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1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1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57851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展开
湖南省湘西州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 B. 血液、组织液、淋巴
C. 血浆、体液、体液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A
【解析】
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所处内环境是淋巴;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唾液淀粉酶 B. 葡萄糖 C. 血红蛋白 D. 呼吸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唾液淀粉酶位于口腔中,属于生物体外,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葡萄糖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3.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主要是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成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成为淋巴,淋巴在锁骨下静脉回流到血浆,选B。
4.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B. 血浆pH值相对稳定
C. 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 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判断选项所述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
【详解】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A正确;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正确;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错误;细胞中DNA含量,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D。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刺激 B. 反射 C. 反射弧 D. 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这就叫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故选:B。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6.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该信号称为( )
A. 静息电位 B. 反射 C. 神经冲动 D. 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故选C。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反射:指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的概念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基本概念
7.在一条离体祌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过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杏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A,B不正确。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外界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电位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通过
A. 树突 B. 轴突 C. 突触 D. 胞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通过突触这一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
A. 脑干 B. 大脑皮层 C. 小脑 D. 脊髓
【答案】B
【解析】
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A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B正确;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C错误;脊髓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排尿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等,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错误。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0.图是人的大脑皮层示意图。若S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
A. 不能书写 B. 不能说话
C. 看不懂文字 D. 听不懂说话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
W区受损: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S区受损: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V区受损: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H区受损: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详解】某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即大脑皮层的S区受到损伤,故自己不会说话,不能运用词语表达思想,但因为V区和H区正常,故可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1.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阈值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机制是
A. 免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分级调节 D. 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一过程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是反馈调节。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祌经中枢位于
A. 脊髄 B. 小脑 C. 脑干 D. 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解:通过分析可知,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故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 侏儒症患者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解:侏儒症患者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生长激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异常引起的疾病,识记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各种激素的作用进行识记,激素的作用的研究就是来自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识记激素的作用和引起的疾病要结合具体的疾病进行识记.
14.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某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进行治疗,该激素为
A. 胰高血糖素 B. 生长激素 C. 胸腺激素 D. 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机体降低血糖浓度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血糖含量过高,随尿液排出而得名的,因此该类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药物。
【详解】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A错误;生长激素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不能注射生长激素,B错误;胸腺激素与免疫功能有关,C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下列图中,能真实反映健康人餐后小吋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健康人进餐后,从食物中摄入的糖类使血糖含量上升,一方面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经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下,使血糖维持稳定。
【详解】健康人进餐后的血糖变化,初期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升高,进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值,一段时间之后,血糖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以下哪项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详解】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因为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不合题意;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分泌后释放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B不符合题意;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不合题意; 激素调节经体液运输,相对于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D符合题意。
17.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渦节,不正确的是
A. 皮肤散热量减少 B. 汗液分泌减少
C. 皮肤血管多数舒张 D. 骨骼肌出现“颤抖”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维持稳定,实质是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保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的条件过程如下: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多数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的颤栗,使产热量增加。故A、B、D正确,C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C。
18.下列与体温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氧化放能
C. 人是恒温动物,所以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数值不变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保持稳定。体温调节过程如下: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故A正确;人体有机物氧化放出的能量有超过一半用来维持体温,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故B正确;人是恒温动物,但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处于动态平衡中,故C错误;正常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C。
19. 下列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行为是与艾滋病患者
A. 拥抱 B. 一起用餐 C. 共用注射针头 D. 握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HIV主要通过人体体液进行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与患者拥抱、一起用餐、握手等都不会感染的,因为没有体液的接触,而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针头可能感染HIV病毒,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属于识记范围。
