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故土教案及反思
展开《故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20世纪初俄罗斯诗坛的夜空中有一轮月亮俯瞰大地,这就是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的杰出女诗人。
《故土》写于卫国战争之后,诗人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此时的创作不涉及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诗人有意的躲避喧嚣,退居一隅,沉静在对祖国、对历史、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对故土血肉相依的深情,对祖国的崇高敬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 理解《故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吟颂、品味、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和熔铸在其中的强烈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传达出的诗人对故土血肉相依的深情,对祖国的崇高敬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和熔铸在其中的强烈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故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学生诵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费翔演唱),营造氛围,感受热爱故土的情怀。
2.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前苏联女诗人。20世纪初开始写诗,191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接着又出版《念珠》、《车前草》和《耶稣纪元》等诗集。作品出版后,读者抢购一空,争相传诵。阿赫玛托娃的诗集以清新委婉的笔触给当时被象征主义主宰的诗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打破了当时晦涩的象征气氛。她的作品多短小精致,袒露复杂的内心矛盾,是十月革命前后俄国诗坛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语言恪尽职责的守望者,同时,又是对它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开拓者。她将对祖国的爱都寄托在语言中。阿赫玛托娃诗歌艺术的显著特色是:诗句简洁凝练,节奏和谐。她最常使用的艺术技巧是逆喻法,或叫悖论,即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反相成的比喻或意念,用以表达某种复杂的感情和思想。
- 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故乡的云》,感受一个人对于故乡的情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理解、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二、诵读感悟
- 教师泛读诗歌;
- 学生自由诵读;
- 学生代表诵读(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增加对诗歌的美感体验,为进一步鉴赏诗歌做准备。
三、合作探究,理解鉴赏
-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结构。
十四行诗通常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思路曲折多变,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点明题意。
这首诗,八行:六个“不”;四行:两个比喻;两行:点明题意。“四四四二”的结构模式,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 诗歌中诗人赋予了土地这样的内涵?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那个时期的苏联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祖国一样,经受了坎坷的命运和深重的困难,许多人被迫流亡国外,许多人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和阿赫玛托娃一样选择了留下,和祖国一起承受厄运。多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的苏联著名诗人,也是歌曲《喀秋莎》的词作者伊沙柯夫斯基就在《成群的候鸟在飞翔》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心声。
- 诗歌的语言风格
阿赫玛托娃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敢于独树一帜,敢于追求纯艺术,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她是一位伟大的爱情女歌手,敢于以女性视角揭示女性情怀;她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的诗充满人文精神,她的爱是宽广的。她对俄罗斯的爱,对祖国历史的敬仰,都寄托在语言中,“无论她写什么,她从未背叛过‘保守而又保守的’俄罗斯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理解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深层意蕴。
四、主题思想归纳
《故土》虽然只有十四行,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却感人至深。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为人们所熟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明确诗歌主旨,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与强化。
五、写作特色归纳
诗歌中的“逆喻法”,或叫悖论,诗人首先运用一些极为平凡,甚至有些委琐的形象描述故土的不值一提,常常被人遗忘,最后却写道,在其生命终结时,与这毫不起眼的尘土融为一体,才明白这就是自己生命的归宿。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搭配在一起,组成一个相反相成的比喻或意念,这是诗人创作中常用的技巧,这有利于表达诗人心中复杂的感情。诗人无比忠诚于祖国,又为祖国发生的一系列非人道事件所困惑;诗人钟爱诗歌,但又不能按照自己对诗的理解创作,生活让这位早年为爱情歌唱的诗的精灵变得深沉。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明确写作特色,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六、课堂练习
1. 自由朗读《故土》。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故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2.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齐读诗歌,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上的学习重点,强化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七、延伸阅读
1.《哀泣的缪斯:安娜・阿赫玛托娃纪事》(俄)耐曼 原著 夏忠宪译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2.《诗的隐居・阿赫玛托娃札记(一)》 (俄)莉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诗的蒙难・阿赫玛托娃札记(二)》 (俄)莉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4.《诗的蒙难・阿赫玛托娃札记(三) 》 (俄)莉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阿赫玛托娃传 》(俄)阿曼达.海特 蒋勇敏/等译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理解多样文化。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思考课后练习二的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达成诗歌教学中强化诵读与鉴赏的两大目标。
教学反思
略。
北师大版必修一8 项脊轩志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8 项脊轩志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北师大版8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北师大版8 项脊轩志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一6 草莓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一6 草莓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