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突破07《酸碱的性质》(含答案)
展开2021年中考化学二轮专题突破
07《酸碱的性质》
1.(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Ⅰ,将滴管a中的液体滴入b中,待充分作用后,打开弹簧夹d。a、b、c中所加试剂如下表所示。
已知:HCl气体极易溶解于水。
实验Ⅰ能证明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实验过程中,打开弹簧夹d后,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若按下图所示连接装置进行实验Ⅱ,则会观察到c中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K1、K2、K3均处于关闭状态)。
若A装置的锥形瓶中放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分液漏斗中盛放足量的稀盐酸,B装置的锥形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分液漏斗中盛放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实验时,打开K1,滴入稀盐酸至A中溶液恰好变为无色,关闭K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续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溶液变红且变浑浊,产生该现象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中液体流入B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化学课上,老师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的实验。
已知:HCl+NH3===NH4Cl,NH4Cl常温下为白色固体。
(1)将分液漏斗1中的浓硫酸缓缓放入锥形瓶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氯化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取并在B瓶中收集氯化氢,需要打开的弹簧夹是________(填“K1”“K2”“K3”或“K4”),然后在a处放置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当看到______________,证明已收集满,立即关闭分液漏斗1的活塞和已打开的弹簧夹。
(3)在a处套一小气球后,打开K2、K3,将分液漏斗2中的浓氨水缓慢滴入锥形瓶中,即可产生大量的氨气,观察到B中产生大量白烟后,关闭分液漏斗2的活塞和K3。
(4)一段时间后打开K3、K4,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用实验测定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配制图示实验所用的稀盐酸,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________g。
(2)步骤2中最终产生气体________g。
(3)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若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Ⅱ加入的物质还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氧化钙 ②干冰 ③冰块 ④氢氧化钠固体
6.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并对反应后的成分进行分析。
实验步骤:
①按图连好装置,放入药品(K1、K2、K3均处于关闭状态);
②打开K1注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关闭K1;
③轻轻振荡,一段时间后,打开K3;
④一段时间后,关闭K3、打开K2。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K3、打开K2,观察到A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打开K2后流入锥形瓶中的溶液中溶质成分为______________;A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
7.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了__________(填序号)。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产生压强变化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稀盐酸,看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同学滴加石灰水,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
(5)还有同学做了如下有趣的实验。
①甲、乙瓶中实验现象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向实验后变瘪的乙瓶中加入过量盐酸,则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8.现有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三瓶遗失标签的溶液,小亮为了鉴别这些溶液,将它们编号为A、B、C,并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到以下现象:
(1)写出试剂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
(3)写出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芳认为只要加入试剂①和试剂②中的一种,就能直接鉴别出三种物质,小芳的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答案为:
(1)c中的液体倒吸入b中,b中红色溶液变成蓝色(或紫色)
(2)b中HCl气体溶于水,导致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使瓶外空气进入c
10.答案为:
(1)Ca(OH)2+2HCl===CaCl2+2H2O
(2)打开K3,将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锥形瓶中,关闭K3,充分反应后打开K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B中的压强减小
11.答案为:
(1)浓硫酸遇浓盐酸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盐酸挥发产生大量氯化氢
(2)K1和K2 纸花变红
(4)C中的水分别进入B中和D中
12.答案为:(1)50 (2)4.4 (3)CO2+2NaOH===Na2CO3+H2O
解析:(1)需要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的质量是=50 g。(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0 g+200 g-245.6 g=4.4 g。(3)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13.答案为:
(1)CaO+H2O===Ca(OH)2
(2)Ca(OH)2+Na2CO3===CaCO3↓+2NaOH ①②④
解析:(2)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加入氧化钙可使C 中Ca(OH)2因饱和而析出;干冰为二氧化碳,其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也会有沉淀析出;加入冰块降温,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且溶剂质量增加,不会有Ca(OH)2析出;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Ca(OH)2从溶液中析出。
14.答案为:
(1)2NaOH+CO2===Na2CO3+H2O
(2)烧杯中的稀盐酸倒吸入装置甲中,有气泡产生
(3)NaCl、HCl 滴有无色酚酞的碱性溶液
15.答案为:
(1)C
(2)软塑料瓶变瘪 熟鸡蛋进入集气瓶中 气球变鼓
(3)CO2溶于水,使装置内压强发生变化
(4)Na2CO3+2HCl===2NaCl+H2O+CO2↑ Ca(OH)2+Na2CO3===CaCO3↓+2NaOH
(5)①甲瓶中溶液变浑浊,乙瓶比甲瓶变瘪程度更大
②Ca(OH)2+CO2===CaCO3↓+H2O
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乙瓶恢复原状
16.答案为:
(1)酚酞溶液 碳酸钠溶液
(2)Ca(OH)2 HCl NaOH
(3)Ca(OH)2+Na2CO3===CaCO3↓+2NaOH
(4)Ca(OH)2+2HCl===CaCl2+2H2O
(5)正确,可在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有气体生成的是盐酸,有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