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老子》五章一等奖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老子》五章
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学习第一章
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
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
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一)
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
5、段落小结:(出示幻灯二)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
四、学习第二章
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
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
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三)
( 1).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2).“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二章
1、组织思考: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2、学生讨论。
3、学生代表发言。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四)
(1).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2.)、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责。
( 3.)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二、学习第十九章
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
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
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出示幻灯五)
(1).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3).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
(4).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
(5).治国者无欲,则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5、补充资料,启发理解:(出示幻灯六)
(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
(2).“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李贽
6、老师讲解,师生明确:
“素”“朴”是没有掺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私”“欲”使人迷失自我本性,这就需要人回到婴儿的天真状态,摆脱贪欲的控制,顺应自然,才能恬然自适。人人为私欲而争斗,则谁也难有安宁舒适之时。
三、课堂小结
1、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等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因人的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2、从节选部分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情怀,而不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
3、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的创造能量。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4、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四、课后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老子有哪些看法?你认为其思想对于现代人有哪些积极意义?请思考后写一篇微作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2: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2,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作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老子》五章教学设计,共4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老子》五章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内容,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