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期末卷2
展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4分)(2012•泰州)某水池中水深为1.5m,池边的路灯高出水面5m路灯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形成的,倒影到水面的距离是 m。
2.(2分)(2014•菏泽)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 m。
3.(4分)(2017秋•蚌埠期末)炒菜的铁锅坏了不能用焊锡补,是因为炒菜时锅的温度会 焊锡的熔点;烧水的铁壶坏了却能用焊锡补,是因为烧水时铁壶的温度会 焊锡的熔点。(均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4.(4分)(2016•聊城)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注意标出法线)。
5.(4分)(2014•襄阳)某人在眼镜店所配的眼镜是+200度,它是 眼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站在山下用相机拍摄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如果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范围是 。
6.(4分)(2015•德州一模)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7.(2分)(2012•石首市校级模拟)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的重力,将一个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kg,则所需铝的质量是 kg.(ρ钢=7.9×103kg/m3、ρ铝=2.7×103kg/m3)
8.(4分)(2016•吉林)如图所示,站在湖边的小雪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小雪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9.(3分)(2017秋•蚌埠期末)下列实例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刘翔正在跨栏B.爱因斯坦在思 考问题
C.列车在飞速奔驰D.飞机正在空中飞行比赛
10.(3分)(2016•滨州)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11.(3分)(2016•山西)下列对一名中学生的有关数据估测合理的是( )
A.身高约为1.7dmB.质量约为500kg
C.体温约为20℃D.手掌宽约为10cm
12.(3分)(2017秋•蚌埠期末)下列图中的物理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薄雾飘渺
C. 秋天霜打枝头D. 冬天冰雕渐小
13.(3分)(2017秋•蚌埠期末)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时间之比是4: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6:5B.5:6C.15:8D.5:18
14.(3分)(2016•鄂州模拟)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5 cmB.10 cmC.20 cmD.30 cm
15.(3分)(2016•滨州)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ρ甲、ρ乙、ρ丙、ρ水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据图可知( )
A.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C.ρ丙>ρ乙>ρ甲,且ρ丙=ρ水
D.ρ乙>ρ甲>ρ丙,且ρ丙>ρ水
16.(3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大运会奖牌中,有一枚奖牌质量为16.8g,体积约为1.6cm3,请根据下表给出的密度值判断这枚奖牌所用的材料是( )
A.金B.银C.铜D.铁
17.(3分)(2014•潍坊)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
三、实验题(共25分)
18.(6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探究水的沸腾规律”的实验中。(请将实验报告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19.(9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C点处,如图所示。
(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的B点处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此时光屏应位于图中 (填字母序号)点的位置。
(2)再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20cm”刻度线处,则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3)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20.(10分)(2016春•阳谷县期末)小明妈妈为家里自酿了很多葡萄酒,小明想知道自酿葡萄酒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在 上,游码拔至标尺左端 处,并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是小明测量过程中的情景,他的错误是 。纠正错误后,测量空烧杯的质量是41.6g。
(3)取适量的葡萄酒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葡萄酒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是 g。
(4)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中的葡萄酒的体积是 cm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葡萄酒的密度是 kg/m3。
(5)分析上述方法,测出葡萄酒的密度会偏 (填“大”或“小”)。
四、计算与推导题(共20分)
21.(8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玉树地震发生后,某市紧急调集1500t柴油准备运往灾区。若运输柴油的油罐车容积为38m3,柴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
(1)每辆这样的油罐车能装多少吨柴油?
(2)运输这些柴油需要多少辆油罐车?
22.(12分)(2017秋•宜城市期末)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3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通过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司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4分)(2012•泰州)某水池中水深为1.5m,池边的路灯高出水面5m路灯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倒影到水面的距离是 5 m。
【考点】A6:光的反射现象;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解: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当路灯高出水面5m时,路灯倒影到水面的距离也是5m。
故答案为:反射;5。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原理,要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此题中的水深1.5米是题干设置的干扰因素,注意不要被其迷惑。
2.(2分)(2014•菏泽)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 190 m。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已知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车身长。
【解答】解:已知v=36km/h=10m/s,整个大货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20s,
由v=可得,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vt=10m/s×20s=200m;
因为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s=L隧道+L车,所以L隧道=s﹣L车=200m﹣10m=190m。
故答案为:190。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的意义,明确大货车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是隧道长度加上车身长。
3.(4分)(2017秋•蚌埠期末)炒菜的铁锅坏了不能用焊锡补,是因为炒菜时锅的温度会 高于 焊锡的熔点;烧水的铁壶坏了却能用焊锡补,是因为烧水时铁壶的温度会 低于 焊锡的熔点。(均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考点】1B:熔点和凝固点.
