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乡土田园1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设计
展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第十一课,作者是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冯至,归属于“乡土田园”这一主题。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明澈,涉笔的景象繁富,包含的生命体验深刻,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教学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所以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悟文章,训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文章内趣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3.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课前准备:
1.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
2.借助网络了解冯至生平;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话题导入,如: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2.从冯至散文创作的成就导入,如:
季羡林称赞冯至的散文集《山水》说:“含蓄、飘逸、简明、生动,而且诗意盎然,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设计意图】
设计该导语的目的是触及人与自然的话题,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作家作品
信息要点:
1.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2.《山水》辑录了冯至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后的13篇散文,他在文章里写道: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面目吧。我们不应该把些人事掺杂在自然里面,宋元以来山水画家就很理解这种态度。在人事里,我们尽可以怀念过去,在自然里,我们却愿意它万古常新。最使人不能忍耐的是杭州的西湖。人们既不顾虑到适宜不适宜,也不顾虑这有限的一湖水能有多少容量,把些历史的糟粕尽其可能地堆在湖的周围,一片完美的湖山变得支离破碎,成为一堆东拼西凑的杂景。——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
【设计意图】
为学习提供背景性的以及文学性的知识支撑。文学史上冯至诗歌的成就远高于散文,可引导学生读一点冯至的诗歌,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思想与情怀。
三、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放声朗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基础)
教师指导:
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2.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结合文本,找出这样的一句具体话语。
要点:
“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3.课文的1-3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要点:
1自然段欲扬先抑,以陈见引出秘密;2、3自然段借小路引出对山村兴衰史的猜想。
4.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要点:
小溪,鼠曲草,菌子,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声,消失了的鹿群,等,都是作者借以怀想消逝了的山村的具体介质,这些事物,在作者笔下或意味自然的纯洁,或意味自然的坚强,以及美好、崇高、威严、温情等等,包括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5. 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怀?
要点: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等。
6. 作者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要点:
略。
7. 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要点:
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设计意图】
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大方面,前一个回答的是作者的观察点、着眼点,后一个回答的是作者的感悟。进而理清文章思路,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铺垫。问题6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目的是在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的情感,真正达到怡情悦性,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
四、研读文章,升华认识
1.“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个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怎么理解这种关联?
要点:
这“关联”是多方面、多重意味的,如小溪的水源:“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正是这种存在主义的“关联”观,使得这篇散文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厚度,一些看似无“关联”,实在有紧密内在“关联”的自然和人事、动物、植物,都构成了给人以许多启示的有机的艺术品。
2.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要点: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3.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有何巧妙之处?那些自然界的事物各承载了作者哪些丰富的联想?能够跨越历史时空的,除了看得见的自然事物,还有哪些是看不见的?
要点:
“同时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忍受风雪,享受日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恧……那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4. 仔细琢磨,悉心领会冯至散文的特色。
要点: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5. 小结。
要点:
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
细读,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在这个山林所体验到的,让他们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关于生存的意义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突出“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这一特点即可。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3段)点出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
第二部分:(4--10段)生发启示和联想,抒发感悟。
第三部分:(11--11段)总括启迪,点出关联。
教学反思:
(略)
语文必修三13 送穷文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三13 送穷文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五彩文章13 送穷文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四单元 五彩文章13 送穷文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作家作品,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深入研读,理解寓意,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1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