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第8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9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9章第3节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0章第1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学案 0 次下载
-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10章第2节区域重要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学案 0 次下载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3部分第9章第2节区域经济联系
展开
第2节 区域经济联系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以区域图为背景,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调配线路的选择、调配原因以及对调出区、调入区和沿线的影响。
2.以区域图、产业转移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特点及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如2016·全国卷Ⅰ·T1~3,2016·全国卷Ⅱ·T3~5,2016·全国卷Ⅲ·T1~3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定位,熟知资源调配、产业转移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位因素及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综合评价分析区域资源调配、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区域经济联系及资源跨区域调配
[教材内案例]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起点
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丹江口水库
扬州
终点
黄河上游
北京、天津
天津、烟台、威海
线路特点
需开凿输水隧洞
可以基本自流
可利用京杭大运河
意义
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西气东输
①工程起止点
②
(3)西电东送
①我国水能分布特点: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②西电东送的三线工程
北线工程
中线工程
南线工程
输出地
黄河上游、晋陕内蒙古
三峡、金沙江
贵州、云南、广西
输入地
华北
华东
华南
电力构成
火电、水电
水电
水电、火电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教材外案例]
1.我国的煤炭外运
(1)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
(2)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
主要线路
东西向运煤通道
通往东北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华北
京包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神黄线等
南北向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2.我国能源进口战略通道
(1)西北通道:中哈原油管道和途经中、土、哈、乌四国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该通道与我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实施密切关联)
(2)西南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
(3)东北通道:中俄原油管道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4)海上通道:经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运往中国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海运通道。
(5)中巴油气管道(瓜达尔港—喀什)有望成为第五大能源战略通道。
[案例探究流程]
因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促成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同时资源的区域间调配也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复习时对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应遵循以下思维流程进行。
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及影响
(2019·湖北联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C 2.A
(2014·浙江高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3~4题。
3.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3.D 4.A [第3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第4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规律方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关于这些工程的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资源调配线路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影响的分析思路
①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③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考法2 结合简略示意图,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2019·冀州中学期末检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读图,回答5~6题。
5.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6.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5.D 6.C [第5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没有经过此地;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第6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天然气,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环境污染。]
山东省规划设计的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上海庙——山东特高压直流和榆横——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三条新通道全部获国家批复,“外电入鲁”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到2017年三条输电通道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省外来电1 800万千瓦左右。读外电入鲁通道规划示意图,回答7~8题。
7.外电入鲁的原因是山东省 ( )
①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②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③距离输电地近,送电方便
④酸雨危害日益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外电入鲁给山东省带来的影响有( )
①能源结构更趋合理 ②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③硫氧化合物排放增多 ④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A 8.D [第7题,外电入鲁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同时能源以煤炭为主,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山东省的酸雨不严重,距离输电地并不近。第8题,外电入鲁,优化了山东省的能源结构,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法3 以统计图表分析为背景,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
①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②供水总量增大 ③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④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
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②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③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④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C 10.A [第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应该增加,但从题中用水图可知其在减少,说明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工农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变化明显。第10题,南水北调为该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缓解了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另外,由于调水路线较长,修建调水工程投资大,南水北调水的使用成本高。]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东、中、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 (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 (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1)D (2)D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第(2)题,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都为节流措施;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都为开源措施。第(3)题,针对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七)|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
