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7《风的成因》教案教科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5/578256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简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学生分析】
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盒子、双面胶、透明硬薄膜、盒式蜡烛、火柴、蚊香、细纸条束、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
2.谈话:大自然中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好一个盒式蜡烛,一张透明硬薄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
(2)在纸盒的两个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3)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硬薄膜封住纸盒。(盒子内的蜡烛需要用明火点燃,所以要先点火,再粘贴透明硬薄膜。)
(4)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5)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过程中,建议关上实验室的门、窗、风扇和空调或少因学生走动或大幅度动作等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
2.讨论
(1)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模拟实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2)你认为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究与上节课的实验内容有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从空气的冷热角度进行思考。本环节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本环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
【板书设计】
风的成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7.风的成因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