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黑龙江省大庆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试题(解析版)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三次阶段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都有细胞壁
B. 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C. 一般情况下,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细胞相对表面积较小
D. 小球藻和水绵光合作用不都是与叶绿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结构.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详解】原核生物的细胞大多有细胞壁,少数没有,如支原体,A错误;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B正确;一般情况下,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体积较小,其相对表面积较大,C错误;小球藻和水绵都是真核生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D错误。
【点睛】注意识记一些特例:如支原体细胞没有细胞壁;蓝藻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带“藻”的生物是原核生物的有:蓝(球)藻、颤藻、念珠藻等。
2.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酸和磷脂含有相同的元素组成
B. 某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是C、H、O、N、S、Fe,则该有机物最可能是蛋白质
C. 蛋白质分子的N多数存在于氨基中
D. 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含C、H、O、N这4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肪(酸)、糖类都只有C、H、O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其他元素;磷脂、ATP(ADP)、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
【详解】脂肪酸和磷脂含有的元素不同,磷脂含有N和P元素,脂肪酸中没有,A错误;分析该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可知,构成该化合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其次还有少量的S元素和Fe元素,该化合物可能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分子的N多数存在于肽键中,C错误;淀粉和脂肪都只含C、H、O这3种元素,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由于蛋白质(多肽)中肽键数常常多于氨基数,所以蛋白质中N原子主要存在于肽键,而不是氨基。
3.下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均能够萌发形成幼苗
B. 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和含量不同
D. 点燃后产生的CO2中的C全部来自种子中的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据图示可知,①为种子晒干的过程,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
【详解】种子晒干过程丢失的是自由水,细胞仍有活性,而烘干过程失去的是结合水,因此①能萌发,②不能萌发,A错误;③为种子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错误;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前者在细胞中以游离形式存在,后者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二者在细胞中的含量也不同,C正确;种子中除糖类外还有其他有机物,因此产生的CO2中的C也可能来自其他有机物,D错误。
【点睛】本题比较简单,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相关知识,解答时考生只需识记相关水的功能即可。
4.实验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下列相关实验材料选择正确的是( )
A.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用于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B. 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他若选择豌豆为材料也可能得到一样的规律
C.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选用洋葱紫色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D. 根尖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
2、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应该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
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该选择分裂能力旺盛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详解】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用于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A正确;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他若选择豌豆为材料则不会得到一样的规律,因为豌豆的染色体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B错误;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C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虽然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但它不能发生减数分裂,只能发生有丝分裂,D错误。
【点睛】明确每个实验的选材依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之所以选择大豆种子作为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富含蛋白质,另一方面是其本身为白色,不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
5.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它镶嵌于膜脂的特性使这一蛋白处于细胞与外界的交界部位,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图表示细胞膜上3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A和B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B. 若膜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
C. 若蛋白B具有运输功能,其运输物质的过程中可能消耗ATP
D. 若蛋白C具有催化功能,其活性的高低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作用等.据此答题。
【详解】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性的,所以A与B两种蛋白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这样才能与脂双层牢固结合,A错误;如膜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受体,B正确;物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协助的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后者消耗ATP,C正确;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是酶,而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A中“跨膜区段”的理解是关键,表明蛋白质A和B中与脂双层中间疏水部分连接的氨基酸,不是指暴露在膜内外部分的氨基酸。
6.下列关于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B.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C. DNA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立体结构,RNA则不能
D. RNA是单链结构,碱基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2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位于外侧,碱基在内侧,双链DNA分子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2、RNA分mRNA、tRNA、rRNA三种,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是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工具,rRNA组成核糖体,少数的RNA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功能(执行酶的功能)。
【详解】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碱基对之间以氢键连接,A错误;DNA和RNA分子中,单链内相邻核苷酸之间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链接,B正确;双链DNA能形成一定的规则的双螺旋空间立体结构,单链的RNA也可能形成立体空间结构,如tRNA分子的三叶草型结构,C错误;tRNA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D错误。
【点睛】关键:一是核酸中单链内相邻核苷酸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DNA中两条平行链之间的相邻核苷酸是通过氢键连接;二是不要误认为只有DNA才有立体的空间结构和氢键,部分RNA也有,如tRNA。
7.下列对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都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C. 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D. 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2、物质运输的方式包括穿膜运输和不穿膜运输,穿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不穿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
【详解】细胞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的吸收外界的物质,如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这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A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B正确;细胞膜通过分子间隙的大小和膜蛋白的识别与运输作用,对物质进出的有控制作用,但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一些细菌、病毒等也可能进入细胞内,C正确;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D错误。
【点睛】区别:膜的流动性需要有膜上分子运动,通常膜有变形发生;而膜的选择透过性是针对跨膜运输的物质具有选择性。
8.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
