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新测控地理同步必修二福建专用版练习:第五章检测
展开第五章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日京广高铁与航空运输比较表”,完成第1~2题。
路线及距离 | 最低票价/元 | 运行时间 | ||
高铁 (二等座) | 航空 (经济舱) | 高铁 | 航空 | |
北京西—石家庄 277 km | 128.5 | 全价:500+120 6折:300+120 | 1小时 19分钟 | 40分钟 |
北京西—郑州东 695 km | 309 | 全价:690+120 5.9折:410+120 | 2小时 46分钟 | 1小时 30分钟 |
北京西—武汉 1 100 km | 520.5 | 全价:1 080+180 2.9折:320+180 | 4小时 21分钟 | 2小时 10分钟 |
北京西—广州南 2 200 km | 862 | 全价:1 700+180 7折:1 190+180 | 8小时 1分钟 | 3小时 15分钟 |
1从资料中分析可知,四条路线中高铁与航空运输竞争最激烈的是( )
A.北京—石家庄 B.北京—郑州
C.北京—武汉 D.北京—广州
2下列关于高铁和航空运输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铁因速度优势,在短距离运输中占优势
B.因航空运输价格高,长距离运输受高铁影响较大
C.航空运输因速度快,在长距离运输中优势明显
D.高铁与航空运输互补,互不干扰
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北京—石家庄最低票价航空高于高铁291.5元,北京—郑州最低票价航空高于高铁221元,高铁票价优势明显;北京—武汉航空与高铁最低票价仅差20.5元,时间仅差2小时11分钟,二者优势不明显,竞争最激烈;北京—广州最低票价航空高于高铁508元,但航空速度快,各自优势明显。第2题,通过对高铁和航空运输中所需时间、票价计算可知,在长距离运输中航空速度快、用时短,优势明显。
答案:1.C 2.C
随着赣龙厦、向莆高铁的建成通车,福建同城化(1.5小时经济圈)日益完善。读“福建铁路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影响福建高速铁路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科技因素 B.水文地质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 D.国防安全因素
4福建同城化(1.5小时经济圈)体现了我国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是( )
A.大型化 B.专业化
C.网络化 D.高速化
5福建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对福建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 )
①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②便于矿产资源开发 ③缓解能源紧张局面 ④促进沿海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决定其高铁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第4题,福建同城化是指通过高铁建设使福建一个省好似一个城市,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速度越来越快,即高速化。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速铁路加强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福建矿产资源较为贫乏;高铁以客运为主,对缓解当地能源紧张局面影响较小。
答案:3.C 4.D 5.B
读“我国东部某区域图”,完成第6~8题。
6为了加强甲、乙两村与城市的联系,拟建两条公路,图中八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 )
A.②a B.③b C.④d D.①c
7图中铁路线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有(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8修建铁路后城市形态发生变化,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将来城市形态的是( )
解析:第6题,甲村位于山坡上,故公路要作“之”字形弯曲,①最合理。乙村与城市间有一山地,应选择通行距离适中、穿越等高线较少的c线路。第7题,图中铁路线穿越等高线较多,坡度太大;穿越城区,对市内交通及环境影响较大。第8题,未来城市形态沿铁路线延伸明显。
答案:6.D 7.D 8.A
福建泉州第一座跨海高速公路大桥——泉州湾跨海大桥栈桥工程2015年5月12日建成通车,市民驱车跨越泉州湾仅需8分钟,工程起于晋江南塘村,止于惠安塔埔。据此完成第9~10题。
9兴建泉州湾跨海大桥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自然因素
C.科技因素 D.经济因素
10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影响是( )
A.降低交通成本,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B.增加运输油耗及尾气排放
C.造成惠安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D.造成多种运输方式的客源市场重新整合
解析: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现代交通线路建设中,主导因素一般是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是保障因素,D项正确。第10题,泉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可以缩短交通运输距离,完善交通网,降低交通成本,加强区域经济联系,A项正确。
答案:9.D 10.A
下列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城市空间形态所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12图中所示城市形态出现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1题,由图中的交通方式可知,①是步行、马车时期,②是高速公路时期,③是火车时期,④是汽车时期。第12题,交通运输发展方向是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公路时期出现最晚。
答案:11.C 12.B
下图为“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的城市时间距离(单位:时)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高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表现在( )
A.城市间的距离缩短
B.城市内部时间距离缩短
C.城市服务范围扩大
D.城市内部交通更加拥堵
14由图中信息预测,将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的是 ( )
A.甲城 B.乙城 C.丙城 D.丁城
解析:第13题,高铁建成后,使周边地区到达城市的时间缩短,则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范围扩大,即城市服务范围扩大;高铁建成后,城市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但实际距离不会改变。第14题,图中乙、丁居于区域的中心位置,且城市等级最高,所以成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必然是乙城或丁城;图中又显示乙所在区域城市间,及乙与周边城市有便捷的城际交通联系,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可判断乙城最有可能发展为区域核心城市。
答案:13.C 14.B
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第15~17题。
15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16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17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 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解析:第15题,在地形较平坦的地区,列车高速运行才能安全。第16题,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为了少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多采用高架桥的方式。第17题,杭州—上海距离太近,民航客运市场本来就不大;成都—上海、兰州—北京距离太远,高铁的竞争力不大。只有武汉—广州距离适中,高铁与民航的竞争力相差不大,高铁对民航客运业冲击最大。
