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师用书
展开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考纲展示]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二、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图中甲为横波,乙为纵波,随深度增加,在a处,甲、乙速度都明显增加,在b处,乙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而甲则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①图中A为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②图中B为地幔,是位于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叫岩石圈。
③图中C为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C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概述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之间,分为A紫外光、B可见光、C红外光三部分。
(3)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2)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构成
从外到内分为:日冕层(最外层)、色球层、光球层(太阳表面、最亮)。
(2)太阳活动
①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②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增加。
[图文拓展]
1.地球具备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太阳能与光伏发电
太阳能的优点是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是清洁能源;缺点是能量密度较低,受天气影响较大。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3.极光现象与太阳活动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页
考点一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右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A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2017年4月,美国哈佛一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发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39光年的“超级地球”(行星LHS 1140b),该行星与主星(LHS 1140)的距离、岩石构成以及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据此完成1~2题。
1.从天体类型上判断,主星(LHS 1140)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星云 D.彗星
2.称“超级地球”是“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主要的依据是该行星( )
A.受主星辐射强 B.绕主星运行
C.离太阳较近 D.温度适中
解析:第1题,“超级地球”是绕主星(LHS 1140)运行的,是主星的行星,所以主星是一颗恒星。选A项正确。第2题,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超级地球”与主星,即与恒星的距离,是决定其表面温度适宜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无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选D正确。
答案:1.A 2.D
考点二 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的判读
[图解考点]
中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亿焦耳/米2)
[信息解读]
①从总体上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②位于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处数值应为40,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气候湿润,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
④处纬度虽较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仍然较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处等值线是南北方向延伸:受横断山脉走向的影响。
⑥处等值线是东西方向延伸:大致与纬线平行,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
(2018·高考北京卷)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成都相比,拉萨( )
A.日出早,白昼长 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海拔高,日照强 D.大气逆辐射强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C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等云量线分布图、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等是近年等值线图考查的一种新形式,在对其分析解读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学会描述分布规律
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递增)”“哪多哪少”。如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时间上,大部分地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空间上,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2.理解掌握影响因素
例如,上题(1)中,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他地区与之相比,云雨天气较多,故太阳辐射相对较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势、天气。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的是( )
A.四川盆地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的能量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可知重庆和成都两城市年太阳辐射量在90附近,是最小的区域,由于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的是四川盆地。第2题, 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上的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是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是太阳辐射的能源来源。
答案:1.A 2.B
(2019·山东临沂第三次调研)读图,回答3~5题。
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的多,其主要原因是M地( )
A.纬度较低 B.地势较高
C.气候干旱 D.白昼较长
4.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的丰富,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5.与M地相比,N地夏季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成因是( )
A.较高 太阳辐射强
B.较高 距离太阳近
C.较低 大气保温作用弱
D.较低 冰雪融化吸热
解析:第3题,图示M地在北非的撒哈拉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日照时数长;两地纬度相差不大,N是青藏高原,地势更高,白昼更长,但会有阴雨天气出现。选C正确。第4题,N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的丰富;两地纬度相差不大,N是高原气候,冰雪会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选A正确。第5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N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即使是夏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极弱,气温较低;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冰川主在分布在高山上,对高原表面影响不大。选C正确。
答案:3.C 4.A 5.C
考点三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图解考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信息解读]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高考经典题)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图示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我的答案:D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读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③的全部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解析:第1题,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读图可知,海洋中有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①层和②层分别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属于地壳。③为上地幔,D项对。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震波在距离地表2 900千米以上地区速度最快,2 900千米处为古登堡面,故选C项。
答案:1.D 2.C
(2019·广东湛江调研)地质专家认为,某群岛是由板块经过一个固定不动的热点,导致一系列的火山喷发而成。据此完成下题。
3.热点喷发的物质发源于地球圈层中的(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解析:火山喷发物质来自软流层,而软流层属于地幔。
答案:B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01页
[基础巩固组]