②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④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⑥自噬体内降解前后的物质或结构都是废物
⑦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2、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分析图解可知,细胞内由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双膜的小泡,后其与溶酶体结合,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利用。
【详解】①根据溶酶体功能可知,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①正确;②溶酶体中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②正确;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形成具膜小泡,这是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③正确;④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④正确;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⑤正确;⑥自噬体内降解前的物质或结构大多都是废物,但降解后的物质有许多都是有用的成分,如氨基酸,葡萄糖、脂质等,⑥错误;⑦根据题图分析,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⑦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⑦正确,D符合题意。
【点睛】识别题图和识记溶酶体的功能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9.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下列实验现象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蔗糖和蔗糖酶
B. 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后又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
2、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最初长颈漏斗中只有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内侧的浓度高,因此水分子主要向长颈漏斗中渗透,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蔗糖会被水解形成两分子单糖,使两侧溶质分子浓度差继续加大,液面继续上升;但单糖可通过半透膜,所有随着逐渐单糖透过半透膜,使半透膜两侧浓度差降低,液面开始下降。
【详解】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分子通过,蔗糖酶为蛋白质,不能通过,所以在玻璃槽中只能测到葡萄糖、果糖,不能测到蔗糖和蔗糖酶,A、B错误;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C错误,D正确。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是渗透作用的原理:“水分子从单位体积含量多(浓度低)的一侧跨膜向单位体积含量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二是题干信息的结合“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蔗糖和蔗糖酶分子透过”。
1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一定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
B. 酶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
C. 酶需要在室温和适宜的pH条件下保存
D. 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是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
【详解】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不一定是单链,A错误;
B. 酶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
C. 酶需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C错误;
D. 酶具有专一性,D正确。
11.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阶段生成ATP和NADPH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是光能,也可以是化学能
B. 阶段中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C. ③④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D. 若该植物是水稻,根部在水淹较长时间后,其④过程的产物Y是酒精和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阶段Ⅰ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阶段Ⅲ表示细胞呼吸,其中④表示无氧呼吸,⑤表示有氧呼吸,X表示三碳化合物。
【详解】Ⅰ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光反应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开始,经过电子传递,水的光解,最后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PH的形式贮存,Ⅰ阶段生成ATP和NADPH所需要的能量是光能,A错误;Ⅰ阶段中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即图中X的还原,B正确;③表示暗反应的CO2固定过程,④表示无氧呼吸过程.具体发生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C正确;如该植物是水稻,根部在水淹较长时间后,植物根部细胞发生④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D正确。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C. 控制细胞凋亡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
D. 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能力全部下降,酶活性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细胞凋亡是遗传物质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个体发育中胚胎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细胞,所含的基因一般是相同的,所以每个胚胎细胞中都存在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正确;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内,所以可推测控制细胞凋亡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凋亡的细胞不一定是衰老的细胞,细胞内的酶活性不一定都减弱,D错误。
【点睛】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B. 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C. 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D. 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裂,因此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且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发生分离。
【详解】对于2号染色体,两个A基因原本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应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若含有A基因的两条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配子,则会出现AA型配子,A正确,B错误;对于性染色体,由于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可能同源的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末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因此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就不含性染色体,产生的精子中也不含性染色体;也可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性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都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另外一个精细胞也就没有性染色体,C、D均错误。
【点睛】规律:不考虑基因突变的前提下,含等位基因(Aa)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如果配子中含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或相同的基因(如AA或aa),则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导致;如果配子中含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Aa),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所致。
14.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不同
B. 甲、乙两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产生,可以不必设置
C. 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D. 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以及培养时间等
【答案】D
【解析】
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可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相同,A项错误;丙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排除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的可能,B项错误;丁组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C项错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以及培养时间等,D项错误。
15.下列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基因的概念模型,其中不合理的一组是( )
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中的碱基数小于DNA中的碱基总数
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④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蕴藏在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不同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5、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于DNA中还有无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基因中的碱基数小于DNA中的碱基总数,②正确;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③正确;④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藴藏在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④错误;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⑤错误.故选D。