常用“分析”“说明”“评价”“指出”“判断”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资源调配路线图及相关统计图表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评价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或影响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思维流程为:
→→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2.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
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对调入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调出区
的意义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018年5月30日11时58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龙江盾构第二条隧道顺利贯通。此时,中俄东线管道北段工程主体焊接进度过半,为两国人民的跨国工程2020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R河的三种主要补给来源。
(2)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3)说出“俄气东输”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图中R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该湖对R河有补给作用;R河流经地区为外流区,大气降水对河流的补给较多;R河流经地区纬度较高,有积雪融水补给。第(2)题,图中天然气管道经过天然气田,表明资源影响线路走向;图中天然气管道沿河谷延伸,表明管线建设受地形影响较大;该管线避开自然保护区和陡坡,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第(3)题,将我国“西气东输”对输入地的影响进行知识迁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雨水、湖泊水和积雪融水。
(2)资源、地形、生态环境。
(3)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增强能源安全性;促进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知识点二| 产业转移
[教材内案例]
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2)从地域分布来看: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教材外案例] 东西地区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资源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避开国家政策限制等,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意义
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相应优势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
中国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的负面影响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案例探究流程]
产业转移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对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应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考法1 结合示意图展示,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A 3.D
[规律方法]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思路
(1)看区域工业发展特点
着重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区域发展初期为轻工业阶段,中期通过资金积累、技术进步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期基础工业与科技进一步发展,进入到高科技工业阶段。
(2)判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3)抓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律
①资源密集型工业布局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③污染严重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4)抓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①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②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5)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5·海南高考)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业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是大势所趋。下图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2010年前)。据此完成(1)~(3)题。
(1)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 )
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B.良好的生态环境
C.充足的原料供应 D.良好的工业基础
(2)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 ( )
A.能耗降低 B.产品价格提高
C.污染排放减少 D.运输成本增加
(3)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 ( )
A.交通线 B.输电线
C.绿洲 D.荒漠
(1)A (2)D (3)C [第(1)题,由材料可知,电解铝业属于高耗能的动力导向型工业,该工业应布局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显然西北地区廉价而充足的电力有利于发展电解铝业。第(2)题,由材料可知,电解铝业的原料主要来自中东部和西南地区,而电解铝业的产品主要供给东部地区,因此电解铝业转移到西北地区,远离了原料地和市场,会导致运输成本增加。第(3)题,电解铝业是高污染产业,它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西北地区进行电解铝厂选址时,要远离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和城镇密集的绿洲地区。]
考法2 通过文字材料分析,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4~6题。
4.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5.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6.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4.D 5.A 6.C
(2019·九江联考)某普通服装加工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珠江三角洲某小镇建厂,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面料却来自河南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后,该厂的效益逐年下降,经实地考察和了解河南省某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后,该厂决定迁至该县城工业园,并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加工厂,服装仍然主要销往沿海发达地区。据此回答7~9题。
7.与贵州省相比,河南省生产面料的区位优势是 ( )
A.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B.距离珠江三角洲近
C.原料丰富 D.交通便利
8.进入21世纪后,该厂效益逐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价格上涨 B.劳动力工资提高
C.企业竞争加剧 D.服装设计陈旧过时
9.该服装厂迁至河南省某县城可获得的优势之一是 ( )
A.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
B.减少交通运输费用
C.作为该县明星企业增加了知名度
D.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
7.C 8.B 9.D [第7题,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不是棉花产区;棉花是面料生产的主要原料,与贵州省相比,河南省生产面料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第8题,服装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劳动力工资提高,该厂的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第9题,根据材料,该服装厂迁至河南省某县城,建立自己的面料厂,发展了上游产业,可获得的优势之一是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而市场仍在沿海地区,可见工厂迁移与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无关。]
考法3 结合区域分布示意图,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0.据上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11.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10.A 11.B [第10题,京津沪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份额不断下降。第11题,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纺织服装业逐渐向河南、江西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
12.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9·江西百所重点高中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迁移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200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生产重心大致位于 ( )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陕甘宁地区 D.柴达木盆地
2.从2000~2011年,我国天然气生产重心迁移的原因是( )
A.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枯竭
