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677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677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677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案设计
展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
重难点 | 题型 | 分值 | |
重点 | 气压带、风带的成因 | 选择题 非选择题 | 4分-8分 |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 |||
季风气候的成因 | |||
难点 | 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分布及移动规律 | ||
海陆分布对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 |||
季风气候的成因、风向及特点 |
核心知识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单圈环流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示。
二、三圈环流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1. 全球气压带
气压带 | 分布 | 成因 | 气流 | 影响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 (1个) | 0°附近 | 终年受热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 | 上升 | 高温多雨(多对流雨) |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 南北纬30°附近 | 高空聚集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因素) | 下沉 | 炎热干燥 |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 南北纬60°附近 | 近地面冷暖气流交汇上升(动力因素) | 上升 | 温和多雨 |
极地高气压带 (2个) | 南北纬90°附近 | 终年寒冷,气流冷却收缩下沉(热力因素) | 下沉 | 寒冷干燥 |
【易错提醒】地球上的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相同。
地球上共有七个气压带,按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两极的极地高气压带;二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包括南北半球的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两个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全球风带
风带 | 分布 | 成因 | 气流 | 影响气候 |
信风带(2个) | 南北纬 0°-30° |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向左)偏转 |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 炎热干燥 |
盛行西风带 (2个) | 南北纬 30°-60° |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向左)偏转 | 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 温暖湿润 |
极地东风带 (2个) | 南北纬 60°-90° |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向左)偏转 |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 寒冷干燥 |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2. 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
节气 | 太阳直射点 | 气压带风带位置 |
夏至日(图A) | 北回归线 | 向北移动5-10个纬度 |
春秋分(图B) | 赤道 | 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
冬至日(图C) | 南回归线 | 向南移动5—10个纬度 |
3. 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之相反。即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解题技巧】
巧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依据时间判断: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气压带、风带因北移而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气压带、风带因南移而位置偏南。
(2)依据关键气压带的纬度位置判断:主要看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后的位置特点,如下图所示。
(3)依据特殊的自然景观或现象判断:如地中海地区高温干燥时期,说明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大规模向南迁徙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等。
核心知识点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
1. 夏季海陆的气压对比
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并由此引起气压中心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2. 冬季海陆的气压对比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 7月 (夏季代表) | 1月 (冬季代表) | |
陆地 (热容量小) | 气温 | 高(升温快) | 低(降温快) |
气压 | 低 | 高 | |
海洋 (热容量大) | 气温 | 低(升温慢) | 高(降温慢) |
气压 | 高 | 低 |
二、全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 北半球1月气压分布
北半球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2. 北半球7月气压分布
北半球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重要提示】北半球大陆面积广大,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故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特别是中高纬度陆地面积很少,物理性质均一,故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三、季风环流
1. 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 季风环流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 海陆气温差异 | 海陆气压差异 | 季风风向 |
夏季 | 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 陆地气压低,海洋气压高 | 由海洋吹向陆地 |
冬季 | 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 陆地气压高,海洋气压低 | 由陆地吹向海洋 |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成因 | 冬季风 | 夏季风 | 分布地区 |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源地 | 风向 | 性质 | |||
东亚季风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西伯利亚、蒙古 | 西北风 | 寒冷 干燥 | 副热带太平洋 | 东南风 | 温暖湿润 |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
南亚季风 | 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西伯利亚、蒙古 | 东北风 | 低温 干燥 | 赤道附近的印度洋 | 西南风 | 温暖湿润 |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
【问题探究】比较一下,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南亚夏季风和冬季风哪个风力强?
提示:东亚冬季风强于夏季风,东亚地区夏季普遍高温(温差小,不利于空气流动),冬季南北温差大(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有利于空气流动)。
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由于南亚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较远,并有青藏高原阻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纬度较低,海陆性质导致的气压梯度弱,所以冬季风不强。
夏季,赤道低压向北移至印度半岛,此时南半球是冬季,澳大利亚出现低温高压区,气压梯度由南向北,在南亚出现西南季风,由于印度半岛气温特别高,气压梯度大,所以夏季风较强,强于冬季风。
例题1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3.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带a控制下,寒冷少雨
B. 风带b控制下,寒冷少雨
C. 风带c控制下,温和多雨
D. 风带d控制下,温和多雨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根据纬度,图示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M气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带,M所在半球是南半球。在信风带控制下,高温少雨。在盛行西风控制下,温和多雨。
1. 读图,根据纬度,图示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D错误。根据风带的风向,M气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带,M所在半球是南半球,C正确,A错误。
2. 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结合图中风向,①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是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侧是西北风。③是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是东北信风。④是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南侧是西南风。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①②,C正确。A、B、D错误。
3. 结合前面分析,图示风带a是东南信风带,风带c是东北信风,在其控制下,高温少雨,A、C错误。风带b是南半球盛行西风,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B错误。风带d是北半球西风带,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D正确。
例题2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 1月,图中A地盛行( )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2. 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 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 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 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答案:1. D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难度中等。第1题,图中显示A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东亚季风的影响范围,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第2题,图中显示B地位于南亚地区,属于南亚季风影响范围,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时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西南季风,为南亚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答题时间:30分钟)
1. 下列气压带、风带容易产生降水的是( )
①极地高气压带 ②赤道低气压带 ③盛行西风带
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⑤信风带 ⑥副极地低气压带 ⑦极地东风带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②⑤⑥⑦ D. ②③⑥
下图为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 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风带为东北信风带 B. 甲风带为盛行西风带
C. 乙风带为盛行西风带 D. 乙风带为东南信风带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气压带、风带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
B. ②-东南信风带
C. ③-东北信风带