【分析】锡的熔点是232℃,炉火的温度大约是90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解答】解:锡的熔点是232℃.炒菜铁锅一般干烧,容易和炉火的温度相同大约是900℃,高于焊锡的熔点,锡容易熔化。
但铁壶烧水,内部是水,温度达到100℃左右,锡不能达到熔点,不会熔化。
故答案为:高于;低于。
【点评】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4.(4分)(2016•聊城)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并穿过玻璃砖。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注意标出法线)。
【考点】AN: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折射规律: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先画出法线,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点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和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是不同的。
5.(4分)(2014•襄阳)某人在眼镜店所配的眼镜是+200度,它是 远视 眼镜片(选填“近视”或“远视”).站在山下用相机拍摄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如果所用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范围是 大于50mm小于100mm 。
【考点】B3: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BB: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1)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眼镜的度数等于焦距的倒数乘100。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1)由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可知,标着+200度的眼睛片,属于远视镜片。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因为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所以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范围是大于50mm小于100mm(或50mm<v<100mm)。
故答案为:远视;大于50mm小于100mm。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眼镜的度数的正负判断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以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4分)(2015•德州一模)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次声波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振动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E:超声波与次声波.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科学家可以用仪器监听到海啸、台风和地震时产生次声波。
【解答】解: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可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故答案为:次声波;振动。
【点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发出次声波,如:海啸、台风和地震以及核弹爆炸,都会发出次声波。
7.(2分)(2012•石首市校级模拟)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的重力,将一个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kg,则所需铝的质量是 54 kg.(ρ钢=7.9×103kg/m3、ρ铝=2.7×103kg/m3)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可以设零件的体积为v,列一个等式,钢制零件的质量减去铝制零件的质量等于104kg。
钢制零件和铝制零件的质量用钢和铝的密度乘以体积表示。
求出零件的体积乘以铝的密度就是铝制零件的质量。
【解答】解:设零件的体积为V,
则:m钢﹣m铝=104kg,
ρ钢V﹣ρ铝V=104kg,
7.9×103kg/m3×V﹣2.7×103kg/m3×V=104kg
由此得出V=0.02m3
铝制零件的质量m=ρ铝V=2.7×103kg/m3×0.02m3=54kg。
故答案为:54。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钢制零件和铝制零件的体积是相等的,设零件的体积为V从而列出一个方程,求出零件的体积,乘以铝的密度就行。
8.(4分)(2016•吉林)如图所示,站在湖边的小雪看到小鱼在水中游动,同时发现有一只“鸟”在水中飞翔。小雪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折射 现象形成的,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 反射 现象形成的。
【考点】A6:光的反射现象;AM: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①因为鱼儿是在水中的实际物体,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空气折射进入了人的眼睛,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②小鸟在天上,所以“小鸟”是在水中形成的像,即平面镜成像,故看到水中的小鸟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9.(3分)(2017秋•蚌埠期末)下列实例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刘翔正在跨栏B.爱因斯坦在思 考问题
C.列车在飞速奔驰D.飞机正在空中飞行比赛
【考点】51:机械运动.
【分析】(1)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2)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A、刘翔在跨栏,刘翔相对与栏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爱因斯坦在思考问题,是人思维的活动,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列车在飞速奔驰,列车相对路面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飞机正在空中飞行比赛,飞机相对天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掌握,区分是不是机械运动,要看物体是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同时要注意与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例如思维活动、植物生长等。
10.(3分)(2016•滨州)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冰是晶体
B.冰的熔点是0℃
C.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考点】1C: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分析】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根据图象分析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乙图知,从第5分钟到15分钟,冰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且熔点为0℃,故A、B正确;
(2)由图知,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5min完全熔化完,熔化过程经历了10min。故C错误;
(3)由图知,冰在熔化过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通过图象分析,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在分析时特别注意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考查了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11.(3分)(2016•山西)下列对一名中学生的有关数据估测合理的是( )
A.身高约为1.7dmB.质量约为500kg
C.体温约为20℃D.手掌宽约为10cm
【考点】13:温度;23:质量的估测;63:长度的估测.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符合实际的选项。
【解答】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70cm=1.7m左右。此选项不合理;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此选项不合理;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合理;
D、一支粉笔的长度在8cm左右,中学生手掌宽度略大于8cm,在10cm左右。此选项合理。
故选:D。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2.(3分)(2017秋•蚌埠期末)下列图中的物理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B. 夏天薄雾飘渺
C. 秋天霜打枝头D. 冬天冰雕渐小
【考点】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凝华,雪、霜、树挂、冰花等都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解答】解:A、春天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夏天薄雾飘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秋天霜打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D、冬天冰雕渐小,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凝华现象的判断,凝华现象的生成物是固态,这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3.(3分)(2017秋•蚌埠期末)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时间之比是4: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5: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6:5B.5:6C.15:8D.5:18
【考点】6A:速度的计算.
