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展开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难点)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区域的含义
阅读教材P2第1至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
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正误判断:
(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 )
(2)区域的划分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双重特点。( )
(3)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 )
【提示】 (1)×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2)√ 从区域的内涵上分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地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故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区域是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指标的选定体现了划分者的主观性,故区域的划分有主观性的特点。
(3)√ 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因此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因此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和连续性。
教材整理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P2第4自然段至P3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区域差异
eq \x(\a\al(地理环境,差异))⇒eq \x(\a\al(人们生产、生,活特点不同))⇒eq \x(\a\al(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存在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对比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差异
(2)自然环境的差异
(3)生产活动差异
正误判断: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都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 )
(2)松嫩平原的黑土生产力较高;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生产力较低。( )
(3)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提示】 (1)√ 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
(2)× 松嫩平原的黑土和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都是生产力较高的土壤。
(3)× 长江三角洲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了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教材整理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P4至P5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1.开发早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区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现代社会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破碎、分散,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商品率较低,“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生产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正误判断:
(1)在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的发展。( )
(2)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是耕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 )
(3)在现代社会,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
【提示】 (1)×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限制了耕作业的发展。
(2)×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得很破碎,因此,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eq \a\vs4\al([合作探讨])
下图为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
探讨eq \a\vs4\al(1): 我国四大综合区域图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点?
【提示】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层次性;④可变性。
探讨eq \a\vs4\al(2): 我国四大综合区的边界是明确边界还是过渡性边界?
【提示】 过渡性边界。
探讨eq \a\vs4\al(3): 我国四大综合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什么?
【提示】 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eq \a\vs4\al([核心点击])
1.区域的内涵
(1)区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体现了区域划分的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则体现了区域划分的主观性。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即区域在地表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特征。
(3)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2.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征。
(3)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下图所示: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eq \a\vs4\al([体验评价])
1.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导学号:94880000】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四大区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干湿地区与降水量、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最密切。第(2)题,干湿地区之间具有过渡性,没有明确的边界。
【答案】 (1)C (2)A
2.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图,完成(1)~(2)题。
中国“新三大地带”划分图
(1)区域的划分应依据一定的指标。以下不属于区域划分的自然因素指标的是 ( )
A.气候 B.地形
C.洋流D.植被
(2)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解析】 第(1)题,洋流与陆地区域划分无关。第(2)题,远西部地带资源、能源充足,但经济落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制约着其发展。
【答案】 (1)C (2)A
eq \a\vs4\al([合作探讨])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探讨eq \a\vs4\al(1):三枚邮票上的三种传统民居分别体现了其所在区域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
【提示】 ①为陕北民居——窑洞,反映出当地降水较少,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②为云南民居——吊脚竹楼,吊脚竹楼可以防潮、通风,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环境特征;③为内蒙古民居——蒙古包,反映出当地草原牧场广阔的环境特征。
探讨eq \a\vs4\al(2):造成我国不同区域民居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是不同区域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
eq \a\vs4\al([核心点击])
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长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松嫩平原的区域特征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eq \a\vs4\al([体验评价])
3.某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被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为“怪”,陕西和云南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云南十八怪:四季服装同穿戴,鲜花四季开不败,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腰带,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据此回答(1)~(3)题。
(1)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逐渐成为我国的花卉产业带,与广东相比,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导学号:94880001】
A.水源B.地形
C.气候D.劳动力
(2)在传统的民居中,陕西的房子“半边盖”,而云南却出现底层空置的竹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陕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废弃的煤井便成了居民的房子
B.云南竹子多,且竹子可以驱蚊防虫
C.陕西人多地少,云南人少地多
D.陕西气候干燥,黄土具有直立性,适宜建窑洞
(3)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腰带”的主要原因是
( )
A.云南盛产大米,陕西盛产小麦、玉米
B.云南降水丰富,陕西气候干燥
C.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D.云南水蚀严重,陕西风沙危害严重
【解析】 第(1)题,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类型多样,为发展多种多样的花卉种植提供了条件。第(2)题,陕西气候干燥,黄土直立性强;云南当地竹子多,适合建竹楼,人住上层,通风凉爽。第(3)题,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腰带”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饮食习惯不同。
【答案】 (1)C (2)D (3)C
4.读下图两区域相关示意图,回答(1)~(2)题。
(1)从自然条件看,两区域发展的产业是 ( )
A.甲畜牧业,乙水产养殖业
B.甲渔业,乙商品谷物农业
C.甲畜牧业,乙水稻种植业
D.甲水稻种植业,乙高寒畜牧业
(2)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近年来逐渐形成我国为数不多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 )
A.东部冬季市场B.东部夏季市场
C.本地夏季市场D.本地冬季市场
【解析】 第(1)题,根据水系形状特征读图判断甲是洞庭湖水系,乙是青藏高原地区。从自然条件看,甲是鱼米之乡,产业是水稻种植业,乙是独特的高原气候,适宜发展高寒畜牧业。第(2)题,黄河谷地、湟水谷地以及横断山区多数河谷位于地势第一、第二阶梯,海拔高,但相对地势低,夏季气候温和,作物生长期比东部平原地区晚,当东部地区进入伏季,蔬菜供应紧张,这些地区可以发展反季节蔬菜,供应东部的夏季市场,B正确。冬季气温低,该地不会有蔬菜生产,A、D错误;本地夏季市场供应不是反季节蔬菜生产,C错误。
【答案】 (1)D (2)B
eq \a\vs4\al([合作探讨])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探讨eq \a\vs4\al(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探讨eq \a\vs4\al(2):“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探讨eq \a\vs4\al(3):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稠密的水网,耕地破碎,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③农业结构的调整。
eq \a\vs4\al([核心点击])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
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注意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右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eq \a\vs4\al([体验评价])
5.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充分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完成(1)~(2)题。
(1)制约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的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因素,发生在
( )
①船舶被广泛用作交通工具之后 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之后 ③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④工商业得到充分发展之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大B.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D.粮食商品率极高