【点睛】注意基因的本以及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示意图,②③④⑤为正在合成中的四条多肽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称为翻译,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
B. 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C. 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
D. 图中反映了蛋白质合成具有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的过程,所以是翻译过程,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A正确。①是mRNA,其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因为密码子具有兼并性,B错误。②③④⑤的模板是同一个,所以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C正确。图中一个mRNA上结合了多个核糖体,在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说明了蛋白质合成具有高效性,D正确。
17.下列关于培育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三倍体无子果实
B. 都要依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C. 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 都属于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无籽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得到的,其遗传物质不变;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无籽番茄仍是二倍体,无籽西瓜是三倍体,A错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所以无籽番茄和无籽西瓜的发育过程中,都需要生长素促进其果实发育,B正确;无籽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得到的,由于生长素处理后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所以无籽番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无籽西瓜是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无籽番茄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只有无籽西瓜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D错误。
【点睛】注意区别:无籽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得到的,其遗传物质不变;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18.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皮肤病的遗传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选择单个基因控制的皮肤遗传病进行调查
B. 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
C. 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 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答案】B
【解析】
调查遗传病常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多个基因遗传病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一般不作为调查对象,A错误;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B正确;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在患者家系中取样调查,C错误;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随机人群进行调查,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病的调查
19.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喂食前后给狗铃声刺激都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 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详解】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因此属于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A正确;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食物和铃声多次结合,B错误;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它们的反射弧不同,C错误;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D错误。
【点睛】注意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1)形成时间不同;(2)是否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3)是否牢固(消褪)。
20.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 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C.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 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抗体是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因此“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A、D正确;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而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B错误;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因此“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正确。
【点睛】关键:抗体和抗原的区别,前者是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后,由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该球蛋白只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者是引起产生前者的因素,不一定是B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21.下列有关植物的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
B.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C. 种子内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休眠时比萌发时高
D. 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同一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A正确;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所以C正确;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正确。
2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出该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B.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C. 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未来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D. 秋季,决定我国北方某地区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直接反应种群数量多少的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不能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为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燕子是一种迁徙性动物,所以决定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点睛】注意: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它只能直接体现目前种群的数量分布的多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是性别比例。
23.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 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 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对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A项正确;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一是:将取到的土壤放于瓷盘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时,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以用镊子或者吸管吸出,放于载玻片上,借助放大镜、显微镜(4倍物镜、5倍目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进行观察,B项正确;可依据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C项错误;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24.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 碳元素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b代表光合作用,c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f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g、e代表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详解】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生物群落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所以图中甲、乙、丙代表了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D正确。
【点睛】题图识别突破口:生产者与CO2库之间含有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指向分解者。
25.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解:A、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B错误;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
