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4 谈挑花教案设计
展开《谈挑花》教学设计
《谈挑花》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沈从文全集》第三十卷,是一篇关于民间刺绣艺术的社科类说明文。挑花是一种民间艺术,属于刺绣针法的一种。沈从文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其间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该书是沈从文晚年最主要的作品,写作历时十五年。史家普遍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挑花固然是沈从文研究的对象。作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这种民间工艺娓娓道来,既有时间上的流传梳理,又有空间上的风格辨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并掌握科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筛选、提取重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领悟文中蕴涵的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理清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
3.挑花是民间刺绣的一种,十字绣又是挑花的一种。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考察十字绣这一民间工艺形式,了解其材料,刺绣方法,色彩,图案,以及销售等情况,撰写调查报告,课堂上向师生汇报。也可以要求学生了解身边的其他刺绣艺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学生交流对身边刺绣艺术的调查,展示可获得的刺绣作品。(如果有十字绣就更好啦)
2.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3.关于著作。
沈从文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郭沫若作序,全书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见解独到,至前人未至之境,发前人未发之论,为沈从文从事文物研究以来成果之结晶。该书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至今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4.关于挑花。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枕头、桌布、服装等上面,作为装饰。挑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尤为普遍。
2006年,挑花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特殊的民间技艺,所展示的是兴化女性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然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时代和社会的变革,这一起源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的古老工艺,目前因传承断代,材料匮乏,制作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的边缘,需得到保护和抢救。
(二)初读感悟,梳理结构
1.学生默读后,师生一起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交代挑花与刺绣及十字绣的关系,指出挑花是一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富有民族特色、成就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二段,挑花的流传情形。作者将印花布与挑花作了比较,指出两者的流传似同实异。
第三段,挑花的现状。衰落,成为遗产。
第四段,挑花的用料特征。作者将汉族与苗族、瑶族不同的材料选择作了比较,结合用料特征,对某些图案作了史学考证。
第五段,挑花永久的生命。
(三)品读文章,深入辨析
1. 挑花的流行有什么特点?与传统的印花布比较,有什么不同?
明确:
(1)生产上:印花布由事业工匠生产,而挑花则由民间妇女生产;
(2)性质上:印花布进入商品领域,而挑花则非商品;
(3)图案上:印花布有缬板,图案往往异地同纹,而挑花没有定稿,图案千变万化;
(4)传承方式:挑花是典型的亲邻相授;
(5)现状:凡彩色印花技术所到之处,挑花必然衰落。
2.为什么说凤穿牡丹和团式串枝莲图案具有永久青春生命?
明确:凤穿牡丹可能起源于二千三四百年前的楚国,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健康活泼,再加上牡丹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成为花中之王,富贵之象征,而凤穿牡丹,则又具有了春风独占的爱情喻义,成为人民艺术共通的题材。串枝莲,又名缠枝莲,穿枝莲,是传统吉祥纹样之一。莲“怜”同音,古诗文中常以莲子喻怜子,缠枝又象征爱情。所以作者说这两种图案具有永久青春生命。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说明文的语言,不管是平实,还是生动,都离不开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语言必须准确。科普文章的语言,更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如:
在湖南地区发现,可能和一个优秀传统有关。
又如:但是穿凤牡丹主题画,必在牡丹花成为人们心目里“花中之王”,而凤穿牡丹且具有春风独占的爱情喻义后,才会普遍使用作人民艺术共通的题材。所以这个主题的成熟,不会早于宋代。漆器上凤纹图案的影响,只能说是部分的,间接的。
作为一篇社科类说明文,沈从文非常注重实证。从这篇文章看,几乎处处有考证,处处有历史,这不仅反映出作家深厚的史学底蕴,更能反映他一丝不苟的精神。
4.教师小结。
沈从文的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沈从文“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沈从文的物质文化史研究,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来“还原”各种存留形式的生命和情感,恢复它们生动活泼的气息和承启流转的性质,使其汇入历史文化的长河。沈从文自己也说:“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在这篇平实的说明文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执著。
(四)、布置作业,练习巩固
文章提到现代工艺发展导致民间艺术衰落的现象,你了解到的还有哪些?请提起你的笔,对身边的这些现象作描述和记录。
(这个作业最终可作为学生的学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
附:板书设计
谈挑花
——沈从文的“抒情考古学”(汪曾祺语)
略。
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14 谈挑花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4 观 火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必修四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