(2019·浙江绍兴统测)2017年12月15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新的“重大发现”,确认开普勒90星系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的存在。“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且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下图为开普勒90星系和太阳系轨道比较图。据此完成1~2题。
1.开普勒90星系( )
A.类似于太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B.类似于银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C.类似于地月系,位于银河系中
D.类似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
2.依据材料信息推测,开普勒90i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表层温度高 B.昼夜温差大
C.大气厚度薄 D.星球密度小
解析:第1题,银河系直径约10万~12万光年,而该星系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说明在银河系内。是以某一颗恒星为中心组成的恒星系,类似于太阳系。第2题,从示意图中可看出,开普勒90i距离恒星近,而且远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要近,因此表层温度过高,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答案:1.D 2.A
(2019·云南玉溪调研)读“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完成3~4题。
3.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较低 ②距海远,降水少 ③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 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A.黑子 B.耀斑
C.极光 D.极昼
解析:第3题,读图,甲地位于30°纬线附近,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①对。图示不能判断距海远近,②错。材料不能判断海拔高,大气稀薄,③错。该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④对。第4题,此时,乙地太阳辐射量为0,是极夜时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极光。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类型,乙地是极夜,看不到太阳。
答案:3.D 4.C
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与地形
C.纬度与洋流 D.地形与洋流
6.我国决定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场址迁到A,其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发射窗口大
B.国防安全需要
C.利于运输、发射大型火箭
D.晴朗天气多
解析:第5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是受纬度和地形影响。第6题,西昌位于内陆地区,是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而A地位于海岛,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大型火箭。
答案:5.B 6.C
7.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电厂增产
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解析:卫星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依靠的是电磁波,而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是一种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引起电磁干扰,使得电磁信号紊乱,导致指挥系统运行错误或通信故障,使卫星导航失效。
答案: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在火星表面上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为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寻找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
赤道半径(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 378
1年
23时56分4秒
1
1
23°26′
火星
2.279
3 395
1.9年
24时37分
0.11
0.15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
(3)结合上表中的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人类为了开辟太空居住地,为什么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
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而人们开辟太空居住地时,应选择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天体作为研究对象。
答案:(1)4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液态水。温度、大气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在太阳系中,特别是在离地球较近的天体中,无论是从与太阳的距离、质量和体积的大小,还是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地球,所以火星成为人类目前的重点研究对象。
[能力提升组]
(高考经典题)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
解析:第1题,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第2题,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
答案:1.A 2.B
下图为1964~201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4.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第4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答案:3.D 4.B
(2019·河南九校联考)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第5题,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第6题,地壳内部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划分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故C项正确。
答案:5.A 6.C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 新疆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
材料三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辖区阿拉善盟,地处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海拔约1 000米,是戈壁沙漠的一块小绿洲。它距离这里最近的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千米。
(1)读材料一,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
(3)读材料二,简析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
(4)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读材料三,试评价该基地作为卫星发射场的自然环境条件。
解析:第(1)题,根据等值线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出,图中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第(2)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甲地日照时数是3 600~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因此晴天日数多,日照时间长,所以日照时数多。乙地日照时数是2 400~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所以日照时数较少。第(3)题,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海洋中的水汽难以深入,因此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这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土地廉价。第(4)题,该基地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晴天多,云量少,为发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但是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风沙多等为航天发射的不利条件。
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荒漠土地租金低廉。
(4)优势:地处戈壁滩中,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气候干燥少雨,晴天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劣势:冬季严寒,夏季干热,温差大,风沙多,无霜期短,生存环境较差。
[考纲展示]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基础梳理]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二、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图中甲为横波,乙为纵波,随深度增加,在a处,甲、乙速度都明显增加,在b处,乙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而甲则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①图中A为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②图中B为地幔,是位于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叫岩石圈。
③图中C为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A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C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概述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之间,分为A紫外光、B可见光、C红外光三部分。