D、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汰掉,所以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26.下图是紫色洋葱植物细胞中部分元素及其构成化合物关系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和②都是生物大分子,则①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已知②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由①②构成的化合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项)
(2)若③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则它的合成与________(吸能、放能)反应相联系。若③是[H],则它可以在哪些场所生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若④存在于叶肉细胞,则其用__________提取,能吸收光能。
(3)为检测植物细胞中贮存的物质,同学们将根切成薄片进行实验。甲同学将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苏丹Ⅳ染液染色3分钟后又滴加1~2滴体积分数50%酒精____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有红色脂肪滴;乙同学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流程为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__________--________--染色—观察,实验中常用______进行染色。
【答案】 (1). 肽键(-CO-NH-) (2). 保护(或润滑) (3). 识别(免疫或信息交流) (4). 放能 (5). 线粒体 (6).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 (7). 细胞质基质 (8). 无水乙醇 (9). 洗去浮色 (10). 水解 (11). 冲洗 (12). 甲基绿吡罗红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或者它们的分解产物;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磷脂、ATP(ADP)或核酸(核苷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详解】(1)若①和②都是生物大分子,则①最可能是蛋白质,其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NH-CO-)中;②很可能是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或者糖原),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由①②构成的化合物是糖蛋白,其作用有识别、保护或润滑等。
(2)若③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则③最可能是ATP,其合成需要能量,与放能反应相联系。若③是[H],则它可以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生成,其生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若④存在于叶肉细胞且能吸收光能,则④是叶绿素,常常用无水乙醇提取。
(3)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50%酒精洗去浮色,然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有红色脂肪滴。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其操作流程为: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实验中根据DNA与甲基绿亲和力强而染成绿色,吡罗红与RNA亲和力强而染成红色,所以实验常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进行染色。
【点睛】熟悉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某种植物的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N、n对该植物花色的表达有影响,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且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纯种白花植株与纯种红花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F1再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F2的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若让F2中的全部粉红花植株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中纯种红花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同学欲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判断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mNN 、MMnn (2). 红花:粉红花:白花=3:6: 7 (3). 4/7 (4). 红花:粉红花:白花=5:10:9 (5). 0 (6). 不可行;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中mmN_、mmnn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且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粉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白花的基因型NN_ _、Nnmm和nnmm。让纯种白花植株(NNmm)与纯种红花植株(nnMM)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NnMm),F1再自交产生F2,F2中有红花(nnM_)、粉红花(NnM_)和白花,其表现型比例=(1/4×3/4):(2/4×3/4):(1-1/4×3/4-2/4×3/4)=3:6:7。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NNmm(白花)和 nnMM(红花),由于F1为双杂合的粉红花(NnMm),所以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3:6:7。
(2)F2白花植株共占7份,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NNMM、NNmm、nnmm,各占1份,所占的比例为3/7,所以其杂合子占4/7。若让F2中全部粉红花植株(1/3NnMM、2/3NnMm)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nnM_):粉红花(NnM_):白花=(1/3×1/4+2/3×1/4×3/4):(1/3×2/4+2/3×2/4×3/4):(1-1/3×1/4+2/3×1/4×3/4-1/3×2/4+2/3×2/4×3/4)=5:10:9。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都单倍体,不存在纯种抗病类型。
(4)由于 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NN_ _、Nnmm和nnmm,其中后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所以不能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点睛】关键:一是根据题意确定三种表现型对应基因型;二是充分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其次是易错题(3)小题,原物种为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没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因为个体细胞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不同基因都是成单的。
28.下图是研究人员利用PCR技术检测受检人是否携带HIV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
①培养受检人组织细胞时,为了确保无菌环境,通常需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所需要通入二氧化碳,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是否携带HIV时,应该采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探针。
(2)在PCR反应体系中,如果扩增循环4次,需要的引物个数(数目)为___________,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所用T4DNA连接酶能连接的末端是__________。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基因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生素 (2). 维持培养液的PH (3).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HIV逆转录生成)DNA片段 (4). 30 (5).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6). 平末端和黏性末端 (7). 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8). 抗生素抗性基因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的培养条件有无菌条件、一定的营养条件、一定的气体环境;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等。
2、PCR即体外DNA扩增,原理是DNA复制,所以在PCR反应体系中,除具备缓冲液、模板DNA分子和引物(2种)外,还要4种dNTP混合物和Taq 酶(热稳定性DNA聚合酶)。
3、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除含有目的基因外,还应包括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其中启动子是识别RNA聚合酶,启动转录;终止子是终止转录;标记基因是为鉴别和筛选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一般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详解】(1)①动物细胞培养时,为了确保无菌环境,通常需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同时培养过程中需要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PH。
②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是否携带HIV时,应该采用含有HIV逆转录生成的DNA片段作为探针,如果存在HIV,则会出现杂交带;如果没有HIV,则不会出现杂交带。
(2)在PCR反应体系中,如果扩增1次,需要2个引物;扩增第2次,需要4个引物;扩增第3次,需要8个引物;扩增第4次,需要16个引物;对此如果扩增循环四次,需要的引物个数为2+4+8+16=30。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3) T4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其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这类基因通常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中操作步骤及其方法原理以及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第三次阶段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都有细胞壁
B. 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C. 一般情况下,与真核生物相比原核细胞相对表面积较小
D. 小球藻和水绵光合作用不都是与叶绿体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它们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以及遗传物质DNA等结构.原核生物虽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是少数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如蓝藻。