B.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开发
C.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枯竭
D.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向东部输送
3.生产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距离变化将会 ( )
A.解决东部严重的雾霾问题
B.促进东部产业结构的改变
C.阻碍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
D.西北荒漠化问题得以缓解
1.A 2.B 3.B [第1题,从图中可知,200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生产重心大致位于107°E~108°E和33.5°N~34°N之间,该区域应位于四川盆地。第2题,从图中可知,我国天然气生产重心不断向西北迁移,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第3题,从图中可知,生产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距离变大,其能源利用的费用增大,从而会促进东部产业结构向着节约资源的方向转变。]
(2019·南昌十校联考)台湾某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在大陆的总部和生产基地首选深圳,后来生产基地逐步扩展到郑州和成都等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该企业计划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包括iPhone在内的一系列苹果产品将会是重点目标。据此回答4~6题。
4.该企业进入中国大陆投资,首选深圳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丰富 B.改革开放政策
C.原料丰富 D.交通便利
5.影响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工资 B.技术
C.地价 D.环境
6.若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短期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B.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C.企业产值明显提升
D.企业大量裁员
4.B 5.A 6.D [第4题,1988年该企业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此时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第5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为了降低工资成本,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河南(郑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转移。第6题,若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自然会减少工人使用量,所以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大量裁员。机器人组装电子产品,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对提高产品质量影响不大;由于购买机器人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对企业来说,短期内生产成本不会大幅度降低。]
第2节 区域经济联系
最新考纲
考法指南
核心素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以区域图为背景,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调配线路的选择、调配原因以及对调出区、调入区和沿线的影响。
2.以区域图、产业转移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特点及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影响,如2016·全国卷Ⅰ·T1~3,2016·全国卷Ⅱ·T3~5,2016·全国卷Ⅲ·T1~3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定位,熟知资源调配、产业转移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抓住区位因素及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综合评价分析区域资源调配、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区域经济联系及资源跨区域调配
[教材内案例]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2.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起点
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丹江口水库
扬州
终点
黄河上游
北京、天津
天津、烟台、威海
线路特点
需开凿输水隧洞
可以基本自流
可利用京杭大运河
意义
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西气东输
①工程起止点
②
(3)西电东送
①我国水能分布特点: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②西电东送的三线工程
北线工程
中线工程
南线工程
输出地
黄河上游、晋陕内蒙古
三峡、金沙江
贵州、云南、广西
输入地
华北
华东
华南
电力构成
火电、水电
水电
水电、火电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教材外案例]
1.我国的煤炭外运
(1)我国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出现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现象。
(2)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目前主要运煤通道如下表所示:
主要线路
东西向运煤通道
通往东北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
通往华北
京包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神黄线等
南北向运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2.我国能源进口战略通道
(1)西北通道:中哈原油管道和途经中、土、哈、乌四国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该通道与我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实施密切关联)
(2)西南通道: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
(3)东北通道:中俄原油管道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
(4)海上通道:经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运往中国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海运通道。
(5)中巴油气管道(瓜达尔港—喀什)有望成为第五大能源战略通道。
[案例探究流程]
因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促成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同时资源的区域间调配也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复习时对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应遵循以下思维流程进行。
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及影响
(2019·湖北联考)读下图,回答1~2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在东南直出甘肃,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C 2.A
(2014·浙江高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3~4题。
3.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3.D 4.A [第3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第4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规律方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关于这些工程的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
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本地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节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资源调配线路区位条件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影响的分析思路
①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分别考虑。输出地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输入地可获取资源,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获得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输出地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输入地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③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考法2 结合简略示意图,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2019·冀州中学期末检测)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如图)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工程。读图,回答5~6题。
5.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6.该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
A.加快新疆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促进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社会文化交流
5.D 6.C [第5题,青藏高原是我国第一级阶梯,“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并没有经过此地;此外,也没经过阴山和寒带地区。第6题,二线工程是从中亚土库曼斯坦运输天然气,输入能源短缺的珠三角,既可以缓解珠三角地区能源短缺,还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珠三角环境污染。]