(3)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资源。
(2)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生物化学能。
(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构成
从外到内分为:日冕层(最外层)、色球层、光球层(太阳表面、最亮)。
(2)太阳活动
①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②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增加。
[图文拓展]
1.地球具备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太阳能与光伏发电
太阳能的优点是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是清洁能源;缺点是能量密度较低,受天气影响较大。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3.极光现象与太阳活动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页
考点一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右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A
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2017年4月,美国哈佛一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发现了一颗距离太阳约39光年的“超级地球”(行星LHS 1140b),该行星与主星(LHS 1140)的距离、岩石构成以及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使其成为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据此完成1~2题。
1.从天体类型上判断,主星(LHS 1140)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星云 D.彗星
2.称“超级地球”是“目前寻找外星生命的最佳选择”,主要的依据是该行星( )
A.受主星辐射强 B.绕主星运行
C.离太阳较近 D.温度适中
解析:第1题,“超级地球”是绕主星(LHS 1140)运行的,是主星的行星,所以主星是一颗恒星。选A项正确。第2题,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有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及液态的水;“超级地球”与主星,即与恒星的距离,是决定其表面温度适宜于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无存在液态水的可能性。选D正确。
答案:1.A 2.D
考点二 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的判读
[图解考点]
中国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亿焦耳/米2)
[信息解读]
①从总体上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②位于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处数值应为40,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气候湿润,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
④处纬度虽较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仍然较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处等值线是南北方向延伸:受横断山脉走向的影响。
⑥处等值线是东西方向延伸:大致与纬线平行,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
(2018·高考北京卷)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下图,回答下题。
与成都相比,拉萨( )
A.日出早,白昼长 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海拔高,日照强 D.大气逆辐射强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C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等云量线分布图、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等是近年等值线图考查的一种新形式,在对其分析解读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学会描述分布规律
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或递增)”“哪多哪少”。如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时间上,大部分地区夏半年多于冬半年;空间上,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2.理解掌握影响因素
例如,上题(1)中,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其他地区与之相比,云雨天气较多,故太阳辐射相对较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势、天气。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的是( )
A.四川盆地 B.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 D.华北平原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的能量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可知重庆和成都两城市年太阳辐射量在90附近,是最小的区域,由于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年太阳总辐射量最贫乏的是四川盆地。第2题, 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上的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是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是太阳辐射的能源来源。
答案:1.A 2.B
(2019·山东临沂第三次调研)读图,回答3~5题。
3.M地的年日照时数比N地的多,其主要原因是M地( )
A.纬度较低 B.地势较高
C.气候干旱 D.白昼较长
4.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的丰富,其主要原因是N地( )
A.地势高,大气稀薄 B.海拔高,多冰雪
C.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D.气候干旱,光照强
5.与M地相比,N地夏季的近地面气温特点及其最主要成因是( )
A.较高 太阳辐射强
B.较高 距离太阳近
C.较低 大气保温作用弱
D.较低 冰雪融化吸热
解析:第3题,图示M地在北非的撒哈拉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日照时数长;两地纬度相差不大,N是青藏高原,地势更高,白昼更长,但会有阴雨天气出现。选C正确。第4题,N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N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M地的丰富;两地纬度相差不大,N是高原气候,冰雪会加强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选A正确。第5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N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即使是夏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极弱,气温较低;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冰川主在分布在高山上,对高原表面影响不大。选C正确。
答案:3.C 4.A 5.C
考点三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图解考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信息解读]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高考经典题)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图示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我的答案:D
(2019·甘肃师大附中检测)读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③的全部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解析:第1题,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读图可知,海洋中有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①层和②层分别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属于地壳。③为上地幔,D项对。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地震波在距离地表2 900千米以上地区速度最快,2 900千米处为古登堡面,故选C项。
答案:1.D 2.C
(2019·广东湛江调研)地质专家认为,某群岛是由板块经过一个固定不动的热点,导致一系列的火山喷发而成。据此完成下题。
3.热点喷发的物质发源于地球圈层中的(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解析:火山喷发物质来自软流层,而软流层属于地幔。
答案:B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01页
[基础巩固组]
(2019·浙江绍兴统测)2017年12月15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最新的“重大发现”,确认开普勒90星系第8颗行星“开普勒90i”的存在。“开普勒90i”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质量为地球的1.3倍,且具有固态的岩石表面。下图为开普勒90星系和太阳系轨道比较图。据此完成1~2题。
1.开普勒90星系( )
A.类似于太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B.类似于银河系,位于河外星系中
C.类似于地月系,位于银河系中
D.类似于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
2.依据材料信息推测,开普勒90i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表层温度高 B.昼夜温差大
C.大气厚度薄 D.星球密度小
