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生物】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1
    【生物】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2
    【生物】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3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乙)。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
    B. 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有时超过K值
    C. “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
    D. 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甲曲线代表“J”型增长,乙曲线代表“S”型增长,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对于S型增长曲线,从b点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详解】A. 据图可知,环境阻力在b点之后就出现了,A错误;
    B. 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上下波动,也可能超过K值,B正确;
    C. 据图可知,“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C错误;
    D. 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前,D错误。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 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D. 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据此可知,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丙是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投入丙后建立的食物链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据此分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甲是藻类,乙是浮游动物,丙是专食浮游动物的鱼,投入丙后建立的食物链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故丙和乙存在捕食关系,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两者也存在竞争关系;由于投入的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量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原因,鱼类生存斗争加剧,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故正确的是D。
    3.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只通过激素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B. 机体大量消耗血糖,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
    C.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D. 比赛结束后,乳酸积累过多造成机体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机体大量出汗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糖下降会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增强,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产生的乳酸可以被缓冲物质中和,使pH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 当机体产热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错误;
    B. 机体大量消耗血糖,血糖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多,使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 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C错误;
    D. 长跑过程中,肌肉中的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与血浆中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机体内环境的pH基本不变,D错误。
    4.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表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a是T细胞,c是B细胞
    B. ③⑤⑥属于体液免疫过程,X和Y分别是抗原和抗体
    C. ④过程表示二次免疫
    D. d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T细胞,b表示血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③⑤⑥过程是初次免疫过程,④⑤⑥是二次免疫过程。
    【详解】A. ①和②表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a是T细胞,c是B细胞,A正确;
    B. 据分析可知,X和Y分别是抗原和抗体,B正确;
    C. ④是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过程,表示二次免疫,C正确;
    D. d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合成和分泌抗体,D错误。
    5.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
    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①错误;
    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②正确;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③错误;
    ④现代观点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④正确;据此可知,符合题意的有②④,D正确。
    6.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控制合成胰岛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则可能导致( )
    A. 血糖升高,注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
    B. 血糖升高,注射胰岛素不可降低血糖
    C. 细胞摄取血糖加速,血糖水平过高
    D. 细胞摄取血糖加速,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如果人体组织细胞控制合成胰岛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组织细胞膜就会缺乏胰岛素受体,故注射的胰岛素无法起作用;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使血糖降低,胰岛素不能和受体结合,则无法调节血糖,故会导致机体血糖偏高。
    【详解】A. 由于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注射胰岛素无法降低血糖,A错误;
    B. 由于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故注射胰岛素无法降低血糖,导致机体血糖偏高,B正确;
    C. 由于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细胞摄取血糖能力下降,C错误;
    D. 由于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细胞摄取血糖能力下降,导致血糖升高,D错误。
    7.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M、N、P为人体结构,a、b、c为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刺激时,a分泌增多,b分泌减少
    B. 过程①起抑制作用时,过程②起促进作用
    C. c的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c作用的靶器官只有M、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题图中M表示垂体,N表示下丘脑,P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A. 寒冷刺激时,兴奋传至下丘脑,分泌b增多,促进M分泌a增多,进而促进P分泌c增多,A错误;
    B. 图中过程①②都起抑制作用,B错误;
    C.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故c的分泌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几乎遍及全身器官,故c的靶器官除有M、N外,还有其他组织细胞,D错误。
    8.用脊蛙(去脑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实验,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右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 )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C. 效应器和传入神经 D. 效应器
    【答案】B
    【解析】
    破坏后刺激左后肢,左后肢收缩,而右后肢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或效应器破坏;破坏后刺激右后肢,左右后肢均不收缩,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器,综合可知感受器和传出神经受损。
    9.某水库存在一条仅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右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一起就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调查甲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C. 影响甲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阳光
    D. 丙与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是丙与乙的个体数量比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已知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食物链,据图中三种生物中能量的相对值可知,食物链为:甲→乙→丙。
    【详解】A. 生物群落包括构成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B. 甲是生产者,因此调查甲的种群密度常用方法为样方法,B错误;
    C. 甲是食物链的起点,因此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主要因素是光照,C正确;
    D. 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能量的比例,与个体数量无关,D错误。