【详解】原核生物的细胞大多有细胞壁,少数没有,如支原体,A错误;原核生物细胞无叶绿体,但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B正确;一般情况下,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体积较小,其相对表面积较大,C错误;小球藻和水绵都是真核生物,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都是叶绿体,D错误。
【点睛】注意识记一些特例:如支原体细胞没有细胞壁;蓝藻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带“藻”的生物是原核生物的有:蓝(球)藻、颤藻、念珠藻等。
2.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酸和磷脂含有相同的元素组成
B. 某有机物的元素组成是C、H、O、N、S、Fe,则该有机物最可能是蛋白质
C. 蛋白质分子的N多数存在于氨基中
D. 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含C、H、O、N这4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肪(酸)、糖类都只有C、H、O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等其他元素;磷脂、ATP(ADP)、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由C、H、O、N、P元素构成。
【详解】脂肪酸和磷脂含有的元素不同,磷脂含有N和P元素,脂肪酸中没有,A错误;分析该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可知,构成该化合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其次还有少量的S元素和Fe元素,该化合物可能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分子的N多数存在于肽键中,C错误;淀粉和脂肪都只含C、H、O这3种元素,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由于蛋白质(多肽)中肽键数常常多于氨基数,所以蛋白质中N原子主要存在于肽键,而不是氨基。
3.下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均能够萌发形成幼苗
B. 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C. 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和含量不同
D. 点燃后产生的CO2中的C全部来自种子中的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据图示可知,①为种子晒干的过程,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
【详解】种子晒干过程丢失的是自由水,细胞仍有活性,而烘干过程失去的是结合水,因此①能萌发,②不能萌发,A错误;③为种子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错误;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前者在细胞中以游离形式存在,后者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二者在细胞中的含量也不同,C正确;种子中除糖类外还有其他有机物,因此产生的CO2中的C也可能来自其他有机物,D错误。
【点睛】本题比较简单,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考查了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相关知识,解答时考生只需识记相关水的功能即可。
4.实验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下列相关实验材料选择正确的是( )
A.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用于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B. 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他若选择豌豆为材料也可能得到一样的规律
C.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选用洋葱紫色表皮细胞为实验材料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D. 根尖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
2、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应该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最好有颜色,便于观察。
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该选择分裂能力旺盛的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详解】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用于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A正确;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他若选择豌豆为材料则不会得到一样的规律,因为豌豆的染色体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B错误;洋葱紫色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能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C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虽然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但它不能发生减数分裂,只能发生有丝分裂,D错误。
【点睛】明确每个实验的选材依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之所以选择大豆种子作为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材料,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富含蛋白质,另一方面是其本身为白色,不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
5.膜蛋白是一类结构独特的蛋白质,它镶嵌于膜脂的特性使这一蛋白处于细胞与外界的交界部位,是细胞执行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如图表示细胞膜上3种膜蛋白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蛋白A和B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很可能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B. 若膜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
C. 若蛋白B具有运输功能,其运输物质的过程中可能消耗ATP
D. 若蛋白C具有催化功能,其活性的高低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的蛋白质有的覆盖在表面,有的嵌插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从作用上讲,有的可作为载体蛋白,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中起作用;有些蛋白覆盖在表面还可以和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即糖被;有细胞识别的作用;有些具有催化作用等.据此答题。
【详解】磷脂双分子层内部是疏水性的,所以A与B两种蛋白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可能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这样才能与脂双层牢固结合,A错误;如膜蛋白A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则该蛋白可能是受体,B正确;物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协助的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其中后者消耗ATP,C正确;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是酶,而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点睛】易错选项A中“跨膜区段”的理解是关键,表明蛋白质A和B中与脂双层中间疏水部分连接的氨基酸,不是指暴露在膜内外部分的氨基酸。
6.下列关于核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B. DNA和RNA分子中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C. DNA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立体结构,RNA则不能
D. RNA是单链结构,碱基之间不能形成氢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2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形成基本骨架,位于外侧,碱基在内侧,双链DNA分子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
2、RNA分mRNA、tRNA、rRNA三种,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tRNA是运载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工具,rRNA组成核糖体,少数的RNA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功能(执行酶的功能)。
【详解】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碱基对之间以氢键连接,A错误;DNA和RNA分子中,单链内相邻核苷酸之间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链接,B正确;双链DNA能形成一定的规则的双螺旋空间立体结构,单链的RNA也可能形成立体空间结构,如tRNA分子的三叶草型结构,C错误;tRNA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D错误。
【点睛】关键:一是核酸中单链内相邻核苷酸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DNA中两条平行链之间的相邻核苷酸是通过氢键连接;二是不要误认为只有DNA才有立体的空间结构和氢键,部分RNA也有,如tRNA。
7.下列对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都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B. 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C. 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D. 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2、物质运输的方式包括穿膜运输和不穿膜运输,穿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不穿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
【详解】细胞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的吸收外界的物质,如红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这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A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B正确;细胞膜通过分子间隙的大小和膜蛋白的识别与运输作用,对物质进出的有控制作用,但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如一些细菌、病毒等也可能进入细胞内,C正确;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D错误。
【点睛】区别:膜的流动性需要有膜上分子运动,通常膜有变形发生;而膜的选择透过性是针对跨膜运输的物质具有选择性。
8.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
