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5.2 土壤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1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5.2 土壤 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1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5.2 土壤 练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31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综合训练题
展开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读下面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2.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1.D 2.B [第1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 )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能可能不够好
D.该土壤呈现酸性,可能为红壤
4.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
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知,P点表示的土壤固体颗粒占55%左右,水分占38%左右,空气占17%左右,水分占的比重太大,保温性较差。第4题,土壤盐分增加与不合理灌溉有关。]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 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6.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5.C 6.A [第5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6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下表示意甘肃省南部某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1)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海拔4 050 m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
A.60 B.75
C.105 D.125
8.与阳坡相比,阴坡( )
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
7.C 8.D [第7题,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介于半阴坡与阳坡之间,因此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4 050 m半阳坡有机质含量为90~120 g·kg-1,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4 050 m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105 g·kg-1,C正确。第8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正确。]
读下面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生物
10.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D 10.A [第9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第10题,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11.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3.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12.D 13.D [第12题,水稻土是人类在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第13题,随着海拔升高,水土流失加剧,梯田中水稻土厚度减小。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因此水稻土养分增多,物质迁移速度变慢,化学过程强度减弱。]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中数值表示各区域平均每英亩40英寸土层中有机质的吨数。完成14~15题。
14.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 )
A.Ⅰ地灌木草类,有机质含量丰富
B.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
C.Ⅲ地降水充沛,有机质含量较高
D.Ⅳ地热量充足,有机质含量较高
15.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不适宜种植谷物,主要是因为( )
①气候冷湿 ②气候暖干 ③土壤较肥沃 ④土壤较贫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B 15.C [第14题,图中Ⅰ、Ⅱ、Ⅲ、Ⅳ四地相比,Ⅰ地为温带森林类;Ⅱ地草类旺盛,有机质含量最高,B正确;Ⅲ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Ⅳ地热量充足,微生物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含量较低。第15题,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因纬度高,距海近,气候冷湿,土壤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C正确。]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灌丛草甸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而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的土壤类型。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 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
图2
(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 200 m,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第(3)题,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 (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 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坡向
有机质含量
2 420 m处
2 640 m处
3 580 m处
4 050 m处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腐殖质层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森林土壤一般分布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据图推测,该地土壤,东北地区的黑土肥沃,主要原因是,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时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植物茂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