20. 下列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浆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浆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抗体,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1.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属于
A. 蛋白质和蛋白质 B. 蛋白质和脂质
C. 脂质和蛋白质 D. 脂质和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激素根据其化学本质主要分三类:
蛋白质、多肽类:由下丘脑、垂体和胰岛细胞产生激素均为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胸腺激素、促激素等;
氨基酸衍生物类:由甲状腺、肾上腺产生激素均为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
类固醇类:由性腺产生激素均为固醇,如性激素、孕激素。
【详解】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学生对激素化学本质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可根据上述分析内容,根据内分泌腺分类记忆。
22.淋巴细胞起源于
A. 骨髄 B. 胸腺 C. 脊髓 D. 脾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
【详解】淋巴细胞包含T细胞、B细胞等,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此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故本题答案为A。
23.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对病菌的抵御能力下降,许多病菌会乘虚而入,引起感染。由于皮肤属于人体抵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答案为D。
24.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
A. B细胞
B. 浆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
【详解】已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故本题答案为D。
25.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 由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选D。
26.既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也可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是
A. 吞噬细胞 B. 红细胞
C. 效应T淋巴细胞 D. 记忆B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详解】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A正确;红细胞不参加免疫反应,B错误;效应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记忆B淋巴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错误。
27. 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垂体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不符合题意;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符合题意;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不符合题意;下丘脑对垂体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下丘脑的功能
【名师点睛】下丘脑的功能总结:
1.调节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及生物节律中枢等位于下丘脑。
2.感受功能:内环境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可感受内环境渗透压变化刺激。
3.传导功能:下丘脑能把接受到的刺激传导到大脑皮层。
4.分泌功能: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促激素及抗利尿激素。
28.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A. 氨基酸 B. 多巴胺 C. 吲哚乙酸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详解】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正确。
29.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了
A. 呼吸作用加强 B. 蒸腾速度加快
C. 生长素不均匀分布 D. 光合作用增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了生长素不均匀分布,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故本题选C。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向光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0.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D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生长;B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所以直立生长;C有尖端肯尖端能感受光刺激,所以向光生长,选C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1.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往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
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 生长素促进种子生长
D.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番茄的花没有受粉,不可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不能产生种子,当在未受粉的番茄柱头上涂上生长素后,子房能够发育成果实,得到无子番茄。
【详解】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错误;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错误;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生长素没有促进种子的发育,C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生长素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正确。
32.植物激素可以调控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以下激素与功能配对正确的是
A. 脱落酸一促进种子萌发
B. 赤霉素一促进细胞分裂
C. 乙烯一促进果实成熟
D. 细胞分裂素一促进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部分植物激素的作用如下:
1、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3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 B. 迁入率和迁出率
C. 年龄姐成和性別比例 D. 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种群密度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4.下列生物中,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 鲫鱼 B. 黄鼬 C. 白鹭 D. 蒲公英
【答案】D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的动物。因此鲫鱼、黄鼬、白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B、C不符合题意,而蒲公英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35.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
A. 年龄组成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种群密度 D. 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种群数量的大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项错误;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但不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对于种群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6.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的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情况;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捕食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形曲线增长,D正确。
37.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工作杏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工作利用的原理是( )
A. 竞争 B. 寄生 C. 捕食 D. 共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详解】题意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则引入的生物跟原真菌在生存空间、营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使得原真菌减少,降低对果树的毒害,A正确;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关系,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38. 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 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
C. 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
D. 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A、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不能代表水库中所有的生物,A错误;
B、一片草原上昆虫和小鸟不能代表草原上所有的生物,B错误;
C、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属于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属于群落,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
3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
B. 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
C. 裸岩上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不合题意;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还保留有种子等,属于次生演替,B不合题意;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符合题意;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不合题意。
40.关于草原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 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 草原群落火灾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 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草原群落的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概念: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过程: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特点:演替快速。
