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第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狩猎与耕作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出人类在进行狩猎和耕作。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中心论逐步得到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主宰的程度。
答案:1.B 2.C
下图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据图完成第3~4题。
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3题,考查人类在不同时期从事的生产活动。采猎文明时期以狩猎、采集为主体;农业文明时期以农业为主;工业文明时期以工业为主体;后工业时期以技术为主体。第4题,②阶段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答案:3.A 4.D
闻名中外的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处,四周为高耸如削的鸣沙山(由流沙堆积而成)。“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堪称奇观。但近几十年来, 这一沙漠奇观水位不断降低,面临消失的危险。据此完成第5~6题。
5.月牙泉近年来水位降低的原因主要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冰雪融水补给过少
C.人为拦截地表水、过度抽取地下水
D.沙漠扩张
6.月牙泉的厄运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受下列哪种理论影响?(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伙伴论
C.人类中心论 D. “天人合一”思想
解析:第5题,月牙泉历经几千年而不被沙噬,但近年来濒临干涸,原因应主要归咎于人类近年来的生产、生活活动。第6题,月牙泉面临的困境说明当地居民为了提高经济水平,过度抽取地下水,拦截地表水,造成月牙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失去平衡,这一事例体现了人类中心论思想。
答案:5.C 6.C
右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完成第7~8题。
7.如果X轴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轴表示环境保护强度,关于Ⅰ~Ⅳ模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8.如果图中X轴表示经济发展速度,Y轴表示环境保护强度,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模式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解析:第7题,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Ⅱ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Ⅲ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Ⅳ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第8题,工业文明时期,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是Ⅳ模式。
答案:7.A 8.D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9~10题。
9.图中四条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保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压力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9题,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第10题,随着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加之环境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答案:9.D 10.B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第11~13题。
1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12.从图中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13.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正确的对应关系为①—C,②—A,③—D,④—B。第12题,A、B、C三项的表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13题,根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答案:11.A 12.D 13.A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15.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第14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第15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答案:14.D 15.B
16.下图是人口增长状况、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三条曲线代表的内容分别是① ,② ,③ 。
(2)此图说明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图中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 的人地关系理论。
(4)若想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人类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以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查人地关系理论。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所以可以推断出曲线①为人均资源拥有量,曲线②为人口增长状况,曲线③为环境污染。从图中可看出,曲线③先增后减,可见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少,人地关系会逐渐走向协调。
答案: (1)人均资源拥有量 人口增长状况 环境污染
(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均资源拥有量不断减少,环境污染随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加深而加剧;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会逐渐减少。
(3)人类中心论和人地伙伴论
(4)人口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方面: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开发,增加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曾几何时,人类开山填海、围湖造田、在水源极缺的沙漠中植树造林等种种做法被视为“征服自然”的“雄伟壮举”。然而,这些做法留下了诸多恶果,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据报道,2010年,陕西省榆林市采煤和产油两项的环境代价达195.5亿元,是当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的1.56倍。
目前,“生态修复”概念正步入公众视野,它是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检讨自我的事后弥补行为。近年来,不少地方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措施,立足于生态的自然修复,以化解生态危机,给大自然提供一个“疗伤”的机会。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人地关系思想?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征服自然是人类中心论的观点,生态修复说明了人类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反思,并采取措施协调人地关系,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第(2)题,应围绕人地伙伴论的思想展开分析,或者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危害。
答案:(1)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2)应了解、尊重自然规律,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适度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0页。
2019-2020学年地理鲁教必修3检测:综合测评: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三本册综合测试题,共15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与测试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