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解析版
展开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4分)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天,有淅lì的小雨,如yīn的芳草,美丽的自然勃发出生机与朝气;夏天,骄阳似火,热烈的自然蓄着活力和激情;秋天,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冬天,玉树琼枝,纯cuì的自然孕育着希jì与梦想。
2.(2分)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
B.纵比,即以一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作比,横比,则以此事物与彼事物相比。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D.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时,引起了一场关于反腐的大讨论。
3.(2分)下面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生毕业后,他既想去上海工作,又想留在靖江,总是见异思迁,很难作出决定。(这句话中成语运用正确)
B.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这句话中,“自然”指“理所当然”。)
C.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
D.“纯粹”“伟大”“温柔”“深浅”,这四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
4.(8分)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或补写名句。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
(2)油蛉在这里低唱, 。
(3) ,又酸又甜。
(4) ,思而不学则殆。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感叹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诗句“ , ”将关切和同情的心意托明月带给对方。
5.(4分)名著阅读。
那呆子拉着马,有草处且不教吃草,嗒嗒嗤嗤的,赶着马,转到后门首去。只见那妇人,带了三个女子,在后门外闲立着……那妇人伫立门首道:“小长老那里去?”这呆子丢了缰绳,上前唱个喏,道声:“娘!我来放马的。”那妇人道:“你师父忒弄精细。在我家招了女婿,却不强似做挂搭僧,往西跄路?”
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的《西游记》,“呆子”是指 。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对他的印象。
6.(2分)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行者﹣﹣齐天大圣﹣﹣弼马温﹣﹣孙悟空﹣﹣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的两篇。
C.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范爱农,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后来,鲁迅还因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悲伤。
D.《五猖会》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鉴略》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7.(4分)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七(1)班将于本周五下午3:00在学校礼堂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认真准备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准备一则宣传语。
朋友是一本书,总是在你困惑的时候揭示正确的答案。
朋友是 ,
(2)策划活动时,有同学提出邀请各科老师参加,假如你是班长,请你拟写一封邀请信。
二、阅读理解(34分)
8.(4分)阅读杨基的《天平山中》,回答问题。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2)有人认为本诗末句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9.(14分)阅读刘义庆的《为儿卖发》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⑤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⑥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陶公:陶侃,鄱阳人,早年为寻阳县吏,鄱阳孝廉范逵曾去探望他。后升至大将军、太尉。②悬磬:比喻空无所有,很贫穷。③髲(bì):假发。④锉(cuò):铡碎。⑤追送:跟随送行。⑥羊晫(zhuó)、顾荣:羊晫是豫章国郎中令,是陶侃的同乡,顾荣是中书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湛氏语侃曰
②悉割半为薪
③明旦去
④君宜还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逵马仆甚多
A.相委而去
B.学而时习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切问而近思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又深愧其厚意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陶母这一人物形象。
10.(16分)阅读《艾叶香中寻玉佩》,回答以下各题。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由眼前的“物”引发对奶奶的回忆。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看到湖岸边被雨水滋润的艾叶 | ① |
看到老屋窗下老旧的石磨 | 想起奶奶教“我”磨面做饼 |
② | 想起奶奶珍藏竹笛和玉心佩 |
(2)联系语境,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②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3)第⑨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4)本文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句子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
【第⑤段】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链接材料】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荷叶•母亲》
三、作文(40分)
11.(40分)“良言一句三春暖”,温暖的语言往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欣喜。难过时,朋友的一句安慰带给我们温暖;受挫时,师长的一声鼓励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成功时,他人的一声赞许让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请以“语言也是有温度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解答】沥 茵 粹 冀
2.【解答】ACD.正确;
B.有误,“纵比”和“横比”是并列的两个方面,所以“横比”前面的“逗号”应该是“分号”。
故选:B。
3.【解答】A.有误,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褒贬不当;
B.正确;
C.有误,这句话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有误,前三个词语是褒义词,“深浅”是中性词。
故选:B。
4.【解答】(1)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2)蟋蟀们在这里在这里弹琴(重点字:蟋蟀)
(3)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重点字:攒)
(4)学而不思则罔(重点字:罔)
(5)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6)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重点字:寄)
5.【解答】本题考查对《西游记》情节内容与人物形象的把握。猪八戒因为外形有点呆,常被孙悟空称为“呆子”。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答案:
吴承恩 猪八戒 好吃懒做,爱搬弄是非,贪恋女色;但也不失忠勇和善良,憨厚淳朴。
6.【解答】A.有误。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B.正确。
C.有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范爱农,当时因误会彼此都没有好感,鲁迅甚至还憎恶范爱农。回国相遇后,两人交往甚密,成为好朋友。后来,鲁迅还因爱农溺水身亡感到悲伤。
D.有误。《五猖会》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鉴略》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孩童天性地扼杀与束缚。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作品是《二十四孝图》。
故选:B。
7.【解答】答案:
(1)朋友是一首歌,总是在你忧伤的时候响起悠扬的音乐。
(2)
邀请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七(1)班班长,我们班拟于本周五下午 3:00 在学校礼堂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诚挚邀请您来参加!谢谢!