【详解】生物群落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正确、B错误;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点睛】注意:任何群落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1.下图是体内组织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B液为 _ __,C液为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_________。
(2)图中B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片之问既有密切关系,又有—定区别。一般情况下,A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別是__________。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 组织液 (2). 血浆 (3). 淋巴 (4). 内环境 (5). 无机盐 (6). 蛋白质 (7). B中含大分子蛋白质,A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图示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1)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 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血浆中的渗透压维持稳定,主要与血浆中的无机盐、蛋白质有关。
(3)一般情况下,B血浆与A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的多。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刺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意在考查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2.如图所示是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②是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___。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_____(单向/双向)的,整个过程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__________→电信号。
【答案】 (1). 突触前膜 (2). 突触间隙 (3). 神经递质 (4). 外负内正 (5). 单向的 (6). 化学信号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据此分析图示并明辨数字所示结构名称,围绕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
(2)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①]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整个过程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3.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问题:
(1)寒冷冬季在室外久留的人,体内激素_________(填字母)分泌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兴奋经神经细胞传递,其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______的结合,导致激素________(填名称)分泌增多,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
(3)参与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C (2). 受体 (3). 胰高血糖素 (4). 抗利尿激素 (5).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为垂体释放,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所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肾上腺素,D为胰岛分泌的激素,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详解】(1)寒冷时,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分泌明显增多,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机体的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尿液量也增加。
(2)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引起下丘脑兴奋,经传出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维持血糖的平衡。
(3)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中枢,垂体是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器官,二者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缺一不可,参与水平衡的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其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各内分泌腺的功能,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题易错点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大多学生回答完整。
44.下图为人类的体液免疫示意图,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请填写图中①〜⑥代表的细胞或物质名称: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除了体液免疫还有________免疫,其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_________。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T细胞 (3). B细胞 (4). 浆细胞 (5). 记忆B细胞 (6). 抗体 (7). 细胞 (8). 效应T细胞
【解析】
【分析】
人类体液免疫过程如图:
图示突破口:②可释放淋巴因子,则为T细胞,⑥可与抗原结合,则为抗体,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确定①吞噬细胞,③B细胞,④浆细胞,⑤记忆B细胞。
【详解】(1)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判断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浆细胞,⑤记忆B细胞,⑥抗体。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除了体液免疫还有细胞免疫免疫,其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反应,考查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本题只要找到突破口②T细胞,⑥抗体,即可逐个推理出来。
45.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对于同种植物的根、芽、茎来说,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_______。
(2)在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芽起促进生长作用,对根的作用是_______。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运输,这—特点叫做____运输,这种运输方式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偏高,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
(4)果农对果树进行修剪,可以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有利于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答案】 (1). 根 (2). 促进生长作用 (3). 极性 (4). 顶端优势 (5). 两重性 (6). 降低
【解析】
【分析】
图中曲线走势显示,对任一组织而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两重调节功能: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生长素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植物组织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组织的作用效果一般不同。顶端优势能反应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侧芽部位积累,出现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的情形。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是极性运输;一种是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1)从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植物组织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可排序为:根>芽>茎,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
(2)观察图像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芽起促进生长作用,对根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作用。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运输,这—特点叫做极性运输,生长素不断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偏高,抑制侧芽生长发育,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在这一现象中,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4)果农对果树进行修剪,减少顶芽数量,可以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顶端优势,有利于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作用特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及植物顶端优势的原因。
46.如图是一动物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
(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 _。
(4)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大熊猫?(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 (2). d (3). b (4). b (5).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解析】
【分析】
该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从图中分析可以知道:第8年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K。K值大小由食物和空间条件、气候、敌害等条件决定,故要保护濒危物种,我们可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1)图中曲线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表示K值。
(2)图中b点表示K/2值,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3)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故经济物种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K/2左右最合适。
(4)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点睛】本题考查S型曲线中K点、K/2点的应用,要求熟练掌握S型曲线变化的特点,尤其是理解K值的含义,从而掌握K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
1.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组织液、淋巴 B. 血液、组织液、淋巴
C. 血浆、体液、体液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A
【解析】
