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高考历史能力复习测试题66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5215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4高考历史能力复习测试题664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595215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4高考历史能力复习测试题664
展开
这是一份64高考历史能力复习测试题664,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2.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A.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B. 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 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开辟新航路
D. 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
3“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的意见法宝,那就是自由权”。这是19世纪70年代一位日本思想家提出的制定宪法的理念。但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根本没有体现这一理念,该宪法仍规定
A、贵族院享有立法权B、众议院享有立法权 C、天皇享有立法权 D、内阁享有立法权
4.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5.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6、“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这首广为传唱的《中国话》表明
A. 推广汉语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B.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优越性
C.汉语在中外文化中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D.汉语是现在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7.“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8.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清朝皇室B.资产阶级保皇派C.地痞、土匪、烟贩D.军阀、官僚、政客
9.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10.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12.邓小平曾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对话是处理南北问题的方式之一,下列属于南北对话的是
A.1960年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B.1961年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
C.1964年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D.1975年召开“关于合作和发展的国际会议”
二.材料题﹙13-14题,13题分,14题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3阅读材料:
(一)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的话是夸张的。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6分)
( 二)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问题:
(2)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1分)
(3)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分)
(4)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1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
原因。(12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64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4第二十七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4讲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能力训练1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详解),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毛泽东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