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习题
展开一、观察土壤
1.概念
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3.观察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判断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
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思考 根据图中内容填空。
答案 ①腐殖质 ②成土母质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与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以土壤为物质基础,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
(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需要,人们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判断
1.土壤与地表物质循环有关,与能量转化无关。( × )
2.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下降。( × )
3.土壤在合理的经营下肥力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 )
探究点 土壤的形成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分析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①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
②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①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
②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3.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答案 可以采取休耕、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1.自然地理要素对土壤的作用
2.土壤的组成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貌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貌的作用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不会影响矿物养分;地貌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位于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成分表”。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 D.红壤、水稻土、黑土
2.表中所列土壤,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
A.黑土 B.水稻土
C.红壤 D.都不是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第2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3~4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读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第4题,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更易形成富铝土,再结合图示,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
5.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叶中近30%的锰能以Meq \\al(,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得到下表中的数据。据此回答(1)~(4)题。
茶叶锰含量(mg/kg)及对应土壤的pH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__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对营养元素的________作用,同时,生物也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锰的含量与土壤pH呈________(填“正”或“负”或“不”)相关。
(4)一般来说,茶叶的质量与其锰含量成正比,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茶树最适宜种植在________(填“中性”或“酸性”或“碱性”)土壤中。
答案 (1)A (2)老 富集 有机质 (3)负 (4)酸性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1~2题。
1.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 )
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
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 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高温多雨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故A正确。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A、B、C错误。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貌、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地质、地貌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4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B、C、D错误。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5~6题。
5.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6.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涵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6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表层土壤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不适宜;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可以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回答9~11题。
9.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10.图中①②分别代表形成土壤的两个过程,则①②分别是( )
A.盐渍化 低等植物着生
B.风化作用 高等植物生长
C.风化作用 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着生
D.微生物着生 风化作用
11.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答案 9.A 10.C 11.C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2~13题。
12.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13.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12.A 13.B
解析 第12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13题,读图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农田冬季休耕,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B符合题意。
14.俗语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请结合土壤肥力的含义和土壤的物质组成思考是不是粪越多土壤肥力越高?为什么?
答案 不是。土壤的肥力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四个方面,其肥力高低取决于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一般粪肥指农家肥,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只能提供有机质,这显然不是土壤肥力的总和,因此,不是粪肥越多土壤肥力越高。
15.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4.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做法。
自然土壤
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
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自然地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地貌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肥力特征
作用
肥力
矿物质
固态
45%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有机质
固态
5%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
气态
20%~30%
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老叶
1 626
3 112
3 002
3 322
2 811
1 516
2 392
1 728
2 919
3 488
3 138
2 585
2 191
成叶
1 341
2 422
2 025
2 025
1 996
993
1 246
1 031
1 678
2 253
2 224
2 145
1 837
嫩叶
620
1 278
1 267
1 733
1 323
472
749
673
886
1 665
995
1 250
1 125
土壤pH
5.10
4.16
4.67
4.34
4.70
6.02
5.42
5.69
4.95
4.05
4.51
4.33
4.48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测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绵城市”可以起到的影响有,该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该渔场的原因主要得益于,该渔场最适宜捕捞的时间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