图中二);
④摘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________,其变量是_________。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_________ (气体),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_________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脱色,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_________。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摘自B瓶的叶片不变蓝色,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_。还说明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
(6)甲、乙两地生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甜,经调查,在甜瓜生长的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详见下表:
平均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晚上
12
22
据以上资料,分析甲地的甜瓜为什么比乙地的甜?
【答案】(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对照 光照 (3)氧气 呼吸 (4)叶绿素 (5)淀粉 光 (6)两地白天甜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基本一样多;由于甲地夜间温度比乙地低,夜间甲地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所以甲地甜瓜的有机物积累多,含糖量比乙地的高,因此甲地的甜瓜就比乙地的甜
【解析】(1)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黑暗处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叶片内的有机物(淀粉)就会被运走或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2)A、B两瓶只存在一个变量———光照,因而二者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光照。(3)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多,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B瓶的蜡烛熄灭,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5)A瓶处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够进行,叶片内会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后,就会变蓝色;B瓶处于黑暗状态下,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叶片内没有淀粉生成,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色。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所需条件是光。(6)同一种甜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两地白天甜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基本一样多;夜间甜瓜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进行呼吸作用,由于甲地夜间温度比乙地低,夜间甲地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消耗的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所以甲地甜瓜的有机物积累多,含糖量比乙地的高。因此甲地的甜瓜就比乙地的甜。
题型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例1】(山东烟台改编)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铜能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固体氧化铜。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两套装置图,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装置一 装置二
(1)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下表。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毫升
15毫升
9毫升
(2)装置一和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不同, (填“装置一”或“装置二”)更合理,理由是 。
(3)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列举两条)
。
【答案】(1)15% (2)装置二 能让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3)铜粉的量不足 未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就读数(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为15毫升-9毫升=6毫升,装置中空气的总体积为25毫升+15毫升=40毫升,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5%。(2)装置二中气球的位置更合理,因为该装置能让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3)若实验测得的结果偏小,可能是因为铜粉的量不足,装置中的氧气未被全部消耗;也可能是未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就读数,温度较高时装置内气体体积偏大,注射器中所示的体积读数偏大,从而使实验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题型二 空气的利用
【例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富氧空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 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做燃料
C.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 D.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可使其耐用
【答案】B
【解析】氧气可供给呼吸,A正确;氧气能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无可燃性,不能做燃料,B错误;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都很稳定,C、D正确。
题型三 氧气的性质与制法
【例3】(上海中考)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Ⅰ ,Ⅱ 。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 (填编号)。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D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 (填编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试管 锥形瓶 (2)C 2KClO3MnO2¯△2KCl+3O2↑ (3)bac b
【解析】(1)图中仪器Ⅰ为试管,仪器Ⅱ为锥形瓶。(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应该选择“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同时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此题装置中只有分液漏斗能够达到此目的,因而应选择装置C。实验室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3)D装置为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相当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使瓶内原有空气从a端排出。
题型四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例4】(江苏苏州中考)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解析】①中白磷接触氧气,③中白磷没有接触氧气,但温度都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故现象①③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A错误;②③中可燃物不同,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且②中接触氧气而③中不接触氧气,涉及多个不同变量,现象②③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错误;①②中可燃物不同,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其余条件相同,C正确;现象②只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D错误。
题型五 灭火与火灾自救
【例5】(山西中考)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内意外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逃生
【答案】A
【解析】室内起火时,如果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会进入更多的空气,致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火势更大,A不正确;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入青菜可以灭火,原因是青菜吸收热量降低温度,达不到油的着火点,也可以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了空气(或氧气),B正确;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首先关闭气体阀门,隔绝可燃物,然后再采取灭火措施,C正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防止吸进有毒气体,浓烟受热空气的作用会浮在上空,应低下身子逃生,D正确。
题型六 质量守恒定律
【例6】(北京中考)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 B.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答案】D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丙的化学式为CH3OH,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32,故A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B错误;反应前有4个分子,反应后分子的个数为2,故C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2×3)=22∶3,故D正确。
题型七 化学方程式
【例7】安全火柴头上深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和硫化锑(Sb2S3);盒侧面涂有红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借助摩擦发生反应,放出氧气和热量,使可燃物燃烧(硫化锑燃烧生成Sb2S3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按要求写出划火柴引燃过程中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1)生成氧气的反应: 。
(2)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反应: 。
【答案】↑ +
【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先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再按一定步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氯酸钾(KClO3)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O2)。(2)硫化锑(Sb2S3)燃烧生成Sb2O3和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题型八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8】(辽宁葫芦岛中考)小明在实验室里加热31.6克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8.4克。将剩余固体溶解、过滤、烘干,回收二氧化锰。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克。
(2)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
【答案】(1)3.2
(2)解:设生成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
87 32
x 3.2克
87/32=x/3.2克 x=8.7克