②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④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⑥自噬体内降解前后的物质或结构都是废物
⑦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2、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分析图解可知,细胞内由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双膜的小泡,后其与溶酶体结合,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利用。
【详解】①根据溶酶体功能可知,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①正确;②溶酶体中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②正确;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形成具膜小泡,这是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③正确;④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④正确;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⑤正确;⑥自噬体内降解前的物质或结构大多都是废物,但降解后的物质有许多都是有用的成分,如氨基酸,葡萄糖、脂质等,⑥错误;⑦根据题图分析,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⑦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⑦正确,D符合题意。
【点睛】识别题图和识记溶酶体的功能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9.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下列实验现象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A. 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蔗糖和蔗糖酶
B. 在玻璃槽中会检测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 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后又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半透膜可以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二糖中的蔗糖透过。
2、蔗糖酶能将一分子的蔗糖水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的果糖,它们均属于单糖,可以通过半透膜。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最初长颈漏斗中只有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内侧的浓度高,因此水分子主要向长颈漏斗中渗透,液面上升;加入蔗糖酶后,蔗糖会被水解形成两分子单糖,使两侧溶质分子浓度差继续加大,液面继续上升;但单糖可通过半透膜,所有随着逐渐单糖透过半透膜,使半透膜两侧浓度差降低,液面开始下降。
【详解】由于半透膜只允许单糖分子通过,蔗糖酶为蛋白质,不能通过,所以在玻璃槽中只能测到葡萄糖、果糖,不能测到蔗糖和蔗糖酶,A、B错误;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蒸馏水,因而开始时漏斗液面上升;加入酶后,蔗糖水解为单糖,溶液浓度增大,导致继续吸水,液面继续上升,但由于单糖分子可通过半透膜进入蒸馏水中,使外界溶液浓度增大,半透膜两侧浓度差减小,从而使液面下降,C错误,D正确。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是渗透作用的原理:“水分子从单位体积含量多(浓度低)的一侧跨膜向单位体积含量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二是题干信息的结合“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透过,不允许蔗糖和蔗糖酶分子透过”。
1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一定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
B. 酶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ATP的合成
C. 酶需要在室温和适宜的pH条件下保存
D. 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是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
【详解】A.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不一定是单链,A错误;
B. 酶的合成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
C. 酶需要在低温条件下保存,C错误;
D. 酶具有专一性,D正确。
11.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阶段生成ATP和NADPH所需要的能量可以是光能,也可以是化学能
B. 阶段中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C. ③④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D. 若该植物是水稻,根部在水淹较长时间后,其④过程的产物Y是酒精和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阶段Ⅰ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阶段Ⅲ表示细胞呼吸,其中④表示无氧呼吸,⑤表示有氧呼吸,X表示三碳化合物。
【详解】Ⅰ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光反应从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开始,经过电子传递,水的光解,最后是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PH的形式贮存,Ⅰ阶段生成ATP和NADPH所需要的能量是光能,A错误;Ⅰ阶段中生成的NADPH将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即图中X的还原,B正确;③表示暗反应的CO2固定过程,④表示无氧呼吸过程.具体发生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C正确;如该植物是水稻,根部在水淹较长时间后,植物根部细胞发生④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D正确。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C. 控制细胞凋亡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
D. 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能力全部下降,酶活性减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细胞凋亡是遗传物质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正确;个体发育中胚胎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细胞,所含的基因一般是相同的,所以每个胚胎细胞中都存在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B正确;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内,所以可推测控制细胞凋亡的遗传物质主要位于细胞核,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因此凋亡的细胞不一定是衰老的细胞,细胞内的酶活性不一定都减弱,D错误。
【点睛】理解细胞凋亡的概念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B. 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C. 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D. 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裂,因此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并且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发生分离。
【详解】对于2号染色体,两个A基因原本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应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的分裂而分开,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若含有A基因的两条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配子,则会出现AA型配子,A正确,B错误;对于性染色体,由于该配子不含性染色体,可能同源的一对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末分离,两条性染色体进入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因此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就不含性染色体,产生的精子中也不含性染色体;也可能在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性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都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另外一个精细胞也就没有性染色体,C、D均错误。
【点睛】规律:不考虑基因突变的前提下,含等位基因(Aa)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如果配子中含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或相同的基因(如AA或aa),则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导致;如果配子中含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Aa),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所致。
14.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若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不同
B. 甲、乙两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产生,可以不必设置
C. 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D. 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以及培养时间等
【答案】D
【解析】
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可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相同,A项错误;丙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排除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的可能,B项错误;丁组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C项错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以及培养时间等,D项错误。
15.下列是某同学构建的关于基因的概念模型,其中不合理的一组是( )
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中的碱基数小于DNA中的碱基总数
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④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蕴藏在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不同