【分析】已知甲乙物体通过的路程关系和行驶的时间关系,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者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甲、乙的路程之比:s甲:s乙=5:2,所用时间之比:t甲:t乙=4:3,
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甲乙速度之比:v甲:v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要注意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14.(3分)(2016•鄂州模拟)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5 cmB.10 cmC.20 cmD.30 cm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当u>2f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解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像,
则u>2f,即50cm>2f,解得f<25cm,则选项ABC都符合,只有D选项是不可能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首先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注意其应用。此题中解不等式是关键,还要注意的是选择的是:“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审题要仔细,认真。
15.(3分)(2016•滨州)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ρ甲、ρ乙、ρ丙、ρ水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据图可知( )
A.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B.ρ甲>ρ乙>ρ丙,且ρ丙<ρ水
C.ρ丙>ρ乙>ρ甲,且ρ丙=ρ水
D.ρ乙>ρ甲>ρ丙,且ρ丙>ρ水
【考点】29:密度的大小比较.
【分析】由图可知,三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关系,根据ρ=比较甲、乙、丙的密度关系;然后从图象中读出乙的一组质量和体积值求出其密度,然后与水的密度相比较确定答案。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丙三种物质的体积相等时,它们的质量关系为m甲>m乙>m丙,
由ρ=可知,ρ甲>ρ乙>ρ丙,故CD错误;
当m乙=10g时,V乙=10cm3,
则ρ乙===1.0g/cm3=ρ水,
所以,ρ丙<ρ水,故A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密度的计算,密度大小的比较可采用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体积小的密度大。
16.(3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大运会奖牌中,有一枚奖牌质量为16.8g,体积约为1.6cm3,请根据下表给出的密度值判断这枚奖牌所用的材料是( )
A.金B.银C.铜D.铁
【考点】2I:密度的应用与物质鉴别.
【分析】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奖牌的密度,然后与表中物体的密度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奖牌的密度:
ρ===10.5g/cm3,
查表可知,这枚奖牌所用的材料是银。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据此来鉴别物质。
17.(3分)(2014•潍坊)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
【考点】6D: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从图上读出全程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25m/s。
故选:C。
【点评】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三、实验题(共25分)
18.(6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探究水的沸腾规律”的实验中。(请将实验报告中空缺的部分填写完整)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液体沸腾的特点是: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为该液体的沸点;
(2)该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热的多少,所运用的方法是转换法。
【解答】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水的沸点是99℃;
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水吸热的多少(即加热时间越长,水吸收的热量越多),运用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不变;99;转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关于液体沸腾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抓住沸腾时的特点分析解答。
19.(9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C点处,如图所示。
(1)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的B点处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10.0 cm,此时光屏应位于图中 D (填字母序号)点的位置。
(2)再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20cm”刻度线处,则应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照相机 。
(3)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考点】B7: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同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之一:u>2f,成倒立缩小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3)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其它部分仍能够会聚光线成像,但折射的光线会比原来变少,光线变暗。
【解答】解:(1)由图可知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的B点处,则u=20cm时,物体成等大的像,所以2f=20.0cm,即f=10.0cm;此时所成的像距离透镜也是20cm,即光屏位于图中D点位置;
(2)由凸透镜成实像的动态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可知,当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时,此时u=30.0cm,物距增大,则像距变小,所以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当u>2f,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3)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够折射光线成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
故答案为:(1)10.0;D;(2)左;缩小;照相机;(3)大小不变,亮度变暗。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必须牢固掌握。并且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0.(10分)(2016春•阳谷县期末)小明妈妈为家里自酿了很多葡萄酒,小明想知道自酿葡萄酒的密度,于是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利用天平、量筒进行测量。他们的操作如下:
(1)将天平放在 水平台 上,游码拔至标尺左端 零刻度线 处,并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是小明测量过程中的情景,他的错误是 在测量过程中不应调节平衡螺母 。纠正错误后,测量空烧杯的质量是41.6g。