答: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为8.7克。
【解析】(1)因反应生成的氧气逸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固体物质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31.6克-28.4克=3.2克。(2)已知氧气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的质量。
题型九 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
【例9】(成都中考)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E装置连接时,应将A装置的导管a与E装置的导管 (选填“b”或“c”)相连接。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2)将A、B装置连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
(3)将A、C装置连接,可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用E装置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取下双孔橡皮塞,将瓶中的气体沿D装置烧杯右侧内壁缓慢倒入,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些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 。
【答案】(1)c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 (2)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 CO2+Ca(OH)2===CaCO3↓+H2O (4)燃着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 不支持燃烧
【解析】(1)A装置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E装置为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此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E装置的c端通入,收集满后,二氧化碳会从b端逸出。检验E装置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E瓶b导管口,木条火焰熄灭,证明瓶中二氧化碳已经集满。(2)将A、B装置连接,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该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即CO2+H2O===H2CO3。(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4)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遇到二氧化碳,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灭,上面的蜡烛后灭。
题型十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例10】 (山东威海中考)煤气中毒时,一氧化碳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前依次经过的结构是( )
A.鼻腔→喉→咽→气管→肺泡→支气管 B.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C.鼻腔→咽→喉→支气管→气管→肺泡 D.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一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
题型十一 呼吸运动及其应用
【例11】 (山东日照中考)有时出现的打嗝现象,会令人心烦,深呼吸能有效消除打嗝现象。深吸气时发生的现象是( )
A.胸廓缩小 B.膈肌收缩 C.肺活量下降 D.肋间肌舒张
【答案】B
【解析】人体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前后径、上下径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扩张,肺的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进入肺。
题型十二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例12】(浙江温州中考)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
A.气体扩散作用 B.呼吸运动 C.气体的过滤作用 D.气体的压力
【答案】A
【解析】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达到平衡状态。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题型十三 光合作用
【例13】 (福建建宁中考)在做“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变成蓝色的那部分叶片切下,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内变蓝的部位是( )
A.上、下表皮细胞 B.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C.叶脉细胞 D.导管细胞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在做“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变成蓝色的那部分叶片切下,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内变蓝的部位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题型十四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例14】 (四川泸州中考)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请回答: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反应式为 。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式为 。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 。
【答案】(1)二氧化碳+水→碳酸 (2)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反应的条件不同
【解析】(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可写出反应式。(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在叶绿体和光照的条件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据此可写出反应式。(3)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反应条件不同,因此得到的产物不同。
题型十五 空气的污染与保护
【例15】(临沂中考)近来经常发生的雾霾天气看治理污染刻不容缓。
(1)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烧时排放出 、 (写化学式)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2) PM2.5是指大气中微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物质中不会形成PM2.5的是 。
A.焚烧秸秆 B.汽车尾气排放 C.太阳能发电
(3) “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
A.节约纸张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C.提倡使用节约技术和节能产品 D.尽量乘坐公交车
【答案】(1) SO2、NO2 (2)C (3)B
【解析】(1)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2)焚烧秸秆会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和烟尘,汽车燃油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细小的炭黑颗粒,这些都会形成PM2.5。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不排放任何物质,更不会形成PM2.5。(3)A可节约森林资源,还可节省造纸所消耗的能源,符合“低碳”要求;B中可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要求;C可节省能源,D中乘坐公交车与开私家车相比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C、D都符合“低碳”要求。
1.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瓶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瓶外壁会潮湿,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2.澄清石灰水长期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里的“白膜”是空气中的CO2与石灰水表面的Ca(OH) 2反应生成的CaCO3.
3.当吸气刚刚停止时,肺内气压及肺内气体分别是( )
A.等于大气压,混合气体 B.高于大气压,混合气体
C.等于大气压,新鲜气体 D.低于大气压,新鲜气体
【答案】A
【解析】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因是肺与外界之间存在着压力差.当吸气刚刚停止、呼气尚未开始时,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而每一次呼吸过程,肺内总存在着一部分气体尚未呼出,表明肺内气体是混合气体.
4.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
A.水草能制造氧气 B.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水草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利用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供小鱼的生命活动所需.
5.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镁条能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答案】C
【解析】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氧气,但不能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和植物呼吸一样都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B.呼吸就是呼吸作用
C.在呼吸过程中生物获得能量
D.生物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都是CO2和H2O
【答案】B
【解析】呼吸是指呼吸过程,即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作用是生物利用空气中的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7.如图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现猜想一下,会发生的现象是( )
A.蜡烛燃烧不变,液面不变 B.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下降
C.蜡烛燃烧更旺,液面上升 D.火焰逐渐熄灭,液面上升
【答案】D
【解析】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不断消耗O2,产生CO2;杯内因缺少O2,而使蜡烛火焰熄灭,而CO2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得杯内气压减小,液面上升.
8.与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蒸腾作用
【答案】D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动植物和人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
故选:D。
9.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图示中共有四种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B
【解析】本题中生成物有两种,显然不属于化合反应.
10.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的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污染;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量的增加、土地沙漠化、车辆尾气排放的增加和部分建筑装饰材料释放有毒气体等,造成了空气污染.
1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CO2的水溶液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B项错; 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的微溶物CaSO4附着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C项错;能够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仅仅是CO2,N2也能使其熄灭,故D项错.