【解析】 第(1)题,在开发早期,受环境的制约,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随着科技的进步,到农业社会,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第(2)题,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城市密集,粮食的商品率下降,在全国的“粮仓”地位下降。
【答案】 (1)A (2)C
6.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2)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解析】 第(1)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第(2)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可得出正确顺序。
【答案】 (1)B (2)C
探讨eq \a\vs4\al(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长江三角洲 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少;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均温高。
探讨eq \a\vs4\al(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原因是南部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
探讨eq \a\vs4\al(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水稻种植业为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旱作农业为主,在河谷、灌溉水源地种植水稻,且为一年一熟。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eq \a\vs4\al([读图指导])
两区域比较图的分析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先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海陆轮廓、重要地理事物和注记等信息对两区域进行空间定位,确定区域的位置。
(2)后分析区域环境的差异:主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两方面入手。
(3)再根据区域地理环境和发展现状确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eq \a\vs4\al([体验评价])
7.读下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2)题。
(1)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2)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
(3)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D.水源充足
【解析】 第(1)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小麦品质优良。
【答案】 (1)A (2)C (3)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区域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D.③④⑤
【解析】 第1题,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第2题,图中A的边界是明确的,应为行政区、政治文化区等边界线,而热量带、干湿区等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答案】 1.C 2.C
对点训练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导学号:94880002】
A.两地都雨热同期,但松嫩平原气候大陆性稍强
B.松嫩平原人均耕地面积多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D.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组合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好
4.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 第3题,松嫩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二者都雨热同期,水热组合好,但长江三角洲地区更优越。第4题,降水的多少影响着耕地的类型。长江三角洲降水量多,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
【答案】 3.D 4.D
对点训练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5~7题。
5.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 )
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
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
6.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 ( )
A.采集和狩猎
B.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
C.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
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7.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
( )
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
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
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
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
【解析】 先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答案】 5.A 6.B 7.D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学业分层测评(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1~2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省、市、镇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
①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明确的边界 ③一定的区位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
【答案】 1.A 2.C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4.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导学号:94880032】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3题,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为其汛期。第4题,甲地夏季高温,乙地终年高温,故两地夏季热量充足;甲、乙两地都是我国开发较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劳动力价格较低。
【答案】 3.C 4.A
“陕西十大怪: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不装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据此回答5~6题。
5.形成“面条似腰带,锅盔像锅盖”的饮食习惯是由于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种植 ( )
A.玉米B.小麦
C.水稻D.高粱
6.“帕帕不装头上戴”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冬春季节风沙较大 ②降水较少,为减少洗头次数
③与当地宗教习惯有关 ④当地气候炎热,方便擦拭汗水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第5题,面条、锅盔的原料都是小麦面粉,关中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适合小麦生产。第6题,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冬春季节多风沙,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头上戴毛巾可以减轻风沙危害,减少洗头的次数。
【答案】 5.B 6.A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
A.稠密的水系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D.平坦的地形
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解析】 第7题,开发初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纵横、水系众多,不仅将耕地分割得较为破碎,而且不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第8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贫乏,多依靠便利的交通由外地将其运进。
【答案】 7.A 8.B
9.读“我国五个农业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A、D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A地区是________,D地区是________。
(2)B地区淡水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是(双选)( )
A.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
B.原料充足
C.周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D.能源充足
(3)C地区粮食产量比B地区低,但粮食商品率却比B地区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E地区农作物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地区发展农业最主要的水源是 ________。
【解析】 解答好本题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据图判断出各农业区的名称和所在位置;二是熟知各农业区生产的条件。A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光照足而热量不足;D地区位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发展农业需解决水源问题;B地区是太湖平原,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淡水鱼养殖基地,人口稠密,建水产品加工厂,不仅原料充足而且市场广阔;C地区为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是其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E地区为哈密盆地,地处西北内陆,农作物具有耐旱的特点。
【答案】 (1)低温(热量条件) 灌溉水源
(2)BC
(3)C地区耕地面积大,人口密度小,故人均占有量比B地区多
(4)耐旱 高山冰雪融水
[能力提升]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0~12题。
10.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1.下列说法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12.丁省与丙省相比( )
A.劳动力资源丰富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的比重小D.第三产业的比重小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甲区域位于我国东北,该地纬度较高且距海较远,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小于乙区域,故该区域降水较少。第11题,乙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形成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水稻土。第12题,由图可知,丙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山东,丁是西部的青海,青海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于山东。
【答案】 10.B 11.A 12.D
13.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4°,纬度在北纬30°N以北,南北约跨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第(2)题,两地区都为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平稳。甲、乙两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
【答案】 (1)乙 乙所跨经纬度大
(2)
(3)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土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项目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工业商贸
商业贸易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区域的内涵及特征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
有利条件
①______
②______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都濒临海洋
濒临太平洋
濒临大西洋
地形
均以平原为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
西欧平原
和中欧平原
气候
均为湿润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是温
带海洋性
气候
河流
河网稠密
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径流平稳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
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
劳动力
充足
资源丰富、
技术发达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导学案,共19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学案,共24页。
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