D. 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北半球冬至日气压带风带位置
B. ①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
C. ④气压带控制下高温多雨
D. 气压带风带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读北半球三圈环流(数字为气压带或风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图中①~④所代表的气压带及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赤道低气压带 热干
B. 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
C. ③为副极地高气压带 冷湿
D. ④为极地高气压带 冷湿
7. 图中风带、气压带及其相互间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 ③气压带成因与①相同
B. Ⅰ风带与Ⅲ风带风向相似
C. 近地面空气由②流向③向右偏转形成Ⅱ风带
D. 极地气温低,气流下沉为主,形成④气压带
读关于大气运动的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①极地高气压带 B.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C. ③东南信风带 D. ④副极地低气压带
9.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近地面共有6个气压带、6个风带
B. 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相同
10.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C.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 海陆分布的影响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及性质分别为( )
A. 下沉,干燥 B. 上升,湿润
C. 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 由低纬流向低纬,湿润
12. 图示最有可能是以下日期中的( )
A. 3月21日 B. 6月22日 C. 9月23日 D. 12月22日
13.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B. 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
C. 南半球的气压带断裂为块状
D. 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大陆上
14. 读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此季节控制地中海地区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是____________。
(2)图中气压中心名称A是____________,切断了_______气压带,使高压区域只保留在海洋上。造成这种海陆气压分布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B地盛行风的性质是_______。
(4)此时D地盛行风________,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读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圈环流:a是______;b是中纬度环流;c是______。
(2)气压带:A是赤道低气压带;C是______;E是副极地低气压带;G是极地高气压带。
(3)风带:B信风带;D是______;F是极地东风带。
(4)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因素:______和动力因素。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随______的移动而移动;对北半球来说:大致 是夏季______,位置偏北;冬季南移,位置偏南。
(6)气压带和风带还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上的______和北美大陆上的北美低压将______切断,形成位于北太平洋的______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冬季亚欧大陆上的______和北美高压将______切断,形成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1.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度一般。
容易产生降水的是气压带是②赤道低气压带和⑥副极地低气压带,容易产生降水的风带是③盛行西风带,D正确。故选D。
【点睛】①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②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③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
2. B 3. 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难度中等。
2. 丙气压带的气流流向两侧,说明该气压带为高压带;且风向向左偏,结合三圈环流的气压带的风带的分布规律,判断应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B。
3. 结合上题可知,该图为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的风向为东南,乙为西北,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可知,甲为东南信风带,乙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选C。
4. D 5. 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4. ①位于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A错误。②位于北半球,赤道附近为东北信风带,B错误。③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以北为北半球西风带,C错误。④位于回归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正确。
5. 甲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表示北半球夏至日气压带风带位置,A错误。①气压带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B正确。 ④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下沉,少雨,C错误。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北半球冬季偏南,D错误。
6. B 7.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6. ①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热干;③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湿;④为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故B正确。
7. Ⅰ风带与Ⅲ风带风向相似,都为东北风,B正确。①④气压带为热力成因,②③气压带为动力成因。A错误。近地面空气由②流向③向右偏转形成Ⅱ风带(西风带);极地气温低,气流下沉为主,形成④气压带(极地高压)。C、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说法,故选A。
8. C 9. B 10. 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及移动规律,难度中等。
8. 根据图示位置和气流运动方向,图中数码①、②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A、B错。③位于赤道以南,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C对。 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错。
9. 全球近地面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A错误。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B对。副热带高气压带对应的近地面气温较高,C错。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北半球西风带是西南风,D错。
10.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C对。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的影响无关,A、D错。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是气压带形成原因,B错。
11. A 12. D 13. 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11. 据图可知图中②位于30°S,说明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天气以晴朗为主,干燥少雨,故A项正确。
12. 据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S以南,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最可能的时间是12月22日,故D项正确。
13.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气压带以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形式出现,故A项错误;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保留在海洋上,故B项正确;南半球大部分地区为海洋,基本呈带状分布,故C项错误;. 1月份,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故D项错误。
14.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湿热 西南风(或偏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或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而成)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相关知识。
(1)根据图中示意此时低压位于印度背部,高压位于太平洋上,故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A位于印度背部称为印度低压,它切断了本应在此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3)B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为季风性气候,夏季风从海洋上的高压吹来,性质湿热。
(4)D位于印度洋,风从印度洋吹响高压中心,为西南风。其形成原因是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导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跨越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风导致的。
15. 低纬环流 高纬度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西风带 热力因素 太阳直射点 北移 亚洲(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和风带、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图a、b、c环流分别是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2)图中A位于赤道地区为赤道低气压带;C位于30°N,是副热带高压带;E位于60°N,是副极地低气压带;G位于北极地区,是极地高气压带。
(3)D风带位于中纬度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盛行西南风,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
(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其次是地转偏向力。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南移,位置偏南。
(6)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夏季北半球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和北美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高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的冰岛低压。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这是一份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文件包含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上学期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教师版docx、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上学期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晨昏线及其判断,地方时的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导学案及答案,共2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洋流分布与风带的关系,北印度洋海区冬,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