    10.美国科学家在研究生长在墨西哥某地的野生玉米后发现,这种玉米含有包括苏云金杆菌(一种产生抗虫毒蛋白的细胞)基因在内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由此可见:①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 ②转基因作物可对天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 ③为防止基因污染,应当禁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④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甚至可以传播到其它物种中造成基因污染。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野生玉米含有包括苏云金杆菌基因在内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知转基因植物的基因传播到野生植物中,这样会对植物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
    【详解】①根据题意可知,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①正确;
    ②转基因植物的基因能通过花粉传播到野生植物中,这样会对植物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②正确;
    ③为防止基因污染,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基因污染,如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质基因中,而不是禁止转基因作物的研究,③错误;
    ④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甚至可以传播到其它物种中造成基因污染,④正确;据此,符合题意的有①②④,D正确。
    11.下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A. 第1~5年间种群呈“S”型增长
    B. 第20~3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C. 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D. 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λ=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种群数量,当λ>1时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当λ=1时说明种群增长率为零,当λ<1时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
    【详解】A. 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符合J型曲线,A错误;
    B. 20~30年之间λ=1,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B正确;
    C. 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故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C错误;
    D. 15~20年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错误。
    1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和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同种限制酶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因此不具备专一性
    B. 限制酶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C. 运载体的化学本质与载体蛋白相同
    D. DNA连接酶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
    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连接酶是在两个具有相同末端的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详解】A.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上切割DNA分子,既可以切割目的基因又可以切割质粒,体现酶的专一性,A错误;
    B. 限制酶能识别并切割DNA分子,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不能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B正确;
    C. 运载体的化学本质是环状的DNA,而细胞膜上载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
    D. DNA连接酶可催化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
    13.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外来物种与当地物种存在的生物关系一定是竞争关系,引入外来物种会降低当地生物多样性
    B.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非洲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C. 温室效应是由于地球生物对CO2的代谢释放量大于吸收量导致的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大降低,进而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后产生的CO2和大量排放汽车尾气造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
    【详解】A. 外来物种与当地原有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等关系,若捕食当地生物,或是与当地生物竞争生存环境,会引起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而互利共生关系则不会使原有生物数量大幅下降,A错误;
    B. 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B错误;
    C.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CO2大量增加,C错误;
    D.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求人类对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D正确。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在寒冷环境和低血糖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既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C. 下丘脑是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
    D. 激素发挥作用离不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包括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 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及促进产热,故人在寒冷环境和低血糖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都会增加,A正确;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既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B正确;
    C. 水盐调节的神经中枢与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相同,均为下丘脑,C正确;
    D. 激素发挥作用可能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但有些激素如固醇类激素是作用于细胞内的受体,D错误。
    15.随机交配的棕色小鼠种群出现了一只黑色个体,实验证明这是常染色体上一个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经随机交配多代后,调查显示36%的小鼠体色为黑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黑色基因的频率为20% B. 种群中杂合子占16%
    C. 黑色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增大 D. 突变基因决定了小鼠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黑色是显性性状,调查显示36%的小鼠体色为黑色,则隐性性状占1-36%=64%;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A+a=p+q=1,AA+Aa+aa=p2+2pq+q2=1,则q=0.8,p=0.2。
    【详解】A. 据分析可知,黑色基因A的频率为20% ,A正确;
    B. 种群中杂合子Aa=2×0.8×0.2=32%,B错误;
    C. 黑色基因频率在随机交配情况下会不变,为20%,C错误;
    D. 小鼠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16.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蛾具有细长口器,二者相互适应,共同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A错误;
    B.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 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C错误;
    D. 蛾的口器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17.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 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
    C.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信息的传递是由一个(种)生物发出信息,另一个(种)生物接受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包括:①物理信息,如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②化学信息,如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③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 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是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因此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A正确;
    B. 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B正确;
    C. 信息传递的作用之一是: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 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D错误。
    18.取相同长度、去除尖端的小麦胚芽鞘切段,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培养一段时间后,逐一测量其长度,实验进行两次,结果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一和实验二互为对照
    B. 生长素浓度0.001 mg/L,能促进胚芽鞘伸长
