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鲁教版地理必修三新突破单元综合测评2
展开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截至2017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3.10亿辆,汽车工业与环境的突出矛盾,让今年“世界无车日”显得意义非凡。据此回答1~2题。
1.“世界无车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出行,倡导绿色出行,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天命论
2.9月22日当天,记者发现,我国参与“世界无车日”的142个城市中,绝大多数遭遇了交通拥堵的尴尬,市民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逐年消退。专家认为:“交通拥堵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应该从城市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系统考虑。公共交通和相应管理体系的建设,政府还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无车日”的理想和现实,需要我们反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阶段性
1.C 2.C [第1题,“世界无车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出行,倡导绿色出行,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第2题,“无车日”的理想和现实交通拥堵现象说明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秩序和合作关系,即共同性原则。]
3.几乎所有的古代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我国古代民族的图腾是并不存在的所谓的“龙”。图腾的存在体现的人地关系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和谐论
C.天人合一论 D.人定胜天的思想
A [我们可以把古代人所崇拜的图腾看作神化了的自然物,在自然界中,“龙”实际是蛇的变形。在远古人类看来, 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类只能任其摆布。这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知识水平不高的必然结果。对自然的敬畏、崇拜是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体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据此完成4~5题。
4.该思想体现了(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
C.因地制宜 D.天人合一
5.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开始于( )
A.古希腊时期 B.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C.18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以后
4.D 5.D [第4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论。第5题,这种人地关系符合“和谐论”的思想,该理论开始于“二战”后,当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许多人地矛盾尖锐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大家的公认。]
6.下列做法符合人地伙伴论思想的是( )
A.在我国西南林区大量砍伐树木
B.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C.在我国主要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D.在我国东北大面积开垦沼泽地
C [在我国西南林区大量砍伐树木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水资源匮乏,大面积植树造林不合理;伏季休渔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沼泽被称为地球的“肾脏”,有巨大的环境效益, 因此东北许多地区已禁止开垦沼泽地。]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信息文明
8.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7.C 8.B [第7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横坐标表示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据图分析可知,农业文明阶段对土地、牲畜、劳动力等的依赖最强,工业文明阶段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等的依赖最强,信息文明阶段对信息资源等的依赖最强。第8题,信息文明阶段,生产力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故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不能揭示该地区( )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10.该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9.C 10.A [第9题,图示内容揭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和表现,但是不能揭示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第10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发展问题是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3年,中纬度地区50千米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据此完成11~12题。
11.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2.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冰箱
11.C 12.D [第11题,联合国统一组织科学家监测,体现了全球整体性的协调;各国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各国的参与,因此体现了共同性原则。第12题,臭氧层被破坏主要是由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其主要来自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加工 B.b表示资源开发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14.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塌陷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13.D 14.A [第13题,根据图中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资源加工;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类消费,不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表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第14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塌陷。]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问题严峻
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16.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15.A 16.A [第15题,我国人口面临老龄化的压力,农业发展中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增产问题严峻,同时环境污染正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第16题,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下图为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污染大气严重
B.该生产体系的主导企业靠近消费市场
C.该图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属混合农业
D.图中的农业按投入的多少属于密集型农业
18.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超常规利用
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D 18.B [第17题,读图可知,该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主导产业为制糖厂,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靠近原料地,且蔗泥回田,蔗渣造纸,没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图示地区农田种植甘蔗,属于种植业,没有涉及养殖业,不属于混合农业。图示农业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多,属于密集型农业。第18题,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双赢,解决了生态恶化、资源超常规利用的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表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绝不动摇,努力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想。完成19~20题。
19.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人口众多,素质低
B.地大物博,资源总量丰富
C.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
D.人口结构不合理
20.下列符合“美丽中国”思想的是( )
A.大力倡导购买小汽车
B.鼓励野外聚餐
C.建立“河长制”
D.继续支持钢铁企业扩大产能
19.B 20.C [第19题, 中国人口众多,人口结构不合理,素质低,深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要求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20题,建立“河长制”治理好环境,这符合“美丽中国”思想。小汽车数量越多排放的污染物越多,野外聚餐也会造成大量的垃圾,钢铁企业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些都不符合“美丽中国”思想。]
人们把循环经济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这些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读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整体性
21.C 22.B [第21题,城市垃圾焚烧、集中填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故②错误。第22题,该产业链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4.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25.实施清洁生产,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A 24.B 25.D [第23题,酒精厂的厂址应临近原料产地。第24题,该厂的废弃物主要是CO2,可产生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第25题,清洁生产是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额济纳河又名黑河,在20世纪50年代,该河下游水草丰美,20世纪70年代,河流哺育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开始恶化。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国黑河流域略图。
材料二 在开发沙漠产业方面,世界技术领先的国家是以色列。该国国土面积仅2万多平方千米,60%以上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的荒漠土。 当地人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农业技术,利用温室控制植物生长环境,使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同时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几十年来,以色列农业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的需要,且每年出口的农产品产值高达7亿多美元,还有果品和鲜花大量进入欧洲市场。
(1)黑河下游的额济纳旗,河道出现干涸,自然环境发生突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3分)
(2)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气候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公元10~11世纪,黑河流域曾经出现盛极一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之后,这一王朝迅速消失。该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由于黑河中上游地区的人们过度用水,使下游干涸,这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第(2)题,该地区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第(3)题,西夏王朝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剧增导致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第(4)题,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
[答案] (1)中上游地区人口增加,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增大(流域内不合理用水,过度用水) 公平性 持续性
(2)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风沙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深受大陆性气候影响(3)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水源不足,战争频繁等 (4)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喷灌、滴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发展无公害生产;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7.读下面两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图1 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污染物类型构成
图2 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等。(2分)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3分)( )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2分)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1可知,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占我国饮用水事故比重最大。第(2)题,结合图2信息逐项分析回答。第(3)题,饮用水污染会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影响居民正常生活。注意设问限制词“饮用水”。第(4)题,可以对饮用水源头(水源区)、中间环节(输水管线)进行保护,加强监督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答案] (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28.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由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五大支持系统,16个变量,45个指数和225个基本要素指标构成。
材料二 下图反映我国某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199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00)
材料三 在江苏省13个大市2011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调查中,南京市的科技支撑能力排第2,经济外向度排第8,社会保障能力排第9,资源支撑能力排第12。
(1)简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6分)
(2)A、B两省区中,可持续发展指数较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并分析原因。(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南京市可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4分)
[解析] 第(1)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分析。第(2)题,直接读图,A省区(西藏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较低,可从该省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三可知,南京市在经济外向度、社会保障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等方面排名较低,故主要从这些方面的改善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
[答案] (1)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短缺令人堪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2)A 高寒的气候,生态脆弱;人口稀少,科技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外经济联系。(任答两点即可)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尽管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共计少生人口4亿以上,但人口基数仍然很大,每年新增人口仍很多。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人口增长趋势,无疑对我国的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压力。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三 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2010年国家组织了第六次人口普查。
(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______,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________(填“低”或“高”)的。(2分)
(4)我国各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你认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2分)
[解析] 第(1)题,目前,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第(2)题,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第(3)题,读材料二图可知,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30%,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低的。第(4)题,人口总量太大是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主要原因。第(5)题,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答案] (1)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3)30% 低
(4)少 人口总数多 (5)人口数量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13页。
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城市和地理环境综合与测试课时作业,共15页。
鲁教版选修三 旅游地理综合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鲁教版选修三 旅游地理综合课时练习,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