解析:第1题,银河系直径约10万~12万光年,而该星系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说明在银河系内。是以某一颗恒星为中心组成的恒星系,类似于太阳系。第2题,从示意图中可看出,开普勒90i距离恒星近,而且远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要近,因此表层温度过高,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答案:1.D 2.A
(2019·云南玉溪调研)读“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完成3~4题。
3.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较低 ②距海远,降水少 ③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 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A.黑子 B.耀斑
C.极光 D.极昼
解析:第3题,读图,甲地位于30°纬线附近,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①对。图示不能判断距海远近,②错。材料不能判断海拔高,大气稀薄,③错。该纬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④对。第4题,此时,乙地太阳辐射量为0,是极夜时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极光。黑子、耀斑是太阳活动类型,乙地是极夜,看不到太阳。
答案:3.D 4.C
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与地形
C.纬度与洋流 D.地形与洋流
6.我国决定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场址迁到A,其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发射窗口大
B.国防安全需要
C.利于运输、发射大型火箭
D.晴朗天气多
解析:第5题,年太阳总辐射量与纬度、海拔、云量等相关,该岛上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是东北部低,西南部较高,是受纬度和地形影响。第6题,西昌位于内陆地区,是考虑国防安全的需要,而A地位于海岛,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且纬度低,更有利于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发射大型火箭。
答案:5.B 6.C
7.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电厂增产
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解析:卫星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依靠的是电磁波,而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是一种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引起电磁干扰,使得电磁信号紊乱,导致指挥系统运行错误或通信故障,使卫星导航失效。
答案:D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5年9月28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在火星表面上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为在这个红色星球上寻找生命提供了新的线索。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
赤道半径(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 378
1年
23时56分4秒
1
1
23°26′
火星
2.279
3 395
1.9年
24时37分
0.11
0.15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
(3)结合上表中的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人类为了开辟太空居住地,为什么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
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而人们开辟太空居住地时,应选择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天体作为研究对象。
答案:(1)4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液态水。温度、大气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在太阳系中,特别是在离地球较近的天体中,无论是从与太阳的距离、质量和体积的大小,还是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地球,所以火星成为人类目前的重点研究对象。
[能力提升组]
(高考经典题)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
A.云量 B.海拔
C.下垫面 D.正午太阳高度
2.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该流域3月份的日照百分率约为( )
A.53% B.62%
C.70% D.78%
解析:第1题,图们江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月份处于雨季,云量大,日照时数少,A项正确。第2题,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昼长为12小时,3月份日均理论日照时数以12小时计算,月日照时数约为372小时,读图可知,3月份实际日照时数约为230小时,230/372≈62%,B项正确。
答案:1.A 2.B
下图为1964~201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 )
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
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
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
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
4.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
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
B.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
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呈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第4题,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极昼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不同地区梅雨强度与黑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答案:3.D 4.B
(2019·河南九校联考)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第5题,从图中的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有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第6题,地壳内部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划分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故C项正确。
答案:5.A 6.C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 新疆正在利用戈壁荒漠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利用基地,将在哈密、吐鲁番等地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以及3~5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区。
材料三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辖区阿拉善盟,地处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海拔约1 000米,是戈壁沙漠的一块小绿洲。它距离这里最近的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千米。
(1)读材料一,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写出图中甲、乙区域年日照时数范围,并分别分析原因。
(3)读材料二,简析在新疆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有利条件。
(4)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读材料三,试评价该基地作为卫星发射场的自然环境条件。
解析:第(1)题,根据等值线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出,图中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第(2)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甲地日照时数是3 600~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因此晴天日数多,日照时间长,所以日照时数多。乙地日照时数是2 400~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所以日照时数较少。第(3)题,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海洋中的水汽难以深入,因此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这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土地廉价。第(4)题,该基地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晴天多,云量少,为发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但是冬季严寒,夏季炎热,风沙多等为航天发射的不利条件。
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极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脉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新疆地处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荒漠土地租金低廉。
(4)优势:地处戈壁滩中,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气候干燥少雨,晴天多,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劣势:冬季严寒,夏季干热,温差大,风沙多,无霜期短,生存环境较差。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