答案:15.A 16.B 17.A
读“上海市局部示意图”,完成第18~20题。
18图中商业中心的区位,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上海港区位的有利条件是( )
A.天然峡湾,不淤不冻,为天然良港
B.上海港有京沪铁路和浙赣铁路相连接
C.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腹地广阔
D.港区主要沿长江分布,水域宽阔,通航能力强
20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有( )
①种植业发达 ②自然资源丰富 ③商品生产能力强 ④有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8题,图中①位于上海市中心,人口多,消费市场大,市场最优。第19题,上海港是沿着黄浦江展开的港口,属于河港兼海港,位于长江泥沙淤积而形成的三角洲上。在上海交会的铁路干线是京沪线和沪杭线。上海港之所以成为我国第一大港口,主要是因为其腹地广阔,以上海市为依托。第20题,上海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生产能力强和有商品经济发达的腹地。
答案:18.A 19.C 20.B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0分)读“河流与城市区位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城市形成的原因是 。(2分)
(2)乙城市形成的原因是 。(2分)
(3)丙城市的成因是处于 的汇合处,有大量 。(2分)
(4)丁城市则处于 位置,因此它既是 港,又是 港。(3分)
(5)甲、乙、丙、丁四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河流提供的 条件。(1分)
答案:(1)该处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进城市的形成
(2)河流与道路的交会处,位于过河点位置
(3)两条河流 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
(4)河口 河 海
(5)水运交通
22(13分)读“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A、B两城市之间建有两条公路,分别是国道和地方性道路,据公路建设一般性原则判断:国道是 ,地方性道路是 ,判断的理由是 。(4分)
(2)该地区计划在A和C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现有三种方案(如图所示),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
Ⅰ方案 ;
Ⅱ方案 ;
Ⅲ方案 。(6分)
(3)为完善该地区公路网,你认为在 和 城市之间应再建设一条公路。(填字母)(2分)
(4)该地区有两个天然水系——青义河和楚林河,两河均可通航,为了充分发挥水运的潜力,可以建设
来形成本地区的统一内河运输网。(1分)
答案:(1)公路一 公路二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兼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多选择弯曲较小的线路;而地方性道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居民出行需要为主,尽可能多通过居民点、车站等
(2)沿线地形平坦,并连接了F居民点,但线路稍长
路线最短,但沿线地形复杂,施工困难 连接了E居民点,但沿线有沼泽地,投资较大
(3)C B
(4)人工运河
2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 随着江苏省沿海高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徐宿淮盐高铁(③)等开工建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下图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6分)
(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有 (填数码)。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有 、 。(3分)
(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2 分)
(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4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与规划后的铁路网相比较,江苏原有铁路网线路短,密度小,联通方向单一,也就是布局不合理;与高铁相比较,原有铁路设计标准较低,其车辆运行速度、轨道质量和技术均低于高铁。这种不足导致运力不足,江苏内部及其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受阻,制约了江苏经济的发展,也会导致江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大(不平衡)。第(2)题,分析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可以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两个方面入手。中国高铁世界领先,资金、技术和建设能力都不成问题;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从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第(3)题,淮安因有多条铁路交会形成新的铁路交通枢纽,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成,加强了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第(4)题,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的积极作用可以从经济(主要方面)、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从基础设施(铁路本身就属于基础设施)、产业水平、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缩小经济区域差异、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流通等方面分析;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人员交流便利,对外文化交流得到加强等。
答案:(1)部分铁路标准低 布局不合理 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2)② 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路基地质条件较差(任答两点)
(3)多条铁路交会,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密切了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联系
(4)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促进南北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4(12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城市A与B相比,形成较早的是 ,理由为 ;
城市B与C相比,形成较早的是 ,理由为 。(4分)
(2)若图中铁路线为京九线,则与C城市地域形态最为接近的是( )(2分)
A.株洲 B.武汉
C.九江 D.天津
(3)C城市中的商业区区位的有利条件是 。(2分)
(4)在C城市的①②③④四处中,布局工业区最合理的是 处,原因是 。(4分)
答案:(1)B 位于两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上的航运优势 B 铁路交通的建设晚于河运
(2)C
(3)位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交会,交通方便;能够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4)③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有公路、铁路经过,交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