(3)取适量的葡萄酒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葡萄酒和烧杯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其总质量是 81.6 g。
(4)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中的葡萄酒的体积是 40 cm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葡萄酒的密度是 1×103 kg/m3。
(5)分析上述方法,测出葡萄酒的密度会偏 大 (填“大”或“小”)。
【考点】2L: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分析】(1)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
(2)在测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
(3)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而测量液体质量时,液体的质量等于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与烧杯质量之差。
(4)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要注意读数问题,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底相平。同时要注意量筒的单位和分度值。
要掌握物体的密度计算公式ρ=。
(5)当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上会附着着一定量的液体,从而使体积测量的数值偏大。
【解答】解:
(1)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
(2)由图甲可以看出,在测量的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这是错误的;
(3)用天平称量葡萄酒和的总质量时,砝码总质量是50g+20g+10g=80g,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1.6g,所以读数为80g+1.6g=81.6g。
(4)由丙图知,量筒的分度值为5ml,所以葡萄酒的体积为40ml,即为40cm3,
又因为烧杯的质量为41.6g,所以葡萄酒的质量为81.6g﹣41.6g=40g,
葡萄酒的密度为:ρ===1g/cm3=1×103kg/m3;
(5)当将烧杯中的葡萄酒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上会附着着一定量的葡萄酒,从而使体积测量的数值偏小,这样得出的密度值就偏大。
故答案为:(1)水平台;零刻度线;(2)在测量过程中不应调节平衡螺母;(3)81.6;(4)40;1×103;(5)大。
【点评】此题是测量葡萄酒的密度,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同时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是一道比较典型的实验题,要熟练掌握。
四、计算与推导题(共20分)
21.(8分)(2017秋•蚌埠期末)在玉树地震发生后,某市紧急调集1500t柴油准备运往灾区。若运输柴油的油罐车容积为38m3,柴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则:
(1)每辆这样的油罐车能装多少吨柴油?
(2)运输这些柴油需要多少辆油罐车?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已知每辆油罐车装油的体积和油的密度,利用公式ρ=,可以求出每辆油罐车装油的质量;
(2)已知油的总质量和每辆油罐车装油的质量,可以求出把这批柴油一次运回来要安排多少辆这样的油罐车。
【解答】解:
(1)由ρ=得每辆油罐车装油的质量:
m=ρV=0.8×103kg/m3×38m3=30.4×103kg;
(2)把这批柴油一次运走要安排的这样的油罐车:
n=≈50辆。
答:(1)每辆油罐车能装30.4×103千克的柴油;
(2)把这批柴油一次运走要安排50辆这样的油罐车。
【点评】此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本的计算题型。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细心作答。
22.(12分)(2017秋•宜城市期末)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2s,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3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
(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
(2)若人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通过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1.8m)
(3)请你为司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利用v=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
(2)已知反应时间和刹车制动时间,求出人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再与车的宽度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
【解答】解:(1)由v=可得,汽车的反应距离:
s=vt=15m/s×1.2s=18m,
(2)汽车从某位置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
t总=t反+t=1.2s+1.3s=2.5s;
由v=可得,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
s人=v人t总=1.5m/s×2.5s=3.75m;
( 3m﹣0.9m)<3.3m<( 3m+0.9m)
由于车存在一定的宽度,汽车会撞上行人;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答:(1)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8m;
(2)通过计算可知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点评】本题考查路程、时间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物质
铁
铜
银
金
密度g/cm3
7.9
8.9
10.5
19.3
数据
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
温度/℃
83
87
91
95
99
99
99
99
…
结论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 ,这个温度叫做水的沸点,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
方法
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运用了 法
物质
铁
铜
银
金
密度g/cm3
7.9
8.9
10.5
19.3
数据
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
温度/℃
83
87
91
95
99
99
99
99
…
结论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 不变 ,这个温度叫做水的沸点,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99 ℃.
方法
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运用了 转换 法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期中检测卷2(有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全册综合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期末检测卷2(有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全册综合课后复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简答与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期末检测卷(word版 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费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期末检测卷(word版 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