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次性大量饮水可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组织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可引起组织水肿
D.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eq \\al(2-,4)/HPOeq \\al(-,4)构成的缓冲体系
【解析】 一次性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A正确;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组织液渗透压较高时,组织液回流减少,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过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CO3/NaHCO3构成的缓冲体系,D错误。
【答案】 D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免疫活性物质无关
C.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不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 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等,A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免疫调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关,B项错误;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C项错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使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项正确。
【答案】 D
3.某反射弧模式如图所示,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S)后,肌肉收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给予刺激S以前,a处细胞膜上没有Na+、K+进出
B.从图中可看出神经细胞之间有3个突触
C.刺激S可使a处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变化
D.a点与肌肉的距离越近,给予刺激S后肌肉收缩越强
【解析】 刺激前,a处存在K+外流,A错误;由图可知,神经细胞之间有2个突触,B错误;刺激后使膜通透性发生改变,Na+通道打开,Na+内流,C正确;给予相同的刺激,肌肉收缩效果相同,与信号传导的距离无关,D错误。
【答案】 C
4.(2016·海南高考)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不参与
B.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从红细胞外运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解析】 血浆渗透压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浓度有关,A项错误。
【答案】 A
5.对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产生兴奋
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的浓度低于外侧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
D.脑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解析】 若强度不够,不会兴奋。若刺激类型为抑制性递质,则感受器不会兴奋,A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是由于钠离子内流造成的,即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错误;由于神经递质的种类不确定,因此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C正确;低级神经活动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
【答案】 B
6.下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食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时体内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b点时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增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C.b点时,为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激素只运输给靶细胞且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解析】 a点时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而b点与之相反;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作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只起调节作用;b点时,肝糖原开始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维持血糖浓度。
【答案】 C
7.(2016·海南高考)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素的产生
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
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
【解析】 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通过体液调节的方式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
【答案】 D
8.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下丘脑和垂体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C.寒冷刺激时,TRH分泌增多,TSH分泌减少
D.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①起促进作用,过程②起抑制作用
【解析】 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组织细胞,A错误;由图可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B正确;寒冷刺激时,为促进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TRH分泌增多,TSH分泌也增多,C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过程①、过程②均起抑制作用,D错误。
【答案】 B
9.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外界温度由40 ℃降到37 ℃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汗腺活动加强都与体温调节有关
【解析】 A错误:外界温度由40 ℃降到37 ℃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冷觉感受器;B正确:细胞中有机物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但人体冬天散热量并不小于夏天;D错误:汗腺活动加强还与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出有关。
【答案】 B
10.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中属于下丘脑参与调节的一组是( )
①水盐平衡的调节 ②激素调节 ③渗透压平衡的调节 ④血糖平衡的调节 ⑤体温平衡的调节 ⑥血液中O2平衡的调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解析】 下丘脑是内脏活动调节中枢和内分泌的调节枢纽,可调节水盐、渗透压、血糖、体温等平衡。血液中O2的平衡靠血液中CO2浓度调节。
【答案】 A
1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
C.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分泌,因此抗体产生量更大,反应更快更强
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并且都具有特异性
【解析】 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A错误;吞噬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它和淋巴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淋巴因子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但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不具有特异性,D错误。
【答案】 B
12.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V)侵染引起的。下列有关人体对抗EB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在对抗EBV的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中均起作用
B.抗EBV抗体与EBV结合,可使EBV失去进入宿主细胞的能力
C.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消灭被EBV侵染的细胞
D.被EBV感染后,人体只能产生一种抗EBV的特异性抗体
【解析】 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中都发挥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吸附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效应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EBV有多种抗原蛋白,被其感染后,针对多种抗原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8分)下图是人体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调节途径,其中幽门粘膜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请分析回答:
(1)胃泌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运输到胃黏膜壁细胞。
(2)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中,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3)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与途径1相比较,从反应速度和作用时间看,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4)胃泌素分泌增加盐酸分泌增加,盐酸增加又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一种____________调节。胃液中的盐酸能杀死进入胃中的病菌,这属于人体免疫的第____道防线。
【解析】 此题考查人体的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胃泌素是幽门粘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细胞(胃黏膜壁细胞)。
(2)通过“①→②→胃粘膜壁细胞”(途径1)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程是神经调节的过程,兴奋在①和②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信号发生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的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3)通过“③→④→⑤→胃粘膜壁细胞”(途径2)促进胃酸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时间比较长。
(4)胃泌素分泌增加盐酸分泌增加,盐酸增加又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胃液中的盐酸能杀死进入胃中的病菌,这是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
【答案】 (1)体液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递质
(3)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速度较缓慢、时间比较长
(4)负反馈调节 一
14.(22分)图1中①、②表示结构,a~d表示相应的物质,甲、乙表示相应器官;图2是一种血糖调控模式,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图1 图2
(1)人体体温恒定是机体代谢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刺激后,图1中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___兴奋,引起①分泌物质a增多,则物质a是_______________,最终引起c分泌增加,在此过程中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c的含量偏高时,会抑制________(填字母)的分泌。
(2)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排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②所分泌的________(物质d)增多,其作用于乙的________,导致尿量减少。
(3)图2中A表示葡萄糖,当人体饥饿时,通过途径①作用于胰腺的________细胞,该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通过途径②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1)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①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后者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分泌c(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通过提高机体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若c含量偏高,其会抑制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平衡。(2)排汗主要是由神经调节完成的,没有激素参与;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促进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其作用于肾脏的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3)人体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刺激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进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 (1)体温调节中枢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a和b (2)神经调节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3)胰岛A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2021学年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