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肌细胞所处内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所处内环境是淋巴;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唾液淀粉酶 B. 葡萄糖 C. 血红蛋白 D. 呼吸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详解】唾液淀粉酶位于口腔中,属于生物体外,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葡萄糖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3.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的组成,主要是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成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成为淋巴,淋巴在锁骨下静脉回流到血浆,选B。
4.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A.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
B. 血浆pH值相对稳定
C. 血糖含量相对稳定
D. 细胞中DNA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等。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判断选项所述是否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
【详解】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A正确;血浆pH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正确;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C错误;细胞中DNA含量,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D。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刺激 B. 反射 C. 反射弧 D. 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这就叫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故选:B。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6. 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该信号称为( )
A. 静息电位 B. 反射 C. 神经冲动 D. 反射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故选C。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反射:指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冲动的概念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基本概念
7.在一条离体祌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过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兴杏的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故A,B不正确。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外界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及电位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通过
A. 树突 B. 轴突 C. 突触 D. 胞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通过突触这一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突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 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
A. 脑干 B. 大脑皮层 C. 小脑 D. 脊髓
【答案】B
【解析】
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A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B正确;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C错误;脊髓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排尿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等,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D错误。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0.图是人的大脑皮层示意图。若S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
A. 不能书写 B. 不能说话
C. 看不懂文字 D. 听不懂说话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
W区受损: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S区受损: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V区受损: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H区受损: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
【详解】某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即大脑皮层的S区受到损伤,故自己不会说话,不能运用词语表达思想,但因为V区和H区正常,故可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1.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阈值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机制是
A. 免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分级调节 D. 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详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一过程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方式是反馈调节。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2.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祌经中枢位于
A. 脊髄 B. 小脑 C. 脑干 D. 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解:通过分析可知,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故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 侏儒症患者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素 D. 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解:侏儒症患者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生长激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异常引起的疾病,识记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各种激素的作用进行识记,激素的作用的研究就是来自于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识记激素的作用和引起的疾病要结合具体的疾病进行识记.
14.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某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能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进行治疗,该激素为
A. 胰高血糖素 B. 生长激素 C. 胸腺激素 D. 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机体降低血糖浓度的唯一激素是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血糖含量过高,随尿液排出而得名的,因此该类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药物。
【详解】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A错误;生长激素与糖尿病没有直接关系,不能注射生长激素,B错误;胸腺激素与免疫功能有关,C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下列图中,能真实反映健康人餐后小吋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健康人进餐后,从食物中摄入的糖类使血糖含量上升,一方面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经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血糖浓度升高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至正常范围,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作用下,使血糖维持稳定。
【详解】健康人进餐后的血糖变化,初期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升高,进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使血糖含量下降到正常值,一段时间之后,血糖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以下哪项不属于激素调节的特点
A. 微量和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 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
【详解】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因为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说明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的特点,A不合题意;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分泌后释放到体液中,由体液来运输,B不符合题意;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不合题意; 激素调节经体液运输,相对于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D符合题意。
17.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渦节,不正确的是
A. 皮肤散热量减少 B. 汗液分泌减少
C. 皮肤血管多数舒张 D. 骨骼肌出现“颤抖”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维持稳定,实质是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保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的条件过程如下: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引起冷觉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多数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的颤栗,使产热量增加。故A、B、D正确,C错误。
综上,本题答案为C。
18.下列与体温调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B.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氧化放能
C. 人是恒温动物,所以体温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数值不变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保持稳定。体温调节过程如下: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故A正确;人体有机物氧化放出的能量有超过一半用来维持体温,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故B正确;人是恒温动物,但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处于动态平衡中,故C错误;正常机体可以通过体温调节,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C。
19. 下列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的行为是与艾滋病患者