山东省规划设计的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上海庙——山东特高压直流和榆横——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三条新通道全部获国家批复,“外电入鲁”取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到2017年三条输电通道全部建成后,可新增省外来电1 800万千瓦左右。读外电入鲁通道规划示意图,回答7~8题。
7.外电入鲁的原因是山东省 ( )
①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②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③距离输电地近,送电方便
④酸雨危害日益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外电入鲁给山东省带来的影响有( )
①能源结构更趋合理 ②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③硫氧化合物排放增多 ④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A 8.D [第7题,外电入鲁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同时能源以煤炭为主,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山东省的酸雨不严重,距离输电地并不近。第8题,外电入鲁,优化了山东省的能源结构,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法3 以统计图表分析为背景,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
①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②供水总量增大 ③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④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
①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②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③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④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C 10.A [第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应该增加,但从题中用水图可知其在减少,说明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工农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变化明显。第10题,南水北调为该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的开采,缓解了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另外,由于调水路线较长,修建调水工程投资大,南水北调水的使用成本高。]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下图为某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完成(1)~(3)题。
(1)我国东、中、西部能源状况差异的原因是 ( )
①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少 ②东部地区能源出口量大 ③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小
④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不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下列节流方面的措施可行的是 ( )
①降低能耗 ②进口煤炭 ③开发新能源 ④调整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为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现状,在区际协调方面的对策可行的是 ( )
A.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
B.东部地区大力支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
D.加大东西部之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
(1)D (2)D (3)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用电量和发电量都较大,说明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用电量大于发电量,说明能源资源短缺;中、西部地区发电量大于用电量,说明能源资源丰富,消费量较小。第(2)题,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调整产业结构,都为节流措施;进口煤炭和开发新能源都为开源措施。第(3)题,针对东部地区能源短缺、西部地区能源丰富的状况,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既可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状况,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东部的工业转移到西部,既会加重西部地区的生态压力,又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学科素养提能——大题规范解答(七)| 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
命题视角
设问特点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
常用“分析”“说明”“评价”“指出”“判断”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区域资源调配路线图及相关统计图表点明设问方向及内容
评价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分析区域资源调配的意义或影响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角度一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二 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其思维流程为:
角度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其思维流程为:
→→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资源分布状况
①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②资源在空间上不具有流动性
资源消费状况
①资源输出区:资源丰富,经济较落后,资源生产大于消费;
②资源输入区:资源缺乏,经济发达,资源生产小于消费
2.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消费能力
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线路长短;
施工难度
线路长(短),地质复杂(稳定),施工难度大(小),建设成本高(低)
对环境影响
线路经过生态稳定(脆弱)地区,避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对调入区的意义
环境意义
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区域能源、资源的短缺;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调出区
的意义
环境意义
有利于环境保护;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社会经济意义
对两区域的协调发展
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有利于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2018年5月30日11时58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龙江盾构第二条隧道顺利贯通。此时,中俄东线管道北段工程主体焊接进度过半,为两国人民的跨国工程2020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R河的三种主要补给来源。
(2)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3)说出“俄气东输”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图中R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该湖对R河有补给作用;R河流经地区为外流区,大气降水对河流的补给较多;R河流经地区纬度较高,有积雪融水补给。第(2)题,图中天然气管道经过天然气田,表明资源影响线路走向;图中天然气管道沿河谷延伸,表明管线建设受地形影响较大;该管线避开自然保护区和陡坡,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关。第(3)题,将我国“西气东输”对输入地的影响进行知识迁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雨水、湖泊水和积雪融水。
(2)资源、地形、生态环境。
(3)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增强能源安全性;促进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知识点二| 产业转移
[教材内案例]
1.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缩小地区差别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2)从地域分布来看: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教材外案例] 东西地区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资源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由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避开国家政策限制等,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意义
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相应优势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
中国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的负面影响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案例探究流程]
产业转移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对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应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考法1 结合示意图展示,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A 3.D
[规律方法]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思路
