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自然地理规律第3讲 水体的运动规律 专题跟踪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自然地理规律第2讲 大气运动的规律 专题跟踪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自然地理规律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跟踪训练(含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 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第2讲 农业区位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题跟踪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 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第1讲 人口城市及交通 专题跟踪训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自然地理规律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专题跟踪训练(含解析)
展开专题跟踪训练(八) 第四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8·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浩瀚沙漠 B.冷湿沼泽
C.温暖浅海 D.长寒苔原
[解析] 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根据图例,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C对。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A、B、D错。
[答案] C
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块状山地 D.地堑
[解析] 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C对。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D错。
[答案] C
(2018·安徽省A10联盟高三开年考)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Ω”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读材料可知,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说明壶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贵州绥阳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故壶穴形成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
[答案] B
4.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解析] 读材料可知,壶穴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Ω”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乙图壶穴如“碟”型,甲图壶穴如“Ω”倒型,丙图壶穴如“锅”型。故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乙甲丙。故选C。
[答案] C
(2018·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质量检查)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下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 )
A.岩体沉降差异 B.流水侵蚀差异
C.物质堆积差异 D.火山活动差异
[解析] 材料显示大同盆地为断陷盆地,因此主要是内力作用而成,故A正确。流水侵蚀差异与物质堆积差异为外力作用;火山活动差异主要体现在强、弱等方面,图中未反映。故B、C、D错误。
[答案] A
6.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
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
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
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
[解析] 读图可知,在古湖南、北两侧均有断层以及地壳的上升运动,在湖的南侧还有河谷,因此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是古湖消失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数万年前地球为寒冷期,即冰河期,一万年前为暖期,但水源封冻不会导致湖泊干涸、甚至消失。故A、B错误。由“含火山灰的湖相沉积层”等信息可知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没有掩埋湖泊,故D错误。
[答案] C
(2018·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一)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因远望如林而得名。土林柱体高大挺拔,每棵“林柱”均有独特的造型,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如图示意我国云南某地土林地貌。据此完成7~8题。
7.土林一般形成于( )
A.高原塬面 B.石灰岩台地
C.谷地或盆地 D.山顶
[解析] 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貌。厚厚的土层在低洼处沉积作用形成,再被流水侵蚀形成土林,所以土林一般形成于谷地或盆地,C对。高原塬面流水侵蚀弱,A错。石灰岩台地形成的是石林,B错。山顶流水侵蚀作用弱,D错。
[答案] C
8.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物理风化作用
C.重力崩塌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一个个土柱,塑造该地土林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对。位于湿润地区,风力不是主要外力,B、D错。重力崩塌作用影响小,C错。
[答案] A
(2018·南昌市莲塘一中、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联考)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
①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②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③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④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根据甲处沉积物粒径大小的变化特点可以看出,早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是由小到大,说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河流的搬运能力不断增强;后期沉积物粒径自下而上是由大变小,说明是三角洲不断后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故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①正确;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④正确。故选B项。
[答案] B
10.上图中扇三角洲( )
①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②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③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 ④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水体水面上升则三角洲缩小,①错误;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扩大,④错误;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②正确;流水沉积作用是先沉积颗粒大的后沉积颗粒小的,③正确。故D正确。
[答案] D
(2018·四川省南充市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回答11~12题。
11.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
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解析] 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B对。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另类之美的原因,A错。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蛇曲,C错。 地壳断裂下陷,崖壁陡峭,缺少柔美,D错。
[答案] B
12.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 )
①冰川侵蚀 ②地壳隆起 ③侧蚀 ④断裂下陷 ⑤下切侵蚀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③②⑤
[解析] 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落差大,河流下切侵蚀增强,⑤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顺序是 ③②⑤,D对。没有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影响,①④错。A、B、C错。
[答案] D
二、综合题
13.(2018·广州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下图为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而钻孔的采样点。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2)阐释河流中泥沙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并说明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
(3)长江下游许多沿江城市附近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江心洲,有人提出要大规模开发,有人则反对。你是否赞成,并阐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河流流速及海水顶托等对泥沙沉积影响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第(2)题,结合河流流速与泥沙沉积的关系,结合图示三处采样点河流特征分析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第(3)题,这是一开放性题目。在明确表明观点的前提下,达到观点与论证统一即可。
[答案] (1)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
(2)河流流速与所携带泥沙颗粒大小呈正相关。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流速慢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细。A点河道宽,流速缓,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因此沉积物颗粒细。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物颗粒细。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
(3)赞成:开发成旅游区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的去处;开发成新城可减轻市区用地压力;开发可改善洲上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反对:开发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发后会影响其生存环境;开发可能会加剧对长江的各类污染。
14.(2018·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曲峡”是指形成于山地中的曲流峡谷,多是由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发育而成。在太行山区,从南向北分布数条河流。这些河流流经的太行山主脉地区,是“曲峡”分布密集区。左图示意太行山区典型“曲峡”分布地段,右图示意太行山某“曲峡”景观。
(1)从气候角度分析太行山区河流的典型水文特征。
(2)描述太行山“曲峡”的形成过程。
(3)说明太行山“曲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量大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汛期等方面分析,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对河流的水量大小、水位变化、结冰期、汛期等产生影响。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汛期以夏汛为主;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河流有结冰期。(2)本题主要考查“曲峡”的形成过程,由材料分析可知,“曲峡”最初为形成于古平原面上的曲流,后来由于地壳抬升,水流流速加快,河流的下切作用加强,同时具备了原来曲流的形态,最终形成“曲峡”。(3)本题主要考查“曲峡”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该题需要答“曲峡”的意义,不是河流的意义。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此该题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曲峡”主要是由地壳抬升形成的独特景观,居民可以利用该景观发展旅游业;河流流经山区,河流的流速较快,水能资源丰富,利于筑坝发电。但是由于地壳抬升,“曲峡”地区山高坡陡,平原面积减少,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另外,该地地形崎岖,山高谷深,不利于发展航运,交通不便。
[答案] (1)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于夏季,河流汛期以夏汛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河流有结冰期。
(2)第一阶段,地质时期太行山地区地势平缓,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曲流发育;第二阶段,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增强,但保留了曲流的形态,逐渐演变成“曲峡”。
(3)有利影响:“曲峡”景观独特,利于发展旅游业;水能资源丰富,利于筑坝发电。
不利影响:“曲峡”地区山高坡陡,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高谷深,交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