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刷题:22《实验探究和设计》(含答案)
展开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刷题
22《实验探究和设计》
1.下列图示实验不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
C.探究Fe、Cu金属活动性
D.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
2.下列是小可同学进行的实验操作及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3.下列是小可同学进行的实验操作及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B.探究NaOH固体溶于水的能量变化
C.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D.验证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5.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6.下列图示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7.下列实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8.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9.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用活性炭软化硬水
B.用燃烧法区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
C.用托盘天平称取6.45 g食盐
D.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
10.如图所示,下列对比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11.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
12.下列“课外实验”对应的结论错误的是( )
A.说明蜡烛中含有炭黑
B.说明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能产生气体
C.说明有些花的色素可作酸碱指示剂
D.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13.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14.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
B.探究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D.探究CO2对铜生锈是否有影响
15.一同学设计了两种由CuO→Cu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ZnH2Cu ;方案二:CuOCuSO4Cu
大家认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
①节约能源;②Cu产率高;③产品纯净;④操作安全。
其中,评价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下表是小东同学进行的四个实验,其中正确的是( )
实验与探究题
17.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验证物质的燃烧条件
根据图1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①80℃热水的作用是 。
②比较现象a、c,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2)验证锌与铁的金属活动性
①相同条件下,取等质量锌粉、铁粉,根据图2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粉快,由此得到的结论是 。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U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余,则硫酸剩余的情况可能是 (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D.左边无剩余,右边有剩余
(3)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已知H2+CuO Cu+H2O)
根据图3进行实验,反应后测得甲中玻璃管(含药品)质量减少a g,乙中U形管(含药品)质量增加b g。
图3
①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用含a、b的式子表示)。
②下列因素中,对测定结果有影响的是 (填序号)。
A.CuO粉末不干燥
B.CuO没有完全转化为Cu
C.没有丙装置
18.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 。
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Ⅰ:只含KOH
假设Ⅱ:含KOH和K2CO3
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步骤②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 。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这瓶变质的试剂在农业上的用途是 。
19.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CO2通入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两组实验。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并回答问题:
【设计与实验】
【探究与结论】
(1)实验Ⅰ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 。
(2)实验 Ⅱ 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实验 Ⅱ 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 。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料信息再设计实验 Ⅲ,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为: 。看到的现象是 。
20.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做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甲猜想:NaHCO3溶液
乙猜想:NaOH溶液
丙猜想:Na2CO3溶液
丁猜想:NaCl溶液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
【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丁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
他的理由是 。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
【讨论交流】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 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 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 (合理即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参考答案
21.答案为:B;
22.答案为:D;
解析:将浓氨水滴入酚酞溶液中变红色,只能说明氨水显碱性,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错误;用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B错误;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HCl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也变红色,C错误;根据铁可以和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银不可以的现象,可以确定出铁和银的活动性强弱,D正确。
23.答案为:D;解析:将浓氨水滴入酚酞溶液中变红色,只能说明氨水显碱性,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A错误;用灯帽盖灭燃着的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原理,B错误;盐酸和大理石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HCl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也变红色,C错误;根据铁可以和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银不可以的现象,可以确定出铁和银的活动性强弱,D正确。
24.答案为:C;
25.答案为:D;
解析:除去氯化钠中的泥沙采用过滤操作,A错误;氢气和甲烷燃烧后都会产生水,不能鉴别,B错误;铁和铁锈都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除铁锈时不能长时间浸泡铁制品,C错误;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碳酸钠,滴加足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D正确。
26.答案为:C;
27.答案为:C;
28.答案为:D;解析:除去氯化钠中的泥沙采用过滤操作,A错误;氢气和甲烷燃烧后都会产生水,不能鉴别,B错误;铁和铁锈都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除铁锈时不能长时间浸泡铁制品,C错误;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碳酸钠,滴加足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D正确。
29.答案为:B;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但不能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不能将硬水软化,A错误;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时,分别点燃,有刺激性特殊气味的是聚氯乙烯,B正确;用托盘天平称量只能精确到0.1 g,C错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操作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D错误。
30.答案为:D;
解析:由于没有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因此无法得出结论,D错误。
31.答案为:B;
解析: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这句描述才是现象,A错误;露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钾会变质为碳酸钾,碳酸钾能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充分搅拌时,现象为溶液温度降低,能得出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会造成温度降低,但不能得出盐类物质溶于水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结论,C错误;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木条是否熄灭,D错误。
32.答案为:A;
33.答案为:C;
34.答案为:C;
35.答案为:B;
解析: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时,部分氧化铜不能反应,得到的是混合物,而锌和硫酸铜反应时生成的铜也会附着在锌表面,得到的也是混合物,因此两种方法得到的都是混合物,故③说法错误。
36.答案为:B;
37.参考答案:
(1)①热源、隔绝空气。
(2)①锌比铁活泼。②AB。
(3)①(b-a)∶a。②AC。
38.参考答案:
①原因是2KOH+CO2=== K2CO3+H2O。
【进行实验】有沉淀产生;Ⅰ;溶液不变色
【问题讨论】完全除去溶液中的碳酸钾(合理即可)。
【拓展应用】作钾肥。
39.参考答案:
(1)有气泡冒出。
(2)CaCl2+Na2CO3=== CaCO3↓+2NaCl。
(3)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
实验Ⅲ的操作为: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看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40.参考答案:
他的理由是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
【反思与拓展】所采用的方法是Ca(OH)2+Na2CO3=== CaCO3↓+2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