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与测试课后作业题
展开单元测评(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自于( )
A.生物的新陈代谢 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生物的高繁殖率 D.生物之间的斗争
解析 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发生在个体水平的化学变化;生物的高繁殖率只是生物数量的保证,但如果每个个体之间没有差异也不会为选择提供材料;“生物之间的斗争”含义不清,因此都不符合题意,生物个体会由于遗传和变异而形成差异,这些有差异的个体成为被环境选择保留或淘汰的原材料。
答案 B
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行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同种群间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是不同物种。
答案 D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竞争和捕食都是相互选择的过程
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对进化不重要
C.突变可大幅改变生物性状,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某种群的数量长期处于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虽然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但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的数量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稳定不变。
答案 A
4.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生物个体,而是生物的种群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有利的基因突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化的必要条件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
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突变、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 新物种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基因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 A
6.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
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 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解析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是进化的过程;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答案 A
8.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10%,10% B.1%,2%
C.5%,0.5% D.0.5%,5%
解析 在雌性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是10%×10%=1%,故在果蝇群体中理论上XbXb的基因型频率只有一半即0.5%。在雄性中XbY的基因型频率是10%,故在果蝇群体中理论上XbY的基因型频率只有其一半即5%。
答案 D
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
答案 D
10.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1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而不一定产生新物种。物种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互利共生等。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里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 A
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C.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D.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 B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虎狮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在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
解析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虎狮兽”不能产生后代,因此尽管母虎和雄狮可以交配,但仍存在生殖隔离;由所提供基因型频率可以计算出B的频率为90%。
答案 D
14.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
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
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趋同进化是指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趋同只表现在形态结构上,不会造成基因库趋同,也不会造成物种合并;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适应与选择等;这种趋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1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 物种进化的标志是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项错误。在无自然选择、突变等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C项错误。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与女性群体中的相等,D项错误。
答案 B
16.突变对绝大多数生物个体是不利的,但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
B.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D.不正确。突变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解析 突变虽然对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一方面某些有利的变异可能被自然选择而保存,另一方面突变的有害与有利是相对的,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原本不利的个体可能转变成有利个体,也同样可被自然选择所保存,以适应环境。
答案 A
17.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区域 | SS(%) | Ss(%) | ss(%) |
A | 80 | 18 | 2 |
B | 2 | 8 | 90 |
A.A地S基因的频率为89%,B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 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的基因频率=(18+2×2)/(100×2)×100%=11%;而B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2×2+8)/(100×2)×100%=6%,s的基因频率=(8+90×2)/(100×2)×10%=94%。可见A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基因频率较高,而B各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基因频率较高,这些不同与这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有关。A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A、B种群间并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18.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昆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
解析 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该森林中灰白色的昆虫与环境的颜色相似,不易被发现而生存,数量逐渐增多。而棕色易被发现而被吃掉,数量会减少。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9.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解析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生物变异性增强,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答案 D
20.关于物种形成的原理正确的学说是( )
A.当某个生物体的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时,这个生物体就成为新物种的个体了
B.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不同的物种形成都是由于产生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
解析 物种形成的过程大多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最终造成生殖隔离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使新物种出现。
答案 B
2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 C
2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 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作用。
答案 B
23.如图是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可以反映一个种群的数量大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A→B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抗药性产生
解析 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由图可知:使用农药后,生物与环境间存在斗争,结果是不能抗药的个体大量死亡,从而出现A→B的变化;生存下来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继续繁殖,再经过农药的选择,久而久之,抗药性害虫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农药仅仅起了选择作用,它并不能引起抗药性变异的产生。
答案 D
24.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答案 A
25.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解析 根据题干图中各基因型的阴影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产生的后代数量少,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产生的后代数量多,Aa个体繁殖成功率居中。因此,该种群的后代中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答案 B
二、简答题(共50分)
26.(10分)如图中,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白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比。请分析回答:
(1)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鼠的数量________;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________(填“前”或“后”),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_______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步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体色起________作用。
(2)设老鼠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色(H)对白色(h)是显性,则1940~1960年该地老鼠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加 后 减少 定向选择
(2)H基因频率先上升后稳定,h基因频率先下降后稳定
27.(20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根据资料分析可知,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其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________。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
(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 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5)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________,常见的隔离类型有________隔离和________隔离,通常经过长期的________隔离可达到________隔离。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________隔离,就不会有________交流了。
(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________的方向。
答案 (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原材料 方向
(2)2×106
(3)65% 35%
(4)2%
(5)残翅是不利变异,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必要条件 地理 生殖 地理 生殖 生殖 基因
(7)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隔离 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
28.(12分)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之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比值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下图中a、b、c分别表示三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
答案 (1)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生殖隔离
29.(8分)用水蚤进行水温变化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在25 ℃温度条件下,多数水蚤都能正常生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第一次改变实验温度时,在20 ℃和28 ℃条件下,均有水蚤能够生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20 ℃和28 ℃条件下,水蚤个体全部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还有少部分水蚤个体生存下来,再重复几次同样的实验过程,将会筛选出什么样的水蚤个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5 ℃条件下生活的水蚤个体中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有的个体能够适应20 ℃的较低水温,有的个体能够适应28 ℃的较高的水温。在人工控制温度条件下,对水蚤进行定向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 (1)25 ℃是水蚤生活的适宜条件
(2)水蚤对温度的适应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
(3)适应是相对的
(4)对20 ℃、25 ℃、28 ℃均能适应,即适应温度范围较广的水蚤个体
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随堂练习题,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随堂演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随堂演练含答案,共2页。
2020-2021学年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