A. 拥抱 B. 一起用餐 C. 共用注射针头 D. 握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HIV主要通过人体体液进行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与患者拥抱、一起用餐、握手等都不会感染的,因为没有体液的接触,而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针头可能感染HIV病毒,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属于识记范围。
20. 下列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T淋巴细胞
B. 浆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浆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抗体,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1.胰岛素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分别属于
A. 蛋白质和蛋白质 B. 蛋白质和脂质
C. 脂质和蛋白质 D. 脂质和脂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激素根据其化学本质主要分三类:
蛋白质、多肽类:由下丘脑、垂体和胰岛细胞产生激素均为蛋白质,如生长素、胰岛素、胸腺激素、促激素等;
氨基酸衍生物类:由甲状腺、肾上腺产生激素均为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
类固醇类:由性腺产生激素均为固醇,如性激素、孕激素。
【详解】胰岛素本质是蛋白质,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属于脂质,故本题答案为B。
【点睛】学生对激素化学本质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可根据上述分析内容,根据内分泌腺分类记忆。
22.淋巴细胞起源于
A. 骨髄 B. 胸腺 C. 脊髓 D. 脾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
【详解】淋巴细胞包含T细胞、B细胞等,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因此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故本题答案为A。
23.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对病菌的抵御能力下降,许多病菌会乘虚而入,引起感染。由于皮肤属于人体抵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答案为D。
24.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的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
A. B细胞
B. 浆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
【详解】已知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据图分析,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X表示效应T细胞,故本题答案为D。
25.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B.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 由机体初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过敏原刺激引起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选D。
26.既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也可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是
A. 吞噬细胞 B. 红细胞
C. 效应T淋巴细胞 D. 记忆B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非特异免疫中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详解】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A正确;红细胞不参加免疫反应,B错误;效应T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记忆B淋巴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错误。
27. 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 )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对垂体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不符合题意;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符合题意;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不符合题意;下丘脑对垂体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下丘脑的功能
【名师点睛】下丘脑的功能总结:
1.调节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及生物节律中枢等位于下丘脑。
2.感受功能:内环境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可感受内环境渗透压变化刺激。
3.传导功能:下丘脑能把接受到的刺激传导到大脑皮层。
4.分泌功能: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促激素及抗利尿激素。
28.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A. 氨基酸 B. 多巴胺 C. 吲哚乙酸 D. 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
【详解】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C正确。
29.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了
A. 呼吸作用加强 B. 蒸腾速度加快
C. 生长素不均匀分布 D. 光合作用增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茎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了生长素不均匀分布,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故本题选C。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向光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0.下列哪种状况下,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D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生长;B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所以直立生长;C有尖端肯尖端能感受光刺激,所以向光生长,选C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1.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往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
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 生长素促进种子生长
D.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番茄的花没有受粉,不可能完成受精作用,因此不能产生种子,当在未受粉的番茄柱头上涂上生长素后,子房能够发育成果实,得到无子番茄。
【详解】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错误;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错误;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生长素没有促进种子的发育,C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生长素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正确。
32.植物激素可以调控植物的许多生命活动。以下激素与功能配对正确的是
A. 脱落酸一促进种子萌发
B. 赤霉素一促进细胞分裂
C. 乙烯一促进果实成熟
D. 细胞分裂素一促进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部分植物激素的作用如下:
1、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萌发,A错误;赤霉素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3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 B. 迁入率和迁出率
C. 年龄姐成和性別比例 D. 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別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种群密度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4.下列生物中,常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是( )
A. 鲫鱼 B. 黄鼬 C. 白鹭 D. 蒲公英
【答案】D
【解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的动物。因此鲫鱼、黄鼬、白鹭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B、C不符合题意,而蒲公英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关键是理解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35.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
A. 年龄组成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种群密度 D. 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种群数量的大小,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项错误;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但不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对于种群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6.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的是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情况;
“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捕食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形曲线增长,D正确。
37.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工作杏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工作利用的原理是( )
A. 竞争 B. 寄生 C. 捕食 D. 共生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
【详解】题意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则引入的生物跟原真菌在生存空间、营养等方面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使得原真菌减少,降低对果树的毒害,A正确;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寄生、捕食、互利共生关系,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38. 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 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
C. 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
D. 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A、一座水库里的全部鱼不能代表水库中所有的生物,A错误;
B、一片草原上昆虫和小鸟不能代表草原上所有的生物,B错误;
C、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属于生态系统,C错误;
D、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属于群落,D正确.
故选:D.
考点:种群的特征.