    C. 浓度大于10 mg/L,可能会抑制胚芽鞘的伸长
    D. 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1~ 10 mg/L之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切段平均长度,生长素浓度为0的一组实验可作为对照组。
    【详解】A. 实验一和实验二都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了去除尖端的小麦胚芽鞘切段,所以实验一和实验二不是互为对照,A错误;
    B. 据图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0.001 mg/L时,能促进胚芽鞘伸长,B正确;
    C. 图中设置的浓度均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但是缺少高浓度的实验组,因此浓度大于10 mg/L,可能会抑制胚芽鞘的伸长,C正确;
    D. 根据题图可知:10mg/L时切段的平均长度比1mg/L时的切段平均长度小,1mg/L在实验中的促进效果最好,说明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浓度很可能在0.1~10 mg/L之间,D正确。
    19.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 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
    C. 在Ⅲ段,隐性个体比显性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
    D. Ⅰ→Ⅲ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
    【详解】A. 在Ⅰ、Ⅲ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40%,A正确;
    B. 在Ⅰ阶段A基因频率大于a基因频率,Ⅲ段内A基因频率小于a基因频率,故在Ⅱ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B正确;
    C. 在Ⅲ段内,各基因型个体比例保持稳定,隐性个体和显性个体适应能力相同,C错误;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过程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正确。
    20.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 捕食 B. 互利共生 C. 寄生 D. 竞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捕食关系是生物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的一种关系;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生存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一旦分开都不能很好的生活;寄生关系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种生物有利,对另一方造成伤害;竞争关系是生物之间有因食物、场地、配偶等,或生活在一起的植物相互争夺水分、无机盐等而发生的关系。
    【详解】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D正确。
    2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E点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与不加生长素相同
    B. 图2中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对应的浓度时,该植物根的生长开始受到抑制
    C. 图1中幼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若为曲线C点对应的浓度,则b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为F点对应的浓度
    D. 图2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D点对应的浓度和B点对应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影响,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AE范围内促进生长,EF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AC段起促进作用,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CD段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生长。
    【详解】A. 图1中E点浓度的生长素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与不加生长素相同,A正确;
    B. 图2表示的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对应的浓度时,芽的生长开始受到抑制,芽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B错误;
    C. 重力会使生长素在根向地侧集中分布,故根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根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故图1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E点,可能为F点对应的浓度,C正确;
    D.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图2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可能依次为D和B,D正确。
    2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细胞分裂素对刚收获的农产品进行保鲜储藏
    B. 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 茎的背地性生长可以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表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 细胞分裂素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生产中可做农产品的保鲜剂,A正确;
    B. 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当乙烯含量达到一定值时,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B正确;
    C. 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
    D. 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保持休眠,D正确。
    2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且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
    B.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冷觉和温觉
    C. 人体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将完全丧失,但还可保留部分体液免疫
    D. 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对垂体作用,因为它被定向运输到了垂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浆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抗体,但无识别抗原的能力;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等调节活动的中枢,但产生感觉的中枢都在大脑皮层;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中大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细胞;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B错误;
    C. 人体缺少T细胞,细胞免疫将完全丧失,但还可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因为部分抗原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C正确;
    D. 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向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垂体,D错误。
    24.如图所示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的传递一定是从A到B
    B. ④处有特异接受 ③处物质的结构,其成分是蛋白质
    C. ③处的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 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间隙,④表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
    【详解】A.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从A到B,A正确;
    B. 突触后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其成分是蛋白质,B正确;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扩散到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
    D. ④是突触后膜,与上一个神经元构成突触,因此B可表示神经元、肌细胞、腺体细胞,D正确。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B. 血浆的渗透压由离子和蛋白质决定
    C. 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离子和蛋白质决定,B正确;
    C.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
    D. 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渗速度降低,造成组织液积累,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26.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A. 为增加生物多祥性,引进外来物种
    B. 为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围湖造田
    C. 为发展畜牧业,扩大放牧的规摸
    D. 为防止土地的荒漠化,人工建造防护林
    【答案】D
    【解析】
    【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详解】A.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A错误;
    B. 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破坏植被和食物链,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B错误;
    C. 为发展畜牧业,不断扩大放牧规模,超过了草原能够承担的能力,使草原失去了防风固沙的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C错误;
    D.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如建造人工防护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保护草原和农田,D正确。