12.用红磷在钟罩中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生的实验现象是:(1) 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红磷用量不足,测出的氧气体积将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 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2) 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偏小
【解析】:(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氧气参加反应后导致钟罩中的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不变,打开弹簧夹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红磷的量不足,导致不能将钟罩内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因此测得氧气的含量不足21%;装置漏气,导致空气进入钟罩内,因此测得的氧气的含量不足21%。
1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试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作用吸收CO2,又通过___________作用将CO2排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使之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另外一种化工原料.写出此物质的化学式:
2CO2+6H2===___________ +4H2O.
(3)为了减缓大气中的CO2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
B.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C.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答案】(1) 光合 呼吸 (2) C2H4 (3)AC
【解析】(1)植物光合作用能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总共有2个碳原子,4个氧原子和12个氢原子,而生成物中只有8个氢原子和4个原子,还差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为C2H4;
(3)A、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也就减缓了二氧化碳的使用;B、由于现在新能源并没有广泛使用,很多方面还需要使用化石燃料,所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可取的;C、大量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旺盛,光合作用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14.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广州建业大厦曾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____________.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L
M
N
P
熔点/℃
-117
3550
44
-259
沸点/℃
78
4827
257
-253
着火点/℃
510
370
40
580
①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____________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______和______ (填代号).
【答案】(1) 可燃物 (2)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3) 不合理 N M
【解析】(1)从燃烧条件分析,鞋、纸箱都具有可燃性,故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属于可燃物.(2)灭火时洒水,主要原因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3)①根据表格分析,物质P的熔点、沸点最低,但着火点却最高,故该结论不合理;②酒精灯火焰的最高温度是500℃,要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的着火点必须低于500℃,故选N、M.
15.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如图)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以上装置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你找出错误的地方并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上述装置后,请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3)小李在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另一种固体制取氧气,他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和______ (填字母)进行组装.小红在实验室中选用C装置作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在他们的实验中都用到了一种相同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在两个反应中它都起________作用.请你写出小红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选用C和E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 (填化学式) , 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B、C都可以用来制取(4)中的气体,比较这两个装置的不同,指出B装置的一个突出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一名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______端通入.
【答案】(1) 长颈漏斗 集气瓶 (2) ①A图中,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了 ②E图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集气瓶中导气管伸入过短 (3) E(或“F”或“G”) MnO2 催化 2H2O22H2O+O2↑ (4) 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5) 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随开随停 (6) b
【解析】(1)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2)A图中,给试管中的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了,药品中的湿气会变成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小水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不管是向上排还是向下排,导管都要伸到接近集气瓶的底部,这样做是为了排净空气;(3)收集氧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氯酸钾制氧气一般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制氧气也是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4)实验室制取的气体中,不需要加热、密度又比空气密大的气体是二氧化碳;(5)B装置如果打开活塞,药品从长颈漏斗流下与固体药品接触,反应开始,如果不需要反应时,关闭活塞,产生的气体出不来,压强越来越大,把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内,使两种药品分离,反应停止,即随制随停,节约药品;(6)用改装后的装置收集气体时,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气体要从长的一端进入;若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气体从短的一端进.
16.实验与探究:追踪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足迹.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钟可达l万吨左右.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一些化学变化在消耗氧气的同时,另一些变化又在产生氧气,并且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科学研究发现,地球的再生氧气主要来源于地球臭氧层电场电流对水分子的电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自然界碳、氧循环示意图
根据上图,运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自然界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耗氧气的途径: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为了获得少量氧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含有___________元素的物质,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在实验室里产生氧气的一个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碳和氧的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然过程.事实上,地球上的碳只有0.9%参与循环,99.1%都被固定在岩石圈中,然而,人类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影响到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
①在上面叙述中所说的碳、氧循环是指___________的循环.
A.碳和氧的单质 B.氧气和二氧化碳 C.碳元素和氧元素
②根据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示意图,试分别写出一个自然界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的文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了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趋势,维护好自然界中碳、氧循环,请你提出两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物质燃烧 生物呼吸作用 (2) 氧 2H2O22H2O+O2↑(答案不唯一) (3) C C+O2===(点燃)CO2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替代煤、石油等能源;节约用电等
【解析】(1)①动植物和人体的呼吸作用能够消耗氧气.②物质的缓慢氧化、燃烧等能够消耗氧气.
(2)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应该含有氧元素.实验室中可以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来制取氧气.
(3在上面叙述中所说的碳.氧循环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为了遏制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的趋势,维护好自然界中碳.氧循环,应该做到: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故填: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植树造林.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3章空气与生命经典讲练1气体性质和制备教师版含解析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3章空气与生命经典讲练1气体性质和制备学生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综合与测试教案,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3章空气与生命经典讲练2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理解及专项计算教师版含解析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3章空气与生命经典讲练2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理解及专项计算学生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1节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节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4章植物与土壤复习课教师版含解析docx、精品讲义浙教版科学8年级下册第04章植物与土壤复习课学生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