A. 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5、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由于DNA中还有无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基因中的碱基数小于DNA中的碱基总数,②正确;③基因的本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③正确;④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藴藏在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④错误;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本质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⑤错误.故选D。
【点睛】注意基因的本以及与脱氧核苷酸、DNA、染色体、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部分过程示意图,②③④⑤为正在合成中的四条多肽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称为翻译,需要氨基酸作为原料
B. 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C. ②③④⑤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
D. 图中反映了蛋白质合成具有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的过程,所以是翻译过程,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A正确。①是mRNA,其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因为密码子具有兼并性,B错误。②③④⑤的模板是同一个,所以最终形成的蛋白质通常是相同的,C正确。图中一个mRNA上结合了多个核糖体,在短时间内可以合成大量蛋白质,说明了蛋白质合成具有高效性,D正确。
17.下列关于培育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三倍体无子果实
B. 都要依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C. 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D. 都属于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无籽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得到的,其遗传物质不变;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无籽番茄仍是二倍体,无籽西瓜是三倍体,A错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所以无籽番茄和无籽西瓜的发育过程中,都需要生长素促进其果实发育,B正确;无籽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得到的,由于生长素处理后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所以无籽番茄是不可遗传的变异;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无籽西瓜是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无籽番茄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只有无籽西瓜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D错误。
【点睛】注意区别:无籽番茄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后得到的,其遗传物质不变;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18.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种皮肤病的遗传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选择单个基因控制的皮肤遗传病进行调查
B. 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
C. 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 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患者家庭进行调查
【答案】B
【解析】
调查遗传病常选择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多个基因遗传病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一般不作为调查对象,A错误;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选取的样本越多,误差越小,B正确;在调查该皮肤病的遗传方式时应注意在患者家系中取样调查,C错误;在调查该皮肤病的发病率时应选取随机人群进行调查,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病的调查
19.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喂食前后给狗铃声刺激都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 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详解】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因此属于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A正确;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食物和铃声多次结合,B错误;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它们的反射弧不同,C错误;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D错误。
【点睛】注意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1)形成时间不同;(2)是否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3)是否牢固(消褪)。
20.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 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C.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 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详解】抗体是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因此“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A、D正确;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而不仅仅是指“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B错误;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因此“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正确。
【点睛】关键:抗体和抗原的区别,前者是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后,由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该球蛋白只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者是引起产生前者的因素,不一定是B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21.下列有关植物的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
B.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C. 种子内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休眠时比萌发时高
D. 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同一植物的根、芽、茎对生长素敏感的程度为根>芽>茎,A正确;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所以C正确;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D正确。
2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出该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B.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C. 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未来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D. 秋季,决定我国北方某地区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是直接反应种群数量多少的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B正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不能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为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燕子是一种迁徙性动物,所以决定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点睛】注意: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它只能直接体现目前种群的数量分布的多少。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是性别比例。
23.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 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 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C
【解析】
对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A项正确;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一是:将取到的土壤放于瓷盘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时,有些小动物用肉眼难以识别,可以用镊子或者吸管吸出,放于载玻片上,借助放大镜、显微镜(4倍物镜、5倍目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进行观察,B项正确;可依据土壤小动物避光、避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C项错误;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24.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 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 碳元素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b代表光合作用,c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f代表微生物的呼吸作用;g、e代表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详解】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生物群落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所以图中甲、乙、丙代表了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D正确。
【点睛】题图识别突破口:生产者与CO2库之间含有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指向分解者。