    27.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 鲤鱼和害虫的关系是捕食
    C. 该生态系统要维持稳定必须依赖于系统外的能量供应
    D. 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A. 种群密度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错误;
    B. 鲤鱼能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而害虫主要吃水稻,还会吃杂草 故鲤鱼和害虫是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C. 稻田是人工生态系统,要维持稳定必需依赖于外界能量输入,C正确;
    D. 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D错误。
    28.下列有关人体内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中,正确的一共有几项
    ①它们都是有机大分子
    ②它们都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大量存在
    ③后两者在细胞膜上可能存在受体
    ④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酶
    ⑤能产生酶的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产生神经递质
    ⑦有的酶可以催化分解激素
    ⑧有的激素可以促进产生酶
    A. 三项正确 B. 四项正确 C. 五项正确. D. 六项正确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能发挥作用;激素的化学本质不确定,有的是蛋白质类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有的是多肽类如胰高血糖素,有的是氨基酸类衍生物类如甲状腺激素等;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物质,目前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
    【详解】①酶是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或RNA),有的激素(如胰岛素)是有机大分子,但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是有机小分子,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如肾上腺素等为有机小分子,①错误;
    ②激素是微量的有机物,主要通过血液运输,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神经递质存在于组织液中,②错误;
    ③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受体可能在细胞膜上,③正确;
    ④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都能产生酶,④正确;
    ⑤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或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激素,⑤错误;
    ⑥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少数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如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都能产生神经递质,⑥错误;
    ⑦有的酶可以催化激素分解,如蛋白酶可以催化分解胰岛素,⑦正确;
    ⑧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的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⑧正确;据此可知,符合题意的有③④⑦⑧,B正确。
    29.果园工人为了来年丰收,每到秋冬季节都要对果树进行修剪,其目的是
    A. 利于果树越冬 B. 促进侧芽生长
    C. 减少病虫危害 D. 减少有机物消耗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对于用材林,我们要保护好顶芽,及时去除部分侧枝,让树木长得又高又直;对于果树等,我们要及时去掉顶芽,促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从而多开花,多结果实。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要提高果树的产量,应破坏顶端优势,使其多产生侧枝,所以果农每年都要对果树的枝条进行修剪,剪去顶芽,保留侧枝,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方便果实的采摘,B正确。
    30.如图为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细胞外液的三种组成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Y的渗透压会升高
    B. 若Y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则X的含量会增加
    C. X中的大分子不能进入Z
    D.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Y、Z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其中X可与肌细胞内液相互转化,应为组织液;X和Y可以相互转化,则Y应为血浆,Z为淋巴。
    【详解】A. Y是血浆,若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多,则血浆的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 Y是血浆,X是组织液,若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则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会导致组织液增加,B正确;
    C. X是组织液,Z是淋巴,组织液中的大分子可以进入淋巴,C错误;
    D. 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和血浆中,故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正确。
    31.下列不可能是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 酶 B. 淋巴因子 C. 抗体 D. 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①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②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T细胞);③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详解】A. 溶菌酶是机体中一些细胞产生的,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不符题意;
    B. 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不符题意;
    C. 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能够清除抗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不符题意;
    D. 激素是由某些细胞合成和分泌、具有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特殊物质,激素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32.将某种植物的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对③的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一定可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性状
    B. 通过⑤⑥植株杂交得到的⑧植株属于新物种
    C. 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 由⑦到⑨的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和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⑥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⑦→⑨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 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不一定能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性状,A错误;
    B. 若①②是二倍体,杂交后代⑧是三倍体,高度不育,则⑧植株不属于新物种,若①②是四倍体,则形成的⑧是六倍体,可育,是新物种,B错误;
    C. 由题图可知,③→⑩是杂交育种,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两对杂合,自交后代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纯合子)的概率是1/2×1/2=1/4,C正确;
    D. 由⑦到⑨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33.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与下图变化趋势不相符的是

    A. 身体的产热量
    B. 身体的散热量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
    D. 耗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温室转到户外,即进入寒冷环境,所以会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和汗腺分泌量减少,立毛肌收缩,耗氧量增多,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 寒冷环境中机体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分泌增加,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A不符合题意;
    B. 寒冷环境中机体与环境温差变大,机体的散热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
    C. 寒冷环境中,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
    D.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加提高了细胞的代谢水平,身体耗氧量增加,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D不符合题意。
    34.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④中的物质通过⑤的方式是扩散
    B. 若刺激A点,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神经兴奋的兴奋性会下降
    D. 如果人体内产生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则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图左侧为神经元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图右侧为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
    【详解】A. ④是突触小泡,含有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突触间隙,A错误;
