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人教版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基础梳理:第三章 课时2 牛顿第二定律 超重与失重 学案
展开课时2 牛顿第二定律 超重与失重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ma。
3.适用范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温馨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相结合,寻找加速度和未知量的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
考点一 牛顿第二定律
1.表达式:F=kma,k的数值由F,m,a的单位决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即“m”的单位取kg,“a”的单位取m/s2,“F”的单位取N时,k=1,即F=ma。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速度的改变需经历一定的时间,不能突变;有力就一定有加速度,但有力不一定有速度。
[典例1] 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m=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a=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无关
D.由m=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的合力求出
解析: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表明了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已知两个量,可求第三个量。但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与受力无关,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是由和它相互作用的物体作用产生的,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无关;但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有关,故排除A,B,C,选D。
答案:D
变式1:运动员手持网球拍托球沿水平面匀加速跑,设球拍和球质量分别为M,m,球拍平面和水平面之间夹角为θ,球拍与球保持相对静止,它们间的摩擦及空气阻力不计,则( B )
A.运动员的加速度为gsin θ
B.球拍对球的作用力为
C.运动员对球拍的作用力为Mgcos θ
D.若加速度大于gsin θ,球一定沿球拍向上运动
解析:对网球:受到重力mg和球拍的支持力FN,受力分析如图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Nsin θ=ma,FNcos θ=mg,解得,a=gtan θ,FN=。
以球拍和球整体为研究对象,如图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运动员对球拍的作用力为F=,故A,C错误,B正确;当a>gtan θ时,网球将向上运动,由于a>gsin θ<gtan θ,故a与gtan θ的大小关系未知,故球不一定沿球拍向上运动,故D错误。
考点二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
1.由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求出几个力的合力,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的相关公式求出速度或位移等。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受力情况
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已知加速度或根据运动规律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从而确定未知力,至于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的求法可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
说明:(1)解决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应把握的关键:两类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一个桥梁——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
(2)解决动力学基本问题时对力的处理方法:合成法——在物体受力个数较少(2个或3个)时一般采用“合成法”;正交分解法——若物体的受力个数较多(3个以上),则采用“正交分解法”。
[典例2] 如图,一个质量为m=2 kg的小物块静置于足够长的斜面底端。现对其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大小为F=25 N的恒力,3 s后将F撤去,此时物块速度达到15 m/s。设物块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取g=10 m/s2。求:
(1)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离斜面底端的最远距离;
(3)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总时间(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解析:(1)根据运动学规律得v1=a1t1
解得a1=5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f-mgsin θ=ma1
解得Ff=5 N。
(2)撤去拉力后物块继续上滑,
有Ff+mgsin θ=ma2
解得a2=7.5 m/s2
撤力前上滑距离x1==22.5 m
撤力后上滑距离x2==15 m
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离斜面底端的最远距离
x=x1+x2=37.5 m。
(3)撤力后物块上滑的时间t2==2 s
下滑过程,有mgsin θ-Ff=ma3
解得a3=2.5 m/s2
由x=a3可得t3== s
斜面上运动的总时间
t=t1+t2+t3=(5+) s。
答案:(1)5 N (2)37.5 m (3)(5+) s
解答动力学两类问题的基本步骤
(1)明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点,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明确整个物理现象是由哪几个物理过程组成的,找出相邻过程的联系点,再分别研究每一个物理过程。
(2)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示意图,图中应注明力、速度、加速度的符号和方向,对每一个力都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免分析力时有所遗漏或无中生有。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通常先用表示物理量的符号运算,解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然后将已知物理量的数值及单位代入,通过运算求结果。
变式2: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甲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 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 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x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及所用时间;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3)减速过程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与志愿者重力大小的比值。
解析:(1)设减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为a,所用时间为t,
由题可得初速度v0=20 m/s,末速度v=0,
位移x=25 m,
由运动学公式得=2ax,t=,
代入数据得a=8 m/s2,t=2.5 s。
(2)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t′,
反应时间的增加量为Δt,
由运动学公式得L=v0t′+x,Δt=t′-t0,
联立并代入数据得Δt=0.3 s。
(3)设志愿者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F,汽车对志愿者作用力的大小为F0,志愿者质量为m,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得
