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7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展开《<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呐喊>自序》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作于1922年12月3日北京。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呐喊〉自序》是鲁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们要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思想和简括鲜明的艺术风格,都应该从这篇序文入手。
在这篇序文里,"医病"的问题,成为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这一思想转化的进程,对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学生诵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提出悬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文体知识与文学常识
1.关于“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之前的文章或正文之前的文字。
“自序”:作者自己写的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的经过。
“代序”别人写的“序”,内容多介绍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序?
例:陶渊明:《桃花源记》;苏轼《水调歌头》序
2.关于《呐喊》
设问:①你学过的或者你所知道的哪些小说出自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出示鲁迅小说集《呐喊》。
共十四篇:《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已》《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教师指导记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如下:
明天是《端午节》,《孔乙己》写完《狂人日记》,回到了《故乡》。他一边煎《药》,一边读《阿Q正传》。他觉得作品中因《头发的故事》引发的《风波》很有意思:本来是《一件小事》,居然演变成一场革命。屋子里,《兔和猫》两眼发出白光,正专心致志地看《社戏》——《鸭的喜剧》。
【参考资料】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小说十四篇,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设问:②鲁迅的小说集,除《呐喊》外,还有那些?
《彷徨》,共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 《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故事新编》,共8篇:《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设计意图】本课是“序”,有必要介绍文体常识,同时本课也是《呐喊》集子的序言,介绍文学常识很有必要,为学生理解鲁迅人生经历,及思想历程作铺垫。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侮蔑(wǔ)愤懑(mèn)缢死(yì)
抹杀(mǒ) 怦怦(pēnɡ) 敷衍(fū)
可憎(zēnɡ) 头颈(jǐnɡ) 悬揣(chuǎi)
侥幸(jiǎo) 奚落(xī) 丝缕(lǚ)
不恤(xù) 不惮(dàn)
2.理解词义
①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课文中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
② 久违:好久没见。
③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课文中是“占有”的意思。
④ 生人:活着的人。
⑤愤懑:抑郁而烦闷。
⑥槐蚕:即尺蠖,俗名“吊死鬼”,生长在槐树上。
⑦不能已于言:不能止于言,即不能不说话,不说话心里就不安。
⑧不惮于前驱:不害怕前进。
⑨曲笔:不拘泥于事实。
⑩悬揣:估量。
⑪困顿:十分劳累、疲倦。
⑫奚落:讥诮;讽刺。冷落;怠慢。
【设计意图】字词是语言构建的基础,只有排除了字词障碍,才能进一步理解“句”“篇”,有助于培养“语言构建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四、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情况,并整理成表。
地 点 | 生 活 经 历 | 思 想 发 展 |
绍兴 | 侍亲疾 |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
南京 | 求新知 |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
仙台 | 攻医学 |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
东京 | 搞文艺 |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
北京 | 抄古碑 |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
北京 | 应索稿 | 看到希望,振笔呐喊 |
2.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1)总括叙述《呐喊》小说集是由不能全部忘却的“梦”而形成的。
第二部分:(2─22)具体分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寂寞苦闷,著文呐喊。
第三部分:(23─24)记述小说成集并且付印,并说明命名《呐喊》原由。
- 看时事片后,鲁迅的思想状况如何?
【提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 筹办《新生》失败后,鲁迅思想状况如何?
【提示】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 另一方面,终于看清楚自己。
- 金心异的来访,对鲁迅的思想有何影响?
【提示】
①“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愚昧、麻木的国民。
③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④ “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这正是鲁迅创作《呐喊》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读文本,先从零散的素材上升到整体的高度进行理解,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
1. 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写作《呐喊》的真正缘由?
【提示】仅从文章第21段来看,鲁迅写作《呐喊》确乎是在与金心异的一番倾谈之后开始的。但这并不是写作《呐喊》的真正缘由,而仅仅是促成鲁迅挥笔上阵的一个契机,一个外因。真正的、根本的缘由,应该是通过分析第1至第11段所得出的结论,即鲁迅坚定执著地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这一点鲁迅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却,这是写作《呐喊》的最本质的缘由。正如文章第1段所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3.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
【提示】鲁迅此时的“呐喊”有别于筹办《新生》时的激昂慷慨。因为他经历了从“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自觉地发展到“听将令”而“呐喊”的艰苦历程。深切感到自己所经历过的如“大毒蛇”般“缠住了”自己“灵魂”的那种“寂寞的悲哀”是不能“忘怀”的,更不能让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也如我年轻时一样感到悲哀与寂寞,因此要为“猛士”呐喊,使他们“不惮前驱”。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所以鲁迅将此称为“须听将令”。这表明鲁迅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自觉地以文艺为武器,为挞伐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而战斗,开始成为为猛士的前驱而奋力“呐喊”的无畏战士。也正因为鲁迅听从“将令”,写“遵命文学”,才使得《呐喊》永远放射着熠熠不灭的光辉。
4.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哪些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自己思想发展的历程?
【点拨】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当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结合鲁迅的经历,说说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
【点拨】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
【设计意图】对课文中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突出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
六、课堂小结
1.主题感悟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2.技法借鉴
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合作探究之后,对文章主题语技法进行再归纳再强调,有助于强化理解和感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文后面“练习与探究”第二、三两题。
【设计意图】这是书本上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一个一个难点进行突破,才能真正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略。
北师大版必修一7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7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7 《呐喊》自序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7 《呐喊》自序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概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7 《呐喊》自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7 《呐喊》自序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景简介,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