    B. 刺激A点,兴奋先传至B右边电极,再传至左边电极,所以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 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Na+—K+泵活动,由于缺少能量,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神经兴奋的兴奋性增强,C错误;
    D. 如果人体内产生神经递质受体的抗体,则抗体会攻击和结合神经递质受体,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受阻,D错误。
    35.若下丘脑发生病变,则下列生命活动不会直接受到影响的是
    A. 性腺的生长发育 B. 血糖的平衡调节
    C. 血浆pH D. 产生的尿量
    【答案】C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来间接地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血糖平衡调节的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调节产生的尿量;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综上分析,若下丘脑发生病变,会直接影响到性腺的生长发育、血糖的平衡调节、产生的尿量,但不会直接影响到血浆pH,A、B、D均错误,C正确。
    【点睛】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
    (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36.下组图所示为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b和c对照
    B.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C. 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d和e对照
    D. 上述实验中,直立生长的是a、d、f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a光照均匀,生长素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b无胚芽鞘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植株不生长也不弯曲;c尖端能感受刺激和产生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d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则胚芽鞘直立生长;e胚芽鞘产生生长素,在单侧光照下弯向光源生长;f无胚芽鞘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植株不生长也不弯曲。
    【详解】A. 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内因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因此生长素的有无为实验的自变量,其它设置均相同,因此选择b和c对照,A正确;
    B. 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的对照是有无单侧光,即a和c对照,B正确;
    C. 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对胚芽鞘尖端的不同处理进行对照,即d和e对照,C正确;
    D. 据分析可知,上述实验中,直立生长的是a、d,而f没有胚芽鞘尖端,植株不生长也不弯曲,D错误。
    37.灰沼狸生活在南非,营集群生活。一些个体在群中其它个体取食时,占据高处放哨。放哨者通常第一个发现接近的捕食者,并且发出告警声后,迅速到达安全的地方。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据上述现象及实验,无法推断出:
    A. 站岗放哨时间长短与获得食物多少成正相关
    B. 站岗放哨是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
    C. 实验结果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
    D. 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组和乙组组内分析,喂食后的个体比不喂食的个体站岗频繁且时间长;甲组和乙组组间比较,前三天没参与站岗放哨的个体和参与站岗放哨的个体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实验结果无差别,说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但与是否喂食有关。
    【详解】A. 据图可知,站岗放哨时间长短与是否喂食有关,但实验中并未对饲喂食物的多少进行研究,故无法得出“站岗放哨时间长短与获得食物多少成正相关”的结论,A正确;
    B. 灰沼狸的站岗放哨属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站岗放哨属于利己又利他的动物行为,B不符题意;
    C. 实验结果表明,站岗放哨的频率和时间与是否经历过站岗放哨无关,C不符题意;
    D. 站岗放哨行为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题意。
    38.我国科学家精选的农作物种子通过“天宫一号”搭载上天,利用宇宙空间的特殊环境诱发的变异育种,有关这些变异错误的是
    A. 大部分是有害的变异 B. 有利于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C. 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 D. 能大幅度改变生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太空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加快育种进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盲目性大,有利变异少,需要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详解】A. 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所以太空诱变育种产生的变异大部分是有害的,A正确;
    B. 诱变育种盲目性较大,因此一般需要大量处理实验材料,B错误;
    C.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所以太空诱变育种能为人工选择提供原材料,C正确;
    D. 诱变育种能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D正确。
    3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B.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C.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调查群落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也常用样方法,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一般用样方法,A错误;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点睛】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样方应随机选取。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40. 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作“林窗”,这时候最先进入的往往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的结果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 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原来从没有过植被,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红松林之所以能取代杨树和白桦是由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演替初期,杨树与白桦会因为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而发生竞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会越来越丰富。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分析
    (1)群落演替的方向
    ①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②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结果
    ①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的变化,使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41.下丘脑可以参与人体的多项调节活动,图中a、b、c、d表示激素,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变化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并使下丘脑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该激素作用的结构甲为__________。
    (2)下丘脑也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当人体血糖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以升高血糖。
    (3)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使支配胰岛细胞的神经兴奋,其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 A 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此过程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激素”)。胰岛A细胞与胰岛B细胞表面接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___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肾小管和集合管 (3).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4). 神经递质 (5). 不同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c为甲状腺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为抗利尿激素,据此分析。
    【详解】(1)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变化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并使下丘脑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结构甲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2)下丘脑也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当人体血糖的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下丘脑会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以升高血糖。
    (3)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使支配胰岛细胞的神经兴奋,其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由神经末梢释放,属于神经递质;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对胰岛A、B细胞的生理作用不同,原因可能是胰岛A、B细胞接受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不同。