25.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 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解:A、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B错误;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
D、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汰掉,所以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26.下图是紫色洋葱植物细胞中部分元素及其构成化合物关系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和②都是生物大分子,则①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中,已知②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由①②构成的化合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项)
(2)若③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则它的合成与________(吸能、放能)反应相联系。若③是[H],则它可以在哪些场所生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若④存在于叶肉细胞,则其用__________提取,能吸收光能。
(3)为检测植物细胞中贮存的物质,同学们将根切成薄片进行实验。甲同学将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少许苏丹Ⅳ染液染色3分钟后又滴加1~2滴体积分数50%酒精____________,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有红色脂肪滴;乙同学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流程为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__________--________--染色—观察,实验中常用______进行染色。
【答案】 (1). 肽键(-CO-NH-) (2). 保护(或润滑) (3). 识别(免疫或信息交流) (4). 放能 (5). 线粒体 (6).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 (7). 细胞质基质 (8). 无水乙醇 (9). 洗去浮色 (10). 水解 (11). 冲洗 (12). 甲基绿吡罗红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或者它们的分解产物;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磷脂、ATP(ADP)或核酸(核苷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详解】(1)若①和②都是生物大分子,则①最可能是蛋白质,其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NH-CO-)中;②很可能是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或者糖原),其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则由①②构成的化合物是糖蛋白,其作用有识别、保护或润滑等。
(2)若③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则③最可能是ATP,其合成需要能量,与放能反应相联系。若③是[H],则它可以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生成,其生成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若④存在于叶肉细胞且能吸收光能,则④是叶绿素,常常用无水乙醇提取。
(3)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50%酒精洗去浮色,然后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有红色脂肪滴。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其操作流程为: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实验中根据DNA与甲基绿亲和力强而染成绿色,吡罗红与RNA亲和力强而染成红色,所以实验常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进行染色。
【点睛】熟悉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某种植物的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N、n对该植物花色的表达有影响,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且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纯种白花植株与纯种红花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F1再自交产生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2)F2的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若让F2中的全部粉红花植株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中纯种红花类型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4)某同学欲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判断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mNN 、MMnn (2). 红花:粉红花:白花=3:6: 7 (3). 4/7 (4). 红花:粉红花:白花=5:10:9 (5). 0 (6). 不可行;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中mmN_、mmnn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基因M、m与基因N、n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红花由基因M控制,白花由基因m控制,且NN使花色完全消失而表现为白花,Nn使花色减弱而表现为粉红花”,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粉红花的基因型为NnM_,白花的基因型NN_ _、Nnmm和nnmm。让纯种白花植株(NNmm)与纯种红花植株(nnMM)作亲本杂交,F1全为双杂合粉红花植株(NnMm),F1再自交产生F2,F2中有红花(nnM_)、粉红花(NnM_)和白花,其表现型比例=(1/4×3/4):(2/4×3/4):(1-1/4×3/4-2/4×3/4)=3:6:7。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NNmm(白花)和 nnMM(红花),由于F1为双杂合的粉红花(NnMm),所以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3:6:7。
(2)F2白花植株共占7份,其中纯合子的基因型有NNMM、NNmm、nnmm,各占1份,所占的比例为3/7,所以其杂合子占4/7。若让F2中全部粉红花植株(1/3NnMM、2/3NnMm)自交,则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nnM_):粉红花(NnM_):白花=(1/3×1/4+2/3×1/4×3/4):(1/3×2/4+2/3×2/4×3/4):(1-1/3×1/4+2/3×1/4×3/4-1/3×2/4+2/3×2/4×3/4)=5:10:9。
(3)若将F1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则所得植株都单倍体,不存在纯种抗病类型。
(4)由于 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NN_ _、Nnmm和nnmm,其中后两者的测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所以不能通过测交实验来鉴定F2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点睛】关键:一是根据题意确定三种表现型对应基因型;二是充分利用分离定律的思想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其次是易错题(3)小题,原物种为二倍体产生的单倍体没有纯合子和杂合子之分,因为个体细胞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不同基因都是成单的。
28.下图是研究人员利用PCR技术检测受检人是否携带HIV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
①培养受检人组织细胞时,为了确保无菌环境,通常需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__,所需要通入二氧化碳,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是否携带HIV时,应该采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探针。
(2)在PCR反应体系中,如果扩增循环4次,需要的引物个数(数目)为___________,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所用T4DNA连接酶能连接的末端是__________。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基因通常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生素 (2). 维持培养液的PH (3).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HIV逆转录生成)DNA片段 (4). 30 (5).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6). 平末端和黏性末端 (7). 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8). 抗生素抗性基因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的培养条件有无菌条件、一定的营养条件、一定的气体环境;适宜的PH和温度条件等。
2、PCR即体外DNA扩增,原理是DNA复制,所以在PCR反应体系中,除具备缓冲液、模板DNA分子和引物(2种)外,还要4种dNTP混合物和Taq 酶(热稳定性DNA聚合酶)。
3、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除含有目的基因外,还应包括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其中启动子是识别RNA聚合酶,启动转录;终止子是终止转录;标记基因是为鉴别和筛选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一般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详解】(1)①动物细胞培养时,为了确保无菌环境,通常需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同时培养过程中需要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维持培养液中PH。
②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是否携带HIV时,应该采用含有HIV逆转录生成的DNA片段作为探针,如果存在HIV,则会出现杂交带;如果没有HIV,则不会出现杂交带。
(2)在PCR反应体系中,如果扩增1次,需要2个引物;扩增第2次,需要4个引物;扩增第3次,需要8个引物;扩增第4次,需要16个引物;对此如果扩增循环四次,需要的引物个数为2+4+8+16=30。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3) T4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又能连接平末端。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含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其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这类基因通常是抗生素抗性基因。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中操作步骤及其方法原理以及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