39.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
B. 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
C. 裸岩上的演替
D.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干涸的池塘蓄水后的演替,有土壤条件,保留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A不合题意;森林砍伐后的恢复演替,还保留有种子等,属于次生演替,B不合题意;裸岩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符合题意;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不合题意。
40.关于草原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B. 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 草原群落火灾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 人类的活动不会影响草原群落的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概念: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过程: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木;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特点:演替快速。
【详解】生物群落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正确、B错误;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点睛】注意:任何群落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1.下图是体内组织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B液为 _ __,C液为__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_________。
(2)图中B液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片之问既有密切关系,又有—定区别。一般情况下,A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別是__________。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____调节网络。
【答案】 (1). 组织液 (2). 血浆 (3). 淋巴 (4). 内环境 (5). 无机盐 (6). 蛋白质 (7). B中含大分子蛋白质,A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图示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1)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 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血浆中的渗透压维持稳定,主要与血浆中的无机盐、蛋白质有关。
(3)一般情况下,B血浆与A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的多。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刺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意在考查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2.如图所示是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②是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___。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两侧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_____(单向/双向)的,整个过程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__________→电信号。
【答案】 (1). 突触前膜 (2). 突触间隙 (3). 神经递质 (4). 外负内正 (5). 单向的 (6). 化学信号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据此分析图示并明辨数字所示结构名称,围绕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突触间隙。
(2)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①]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时,突触后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3)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整个过程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3.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稳态有重要作用,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问题:
(1)寒冷冬季在室外久留的人,体内激素_________(填字母)分泌明显增多,以增加产热。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刺激后,兴奋经神经细胞传递,其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______的结合,导致激素________(填名称)分泌增多,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
(3)参与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C (2). 受体 (3). 胰高血糖素 (4). 抗利尿激素 (5).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为垂体释放,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所以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肾上腺素,D为胰岛分泌的激素,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详解】(1)寒冷时,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分泌明显增多,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机体的耗氧量增加,产热增加,尿液量也增加。
(2)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刺激引起下丘脑兴奋,经传出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维持血糖的平衡。
(3)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中枢,垂体是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器官,二者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缺一不可,参与水平衡的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其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各内分泌腺的功能,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本题易错点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大多学生回答完整。
44.下图为人类的体液免疫示意图,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以下问题:
(1)请填写图中①〜⑥代表的细胞或物质名称:①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除了体液免疫还有________免疫,其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_________。
【答案】 (1). 吞噬细胞 (2). T细胞 (3). B细胞 (4). 浆细胞 (5). 记忆B细胞 (6). 抗体 (7). 细胞 (8). 效应T细胞
【解析】
【分析】
人类体液免疫过程如图:
图示突破口:②可释放淋巴因子,则为T细胞,⑥可与抗原结合,则为抗体,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确定①吞噬细胞,③B细胞,④浆细胞,⑤记忆B细胞。
【详解】(1)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判断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浆细胞,⑤记忆B细胞,⑥抗体。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除了体液免疫还有细胞免疫免疫,其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反应,考查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本题只要找到突破口②T细胞,⑥抗体,即可逐个推理出来。
45.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对于同种植物的根、芽、茎来说,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_______。
(2)在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芽起促进生长作用,对根的作用是_______。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运输,这—特点叫做____运输,这种运输方式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偏高,会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这种现象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
(4)果农对果树进行修剪,可以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有利于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答案】 (1). 根 (2). 促进生长作用 (3). 极性 (4). 顶端优势 (5). 两重性 (6). 降低
【解析】
【分析】
图中曲线走势显示,对任一组织而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两重调节功能: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生长素浓度较高时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植物组织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组织的作用效果一般不同。顶端优势能反应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侧芽部位积累,出现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的情形。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是极性运输;一种是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1)从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植物组织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可排序为:根>芽>茎,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是根。
(2)观察图像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A时,对芽起促进生长作用,对根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作用。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只能向下面的侧芽运输,这—特点叫做极性运输,生长素不断向侧芽运输,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偏高,抑制侧芽生长发育,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在这一现象中,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4)果农对果树进行修剪,减少顶芽数量,可以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解除顶端优势,有利于侧芽发育成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作用特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及植物顶端优势的原因。
46.如图是一动物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
(3)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 _。
(4)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大熊猫?(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S” (2). d (3). b (4). b (5).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解析】
【分析】
该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从图中分析可以知道:第8年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K。K值大小由食物和空间条件、气候、敌害等条件决定,故要保护濒危物种,我们可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1)图中曲线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表示K值。
(2)图中b点表示K/2值,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3)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故经济物种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K/2左右最合适。
(4)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点睛】本题考查S型曲线中K点、K/2点的应用,要求熟练掌握S型曲线变化的特点,尤其是理解K值的含义,从而掌握K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应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