    【点睛】本题以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为背景,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相关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机理的掌握,重在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42.如图1为温带草原的食物网,图2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假设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____kg。
    (2)图2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除图2所示过程外,还有哪种过程可以向大气中释放CO2?________________。
    (4)图3是某地一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103kJ/m2·a)。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103kJ/m2·a),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
    【答案】 (1). 2 (2). b d g (3). 化石燃料的燃烧 (4). 110 (5). 15.6%
    【解析】
    【分析】
    图1中存在4条食物链:草→羊→人,草→食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图2中a表示光合作用,b、d、g表示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图3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由于该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包括两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图中①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1)蛇取食鼠的比例未改变前,蛇体重增加1kg需消耗草的量=0.25÷20%÷20%+0.75÷20%÷20%÷20%=100kg;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蛇体重增加1kg需消耗草的量=0.75÷20%÷20%+0.25÷20%÷20%÷20%=50kg,消耗的草比原来减少50kg;故人增加的体重为50×20%×20%=2kg。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图2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是b、d、g。
    (3)除图2所示过程外,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大量CO2。
    (4)从植食动物传递给肉食动物的能量为5.1+2.1+0.05+0.25-5=2.5,据此,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2.5+4+9+0.5-2=14,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70+23+3+14=110(单位为103kJ/m2·a);该系统中第三营养级为肉食动物,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获得的能量=5.1+2.1+0.05+0.25-5=2.5,第二营养级为植食动物,植食动物同化量=4+9+0.5+2.5=16,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2.5/16×100%=15.6%。
    【点睛】本题以温带草原的食物网、碳循环、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为载体,考查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和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易错点在于图3中能量流动的分析,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能力,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清晰的认知。
    43.下面左图表示的实验结果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植物乙烯生成的影响,以及对成熟叶片脱落的影响。右图表示某些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图中①-③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

    (1)生长素对成熟叶片脱落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②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③的合成。而③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②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以上实例说明植物激素调节也存在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图中③表示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
    (3)激素②由_________(物质)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它的主要合成部位除幼芽和幼叶外,还有______。
    【答案】 (1). 低浓度促进落叶,高浓度抑制落叶 (2). 负反馈 (3). 乙烯 (4). 色氨酸 (5). 发育着的种子
    【解析】
    【分析】
    由曲线可知,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不断增加,成熟叶片脱落率先增加后减少;生长素浓度较低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均增加;生长素浓度较高时脱落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故高浓度生长素可降低叶片脱落率。右图表示某些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幼根和幼芽等能合成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①②均能促进细胞伸长,则二者是生长索和赤霉素;由激素②的浓度不同作用效果相反可知,激素②是生长索,激素①是赤霉素,当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细胞的伸长,因此激素③是乙烯。
    【详解】(1)根据曲线图可知,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落叶,高浓度时抑制落叶。
    (2)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②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③的合成。而③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②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以上实例说明植物激素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激素③是乙烯。
    (3)激素②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它的主要合成部位除幼芽和幼叶外,还有发育着的种子。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44.传统生物技术与我们现代的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几则实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为某位同学设计的果酒制作装置。通气口一侧开关应____(“打开”或“关闭”)才能达到目的。经过一段时间后,b处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____。整个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再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为腐乳生产工艺。
    豆腐块长满菌丝的豆腐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参与a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________,加盐的作用是_______,最后的腌制要密封的原因是__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选取三只相同的泡菜坛,操作均正确,得出下列如图所示的结果。

    了解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图可知,腌制到约第____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答案】 (1). 关闭 (2). CO2  (3). 使酵母菌通过出芽生殖进行大量增殖 (4). 毛霉 (5). 析水、调味、杀菌 (6). 避免杂菌污染 (7). 掌握取食泡菜的时间 (8). 10
    【解析】
    【分析】
    果酒发酵利用的是酵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发酵条件应是无氧条件,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CO2,因此发酵装置需要间断排气。参与腐乳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温度控制在15~18℃。用盐腌制时,注意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根据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可知,不同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特点:①在腌制后的第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峰值;②在腌制的第10天,亚硝酸盐降到最低值并基本保持不变。
    【详解】(1)果酒发酵利用的是酵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原理,故通气口一侧开关应关闭才能达到目的。经过一段时间后,b处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CO2。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多,繁殖速度快,所以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耗尽氧气后再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的目的是使酵母菌通过出芽生殖进行大量增殖。
    (2)参与腐乳发酵过程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盐还能起到调味作用;最后腌制要密封的原因是避免杂菌污染。
    (3)了解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取食泡菜的时间,据图可知,腌制到约第10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果酒、腐乳和泡菜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对微生物在食品发酵技术中的应用和生物学原理的掌握,难度不大。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