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基础习练7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3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基础习练7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575393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基础习练2含解析
(人教版)2019高考语文一轮基础习练7含解析
展开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基础习练(7)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把闲置房屋出租给食品黑加工点,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等严重后果的,出租者将被重罚,这是打击食品黑作坊釜底抽薪的好办法。②一名网友来到曾经很有名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游玩,其现状令人大失所望,产业园万人空巷,极其冷清,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③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管委会高度重视,按照“突出重点,责任到人”的原则,全面部署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城区面貌改头换面。④1949年1月14日,随着天津解放的隆隆炮声,郭小川从胜芳来到海河之滨,与黄松龄、范瑾等同志常常焚膏继晷、通宵达旦地工作。⑤“应急车道”是专为交通救援或发生故障的车辆备用的。若被随意占用,一旦发生事故,施救人员就会陷入望尘莫及、爱莫能助的境地。⑥对于这场比赛,主帅佩莱格里尼表示:“我认为这是场旗鼓相当的比赛,山东鲁能一开场取得进球,之后我们也创造了一些进球的机会。”A.①③⑤ B.②③⑤C.①④⑥ D.②③⑥答案 B解析 ①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使用正确。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望文生义。③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④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使用正确。⑤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不合语境。⑥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差别岂止是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和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B.除了厨师要有熟练的烹饪技术、丰富的烹饪经验外,食材本身的质地,也是保证食物美味的重要条件之一。C.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D.新海诚的新作《你的名字》票房口碑双丰收,业内人士称新海诚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非常迎合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和口味。答案 C解析 A项“差别岂止是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和“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杂糅。B项一面对两面,可改为“食材良好的质地”。D项“迎合”与“价值观”搭配不当。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创文”宣传活动策划方案拟好后,我们特意去政教处垂询各位老师的意见。B.您所托为令郎辅导高考作文之事,在下一定鼎力相助,竭尽所能,不负重托。C.商务印书馆刚出版了拙著《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特赠老友,敬请惠存。D.欣闻您老即将米寿,祝您马齿徒增,健康长寿,期待着您的白寿、茶寿大庆。答案 C解析 A项垂询: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含尊敬对方之意。不合语境。B项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不合语境。D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不合语境。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 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A.外国人更多记住的是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中国当代社会却存在误解。B.外国人对中国当代社会存在误解,记住的却是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C.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是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符号,但中国当代社会却总遭到外国人的误解。D.中国当代社会总遭到外国人的误解,但中国结、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却走出去了。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先辨别四个选项表达的区别,如A、B两项从外国人的角度讲,而上下文是从中国文化角度来讲的,因此这两项表述与上下文不吻合。C、D两项相比,要明确转折句重点在“但是”后面,根据上下文,应该强调“中国当代社会却总遭到外国人的误解”,因此选C。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谥号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C.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地。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答案 D解析 “悌”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的句子是“ ”。(2)在《逍遥游》中,庄子以“ , ”两句表现了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并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 , ”。答案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二、文言文阅读请灵活使用推断法,判断下列对句中实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订正其义)1.(君)周人之急常恐其不及,族姻之有丧而不敛,有子女而不能婚嫁者,均受其庇荫。敛:收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 通“殓”,泛指安葬死者2.(先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诇知其故,乃异目视之。惮:敬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 害怕3.正统三年,(曹鼐)充经筵讲官。《宣宗实录》成,进侍讲,锡三品章服。锡:同“赐”,赏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 三、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永遇乐①苏 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注 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答: 答案精析1.B2.(1)此词上片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2)“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3)“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4)“孤光又满”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见证别后的孤独,表现友情的深厚。月在此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是词人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意象。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