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史论阐释:专题一知识点一1.3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展开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析·史论阐释
一、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西汉至隋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西汉以来中枢权力体制的演变。汉武帝时任命身边的亲信、近侍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成为尚书省,又产生了门下省和中书省。隋唐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权力分配体系,形成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
2.宋代:在三省基础上另设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称为“二府三司”,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割。
3.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
4.明朝: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中央的三省制机构不复存在。
二、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和评价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因为文人不懂军事而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中央高度集权。对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导致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这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1.(2019·全国卷Ⅲ·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因此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
2.(2018·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选C。解答本题学生需要抓住唐朝的阶段特征。从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看,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时期,只是增加议政人数和人员更替,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B不符合提拔官员的路径;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与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反,D错误。宰相人数多,更替频繁,便于皇帝总揽朝政,C正确。
3.(2018·江苏单科·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解析】选D。由“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可知,唐朝前期的尚书省是全国行政运行的中枢环节,D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指决策、审议、执行环节,题干的材料没有涉及这些环节,A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职权的是中书省,B错误。C的“阻隔”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本质,C错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