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案
展开本节课是中国区域篇(下)的最后一节课,教材内容丰富,由“基塘农业”、“飞速发展的经济”、““花城”广州”、“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和珠海”四部分构成。而这四部分都与它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所以,我对教材做了一下调整,上课分为四个环节:位置篇、农业篇、工业篇和畅想篇。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熟练分析某地区的地理位置;作为沪宁杭地区的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经济发展有先天的优越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和工业产品已经知晓,但对该地区的特色农业和经济发展条件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地形类型及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知道珠江三角洲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
4.知道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的城市。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相关图表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运用相关资料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基塘农业。
3.通过关于产自广东的家用电器、服装、鞋类、食品等产品名称的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比较计算,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飞速发展的经济。
4.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数量的增加”图,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基塘农业的学习,认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壮举。
2.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学习,认识地理位置、改革开放政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调查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关于产自广东的家用电器、服装、鞋类、食品等产品名称的调查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
珠江三角洲地区
地理位置——地利
改革开放——天时
著名侨乡——人和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资料激趣:新闻标题“外媒:中国珠三角地区取代日本东京成为最大的城市区”
提问1:珠三角在我国的什么位置?
提问2:珠三角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取代日本东京的最大城市区呢?
阅读文本,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位置篇
农业篇
工业篇
畅想篇
出示表格: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比较
出示“基塘农业示意图”
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图”
资料一:.改革开放的先锋
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例” 柱状图
资料二: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贡献
显示:“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饼状图
调查反馈:说说你知道的来自广东的商品
显示:“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曲线”
图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引导: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未来,你想说些什么?
完成任务单
温故知新
完成任务单
感受产业结构变化
阅读资料,完成任务单
感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知道华侨华人对祖国的贡献、面向东南亚的优势
得出紧邻港澳的位置优势
体验经济发展的成果
展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未来
巩固练习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主要教学环节实施过程,教学说明,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案: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综合专栏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