七(1)班
××年××月××日
二、阅读理解(34分)
8.【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写法。作答时,正确理解诗意,分析其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境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一个“送”字把黄莺人格化,这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答案:
(1)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枇杷。
(2)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译文: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9.【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湛氏对陶侃说。语:告诉。
②句意为: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悉:全,都。
③句意为: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去:离开。
④句意为:你该回去了。宜:应该。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用法。
A.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B.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C.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D.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而逵马仆甚多”中的“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又”是状语,“深愧”是谓语,“其厚意”是后置的状语,所以,在“又”“魁”后面划开。即:又/深愧/其厚意。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已,停止;且,将近;句意为:陶侃追出去不停相送,快要送出一百里左右的路程了。
②中重点词语有:故,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凭借;句意为: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根据“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陶母的这句话表明她才思睿智,临事不乱,能够当机立断,抓住可使儿子扬名天下的机会。因为身为孝廉的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赢得范逵的好评,自然会对陶侃的前程极有好处。根据“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这里以陶侃终因范逵举荐获得良好声誉的结局侧面表现陶母的远见卓识。
答案:
(1)①告诉;②全,都; ③离开; ④应该。
(2)C
(3)又/深愧/其厚意
(4)①陶侃追出去不停相送,快要送出一百里左右的路程了。
②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陶母的这句话表明临事不乱、镇定冷静。“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这里以陶侃终因范逵举荐获得良好声誉的结局侧面表现陶母的远见卓识。
10.【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由文章前两段中“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可以概括出:看到湖岸边被雨水滋润的艾叶,想起奶奶带着“我”去摘艾叶。由文章第③段可以知道,作者看到老屋,想起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由文章第④⑤段“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可以知道,作者看到窗下老旧的石磨,想起奶奶房里老旧的木箱子。
(2)①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滴答”是拟声词,写出了雨水落在艾叶上的声音,经雨冲洗后艾叶清香更加浓郁,表现“我”对艾饼的期待。
②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第③段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其中“加”“拌”“做”“贴”一系列动词写出奶奶做艾叶饼的动作娴熟,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结尾作用的理解能力。第⑨段是结尾段,结构上,起着收束全文的作用。本段中“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与开头“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遥相呼应,并且点题。从内容上来看,结尾还是环境描写,暗点文章主旨,赞美奶奶的慈爱、善良如同艾叶的清香,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方式和写作意图的辨析能力。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父亲的话,交代了竹笛和玉心佩叙述方式上,是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文章写奶奶珍藏竹笛是为了表现奶奶对爷爷的深情,写奶奶珍藏玉心佩为下文写奶奶卖佩做饼作铺垫,表现奶奶的慈爱。【链接材料】的内容出自冰心的《荷叶•母亲》,材料交代了我们三姐妹与莲花的往事,是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为下文借花喻人作铺垫,赞颂了母爱的无私。
答案:
(1)①想起奶奶带着“我”去摘艾叶;②看到奶奶房里老旧的木箱子。
(2)①滴答是拟声词,经雨冲洗后艾叶清香更加浓郁,表现“我”对艾饼的期待。
②第③段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娴熟地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3)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点题。内容上,环境描写暗点文章主旨,赞美奶奶的慈爱、善良如同艾叶的清香,表达了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4)叙述方式上: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写作意图上:写奶奶珍藏竹笛是为了表现奶奶对爷爷的深情,写奶奶珍藏玉心佩为下文写奶奶卖佩做饼作铺垫,表现奶奶的慈爱;
链接部分:交代了我们三姐妹与莲花的往事,为下文借花喻人作铺垫,赞颂了母爱的无私。
三、作文(40分)
11.【解答】
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放下行李,家中便喧闹起来,开箱子的声音,放东西时的碰撞声,脚步声混在一起,厨房里传来一句“快做这道菜,她最喜欢的”,听起来心头一暖,似有热度传来。
刚一坐下,眼前就晃动着熟悉的面孔,瘦而干瘪的是外公,白而富态的是外婆,略黑的是父亲,当然还有母亲细腻的脸.接着便是一连串的问题:“身体好吗?”“睡得好吗?”“吃得怎么样?”……无非是一些琐碎的话语,平淡且啰嗦。但心底仿佛被一床蚕丝被轻轻包裹,泛起阵阵暖意。这些或沙哑,或低沉,或柔和,或尖细的嗓音说出来的话,一点点渗入我的身体,驱走了异域风雨带来的寒意,又将暖和的温度传来。
联想起在学校里的一个个夜晚,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常常难以入睡,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心底空落落的,如我微微发凉的指尖。大概是缺少了母亲临睡前的“晚安”吧。在家的日子,躺在床上,母亲会走进来为我关上房门,昏暗的灯光中母亲的身影显得模糊不清,那声“晚安”却带着无尽的暖意,让我安然入梦。每个晚上,这都像一种仪式,一句语气平淡的“晚安”,能带我进入一个个有亲情温度的梦。
想起身在学校的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洗漱,然后跑操。那个时刻那些话语温暖如在身边,书本不小心掉在地上,总令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公家打碎了碗,面对满地狼藉,外公只对我说了一句“没事”。
依旧絮絮叨叨的问话将我的思绪扯回来,随意回答了几句,便把东西一一在桌上排开,向他们介绍学校的特点和生活中的趣闻。接着,将一本本的书本放在他们面前,“真好啊”,他们的脸上浮现出惊喜的表情。“孩子长大了”,“学到新知识了”……他们如视珍宝般小心地抚摸着我的书本,反复说着“真好”,喜悦的心情在我们之间传递着,化成淡淡的暖意。
也许这就是亲人之间的语言,如温水般平淡无奇,它不似凉水,而是带着四五十度的温度,喝下去让人感到舒心快乐,暖意无限。语言大概也是有温度的,即使平淡,也包含着无限情意,即使琐碎,也是关怀的传递,那种温水般的温度,正是温暖的话语倾诉后,留下的美好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