=F2+(mg)2,
解得=。
答案:(1)8 m/s2 2.5 s (2)0.3 s (3)
考点三 超重与失重
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 超重 | 失重 | 完全失重 |
定义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 |
视重 | F=m(g+a) | F=m(g-a) | F=0 |
判断 方式 | 视重大于实重 | 视重小于实重 | 视重等于0 |
有向上的加速度 | 有向下的加速度 | 向下的加速度为g | |
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运动 | 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运动 | 自由落体运动 | |
特别 提醒 | (1)物体超重或失重时,所受重力并没有变化,只是与重力相关的现象会发生变化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没有关系 |
[典例3] “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
A.g B.2g C.3g D.4g
解析:由F-t图象知,静止时,0.6F0=mg,当F=1.8F0时,有最大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1.8F0-mg=ma,解得a=2g,B正确。
答案:B
变式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做下蹲—起立的动作时记录的压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由图线可知该同学( C )
A.体重约为750 N
B.做了两次下蹲—起立的动作
C.做了一次下蹲—起立的动作,且下蹲后约2 s起立
D.下蹲过程中先处于超重状态后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当该同学站在力传感器上静止不动时,其合力为零,即压力读数恒等于该同学的体重值,由图线可知,该同学的体重为650 N,A错误;每次下蹲,该同学都将经历先向下加速(加速度方向向下)、后向下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上)的运动,即先经历失重状态,后经历超重状态,读数F先小于体重,后大于体重;每次起立,该同学都将经历先向上加速(加速度方向向上)、后向上减速(加速度方向向下)的运动,即先经历超重状态,后经历失重状态,读数F先大于体重,后小于体重。由图线可知C正确,B,D错误。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如图所示,一木块在光滑水平面上受一恒力F作用,前方固定一足够长的弹簧,则当木块接触弹簧后( B )
A.木块立即做减速运动
B.木块在一段时间内速度仍可增大
C.弹簧压缩量最大时,木块速度最大
D.弹簧压缩量最大时,木块加速度为0
解析:当木块接触弹簧后,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恒力F和弹簧水平向左的弹力。弹簧的弹力先小于恒力F,后大于恒力F,木块所受的合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则木块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当弹力大小等于恒力F时,木块的速度最大,加速度为0。当弹簧压缩量最大时,弹力大于恒力F,合力向左,加速度大于0,故B正确。
2.(超重与失重)在一次军事演习中,某空降兵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跳下,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0~10 s内空降兵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B.0~10 s内空降兵处于超重状态
C.10~15 s内空降兵和降落伞整体所受重力小于空气阻力
D.10~15 s内空降兵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因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0~10 s内斜率逐渐减小,故空降兵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选项A错误;0~10 s内空降兵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向下,故处于失重状态,选项B错误;10~15 s内做减速运动,加速度向上,故此时空降兵和降落伞整体所受重力小于空气阻力,且处于超重状态,选项C正确,D错误。
3.(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两类问题)质量为1 t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阻力大小不变。从某时刻开始,汽车牵引力减小2 000 N,那么从该时刻起经过6 s,汽车行驶的路程是( C )
A.50 m B.42 m C.25 m D.24 m
解析:汽车匀速运动时F牵=Ff,当牵引力减小2 000 N时,即汽车所受合力的大小为F=2 000 N,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解得a=2 m/s2;汽车减速到停止所需时间t==5 s,汽车行驶的路程x=vt=25 m,C正确。
4.(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两类问题)静止在水平面上的A,B两个物体通过一根拉直的轻绳相连,如图所示,轻绳长L=1 m,承受的最大拉力为8 N,A的质量m1=2 kg,B的质量m2=8 kg,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一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作用在B上,使A,B向右运动,当F增大到某一值时,轻绳刚好被拉断(g=10 m/s2)。
(1)求绳刚被拉断时F的大小;
(2)若绳刚被拉断时,A,B的速度为2 m/s,保持此时的F大小不变,当A静止时,A,B间的距离为多少?
解析:(1)设绳刚要被拉断时产生的拉力为F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物体有FT-μm1g=m1a,
代入数值得a=2 m/s2;
对A,B整体有F-μ(m1+m2)g=(m1+m2)a,
代入数值得F=40 N。
(2)设绳断后,A的加速度为a1,B的加速度为a2,
则a1==2 m/s2,a2==3 m/s2,
A停下来的时间为t,则t==1 s,
A的位移为x1,则x1==1 m,
B的位移为x2,则x2=vt+a2t2=3.5 m,
A刚静止时,A,B间距离为Δx=x2+L-x1=3.5 m。
答案:(1)40 N (2)3.5 m
1.(2018·浙江4月选考,8)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象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C )
解析:小芳下蹲时先加速下降,后减速下降,故其先处于失重状态,后处于超重状态,体重计的示数F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C正确。
2.(2019·浙江4月选考,12)如图所示,A,B,C为三个实心小球,A为铁球,B,C为木球。A,B两球分别连接在两根弹簧上,C球连接在细线一端,弹簧和细线的下端固定在装水的杯子底部,该水杯置于用绳子悬挂的静止吊篮内。若将挂吊篮的绳子剪断,则剪断的瞬间相对于杯底(不计空气阻力,ρ木<ρ水<ρ铁)( D )
A.A球将向上运动,B,C球将向下运动
B.A,B球将向上运动,C球不动
C.A球将向下运动,B球将向上运动,C球不动
D.A球将向上运动,B球将向下运动,C球不动
解析:将挂吊篮的绳子剪断瞬间,装水的杯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可以认为水和球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以杯子作为参考系,A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B受到向下的弹力作用,C不受弹力作用,所以A球将向上运动,B球将向下运动,C球不动。
3.(2020·浙江1月选考,19)一个无风晴朗的冬日,小明乘坐游戏滑雪车从静止开始沿斜直雪道下滑,滑行54 m 后进入水平雪道,继续滑行40.5 m后减速到零。已知小明和滑雪车的总质量为60 kg,整个滑行过程用时10.5 s,斜直雪道倾角为37°(sin 37°=0.6)。求小明和滑雪车
(1)滑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的大小;
(2)在斜直雪道上滑行的时间t1;
(3)在斜直雪道上受到的平均阻力Ff的大小。
解析:(1)=
vm=18 m/s。
(2)x1=t1
t1=6 s。
(3)a==3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
mgsin 37°-Ff=ma
得Ff=180 N。
答案:(1)18 m/s
(2)6 s
(3)18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