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社会经济
②畜牧业区
③平原区
④区位条件
⑤生态环境破坏
⑥产业结构调整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图中显示了三江平原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21世纪初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第1题,甲处于河流附近,且土地利用方式由林地逐渐变为湿地,其地势一定较低,故A选项错误;丁地一直是林地,应该是地势较高的山地,而且耕地开发条件比平原要差,故C、D选项错误;丙地比乙地地势稍高,排水条件略好,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故B选项正确。第2题,三江平原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这是由积温决定的,与农业大规模经营没有关系,故C、D选项错误;目前三江平原的湿地和林地很多开发成耕地,应该注意湿地的保护,不能再扩大耕地面积,应该通过土地流转和解放农村劳动力,以获得大规模经营的土地条件和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方能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经营,故B选项正确。
【答案】 1.B 2.B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
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 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应明确茉莉这一植物的生长习性: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可从纬度与气温、寒潮的关系上分析,广西横县纬度远低于江苏和浙江,因而具有气温高、受寒潮影响小的优势;茉莉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而该地高温期降水较多,适合茉莉生长。反观江苏、浙江,伏旱期降水过少,梅雨期降水过多,不利于茉莉生长。注意挖掘图文信息分析气候优势。第(2)题,材料显示,土壤过湿不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可从地形、水源和土壤三方面分析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种植茉莉的有利条件。第(3)题,材料显示,改革开放后茉莉花
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横县县城集聚了众多茉莉花茶厂,说明横县茉莉花产量大、质量好;此外,县城水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也是重要原因。第(4)题,问题①:借鉴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从种植茉莉到生产高质量的茉莉花茶,产业链延长,附加值增加。问题②:可从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特色旅游和增加新品种等方面分析,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导学号:94880028】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 第(1)题,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的寒冷偏远之地,开发历史短,再加之地广人稀,工业、交通等落后,因而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轻,环境质量好。第(2)题,虫害的多少与气候密切相关,通常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虫害少;降水少、气候干燥的地区虫害少。因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利于害虫的生存与繁殖。第(3)题,由材料可知,建三江地区土壤肥沃,肥力高,加之利用现代技术“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因此使用的化肥少。第(4)题,绿色代表无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低。由材料和前面三问可知,建三江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纬度高,气温低,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因而三江平原的农产品几乎不受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的标准。建三江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粮食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解析】 图像判断时第一步要根据图例弄清两曲线所代表的内容,判读曲线的变化时要按照时间顺序先整体后微观;分析原因要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分析粮食产量减少,同时结合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导致供需扩大进行分析。
【答案】 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完成6~7题。
6.2000年到2012年,祟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
【解析】 第6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年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A正确。第7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A正确。
【答案】 6.A 7.A
章末综合测评(四)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B.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
C.河水主要参与内陆循环
D.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
2.与太湖平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主要是因为( )
A.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B.黑土被开垦后土壤肥力下降
C.降水较少,水分不足
D.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经营粗放
【解析】 从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自东向西递减;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相对于我国江南地区较差,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答案】 1.A 2.A
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3~5题。
3.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近年来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94880045】
①旱灾频发 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跌 ③耕地面积不断减小 ④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减少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②④
4.B、C两地都在青藏高原上,但B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大于C地,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充足 ②热量条件较好 ③降水充足
④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5.D地经过大规模开垦已由过去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目前,关于D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继续围垦,扩大耕地面积
B.发展绿色农业和水产养殖业
C.进行农、林、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解析】 第3题,本地区雨季长,旱灾不严重,①错误;我国粮食生产主要用以自给,②错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小,③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对粮食的需求减少,④正确。第4题,B、C两地都在高原上,光照差异不大,①错误;B地纬度较C地低,热量条件较好,②正确;B地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大,③正确;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④正确。第5题,D地有我国最大的湿地,继续围垦,会损害湿地的环境效益。
【答案】 3.B 4.D 5.A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6~7题。
6.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7.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解析】 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Ⅲ走廊临江靠海,水运条件便利。第7题,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充分发挥该地水运优势,促进产业升级。
【答案】 6.B 7.C
读我国北方某地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变化示意图,回答8~9题。
8.该地区( )
A.Ⅰ阶段植被覆盖率最高
B.Ⅱ阶段粮食产量最大
C.Ⅲ阶段人口数量最多
D.Ⅳ阶段人地关系最不协调
9.与该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最相似的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Ⅰ阶段林地面积最广,植被覆盖率最高,A正确。Ⅲ阶段耕地面积最多,粮食产量最大,B错误;Ⅳ阶段出现了大城市,人口最多,C错误;Ⅲ阶段耕地和煤矿最多,人地关系最不协调,D错误。第9题,读图可知,该地区城市的发展是在森林、矿产资源不断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正确。
【答案】 8.A 9.D
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提出由“速度东部”向“效益东部”转变的战略发展方向。据此完成10~11题。
10.广东、江苏、山东建设“效益东部”已具备的最重要的优势条件是( )
A.资源丰富,三类产业并重发展
B.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高
C.技术先进,区域经济实力雄厚
D.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
11.建设“效益东部”适宜采取的举措有( )
①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③输入劳力,降低劳动工资成本 ④改革工艺,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第10题,由“速度”向“效益”转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第11题,提高效益的关键是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 10.C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
甲
(1)归纳图示区域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判断A地与B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2)简述C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分析其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3)C地某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对农村秸秆的利用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图乙。请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6分)
乙
(4)D地是我国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请依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结合下图,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6分)
【解析】 第(1)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与距海远近、地形等因素有关。第(2)题,C为我国东北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该地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第(3)题,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第(4)题,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是做此类题目的关键。
【答案】 (1)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地降水量大。原因:A地距海更近,受海洋的影响更大;地处山地迎风坡(或者B地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地处山地背风坡)。
(2)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有利的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等。
(3)不合理。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4)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
13.根据下面材料,完成问题。(32分)
材料一 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政府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推动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目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2014年,泛珠三角合作走过十年,新一轮合作如何开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材料二 “泛珠三角”略图。
材料三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8分)
(2)从世界地域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有哪些?(4分)
(3)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8分)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泛珠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________。(4分)
(5)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8分)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优势、方向和区域合作的原因及意义等。第(1)题,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应从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交通、科技等角度分析。第(2)题,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工业类型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第(3)题,据图可知①②地区分别为“珠三角”地区和贵州,其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应从体制、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劳动力等角度比较。第(4)题,识记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区。第(5)题,“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应从区位、政策、资源、劳动力等角度考虑。
【答案】 (1)香港: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2)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答对其中两项即可)
(3)①地区有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地区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
(4)四川、贵州、云南
(5)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体制优势;紧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区域农业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导学案,共19页。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学案,共24页。
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