(1)看区域工业发展特点
着重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区域发展初期为轻工业阶段,中期通过资金积累、技术进步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期基础工业与科技进一步发展,进入到高科技工业阶段。
(2)判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②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3)抓产业转移的方向和规律
①资源密集型工业布局由能源地向原料地,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例如,钢铁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从能源到原料再到交通、市场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区位不断发生空间上的转移。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都是转向劳动力数量较多、工资较低的地区。
③污染严重的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
(4)抓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
①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主要是资金和技术。
②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劳动力和原料。
(5)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再练一题](教师用书独具)
(2015·海南高考)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业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是大势所趋。下图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2010年前)。据此完成(1)~(3)题。
(1)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 )
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B.良好的生态环境
C.充足的原料供应 D.良好的工业基础
(2)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 ( )
A.能耗降低 B.产品价格提高
C.污染排放减少 D.运输成本增加
(3)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 ( )
A.交通线 B.输电线
C.绿洲 D.荒漠
(1)A (2)D (3)C [第(1)题,由材料可知,电解铝业属于高耗能的动力导向型工业,该工业应布局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显然西北地区廉价而充足的电力有利于发展电解铝业。第(2)题,由材料可知,电解铝业的原料主要来自中东部和西南地区,而电解铝业的产品主要供给东部地区,因此电解铝业转移到西北地区,远离了原料地和市场,会导致运输成本增加。第(3)题,电解铝业是高污染产业,它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西北地区进行电解铝厂选址时,要远离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和城镇密集的绿洲地区。]
考法2 通过文字材料分析,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6·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4~6题。
4.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5.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6.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4.D 5.A 6.C
(2019·九江联考)某普通服装加工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珠江三角洲某小镇建厂,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面料却来自河南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后,该厂的效益逐年下降,经实地考察和了解河南省某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后,该厂决定迁至该县城工业园,并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加工厂,服装仍然主要销往沿海发达地区。据此回答7~9题。
7.与贵州省相比,河南省生产面料的区位优势是 ( )
A.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B.距离珠江三角洲近
C.原料丰富 D.交通便利
8.进入21世纪后,该厂效益逐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地价格上涨 B.劳动力工资提高
C.企业竞争加剧 D.服装设计陈旧过时
9.该服装厂迁至河南省某县城可获得的优势之一是 ( )
A.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
B.减少交通运输费用
C.作为该县明星企业增加了知名度
D.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
7.C 8.B 9.D [第7题,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不是棉花产区;棉花是面料生产的主要原料,与贵州省相比,河南省生产面料的区位优势是原料丰富。第8题,服装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劳动力工资提高,该厂的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经济效益逐年下降。第9题,根据材料,该服装厂迁至河南省某县城,建立自己的面料厂,发展了上游产业,可获得的优势之一是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而市场仍在沿海地区,可见工厂迁移与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无关。]
考法3 结合区域分布示意图,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0.据上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11.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10.A 11.B [第10题,京津沪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份额不断下降。第11题,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纺织服装业逐渐向河南、江西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
12.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图流程]
[尝试解答] (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随堂小测| 检验复习效果
(教师用书独具)
(2019·江西百所重点高中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迁移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200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生产重心大致位于 ( )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陕甘宁地区 D.柴达木盆地
2.从2000~2011年,我国天然气生产重心迁移的原因是( )
A.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枯竭
B.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开发
C.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枯竭
D.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大规模向东部输送
3.生产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距离变化将会 ( )
A.解决东部严重的雾霾问题
B.促进东部产业结构的改变
C.阻碍西部高技术产业发展
D.西北荒漠化问题得以缓解
1.A 2.B 3.B [第1题,从图中可知,200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生产重心大致位于107°E~108°E和33.5°N~34°N之间,该区域应位于四川盆地。第2题,从图中可知,我国天然气生产重心不断向西北迁移,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第3题,从图中可知,生产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距离变大,其能源利用的费用增大,从而会促进东部产业结构向着节约资源的方向转变。]
(2019·南昌十校联考)台湾某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在大陆的总部和生产基地首选深圳,后来生产基地逐步扩展到郑州和成都等地。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该企业计划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包括iPhone在内的一系列苹果产品将会是重点目标。据此回答4~6题。
4.该企业进入中国大陆投资,首选深圳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丰富 B.改革开放政策
C.原料丰富 D.交通便利
5.影响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工资 B.技术
C.地价 D.环境
6.若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短期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B.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C.企业产值明显提升
D.企业大量裁员
4.B 5.A 6.D [第4题,1988年该企业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此时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第5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为了降低工资成本,该企业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河南(郑州)和四川(成都)等地转移。第6题,若该企业在2017年让更多电子产品进入全机器人组装的程序,自然会减少工人使用量,所以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企业大量裁员。机器人组装电子产品,会提高生产效率,但对提高产品质量影响不大;由于购买机器人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对企业来说,短期内生产成本不会大幅度降低。]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