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提分讲义()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中国地理第1讲
展开
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2.中国的地形区
我国主要地形区大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可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如下:
(1)四大高原
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
高原
(A)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
古高
原(B)
海拔一般在1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畜牧业,灌溉农业
黄土
高原
(C)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
高原
(D)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
木盆
地(E)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
尔盆
地(F)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
木盆
地(G)
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
盆地
(H)
低山丘陵,海拔在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
平原
(I)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
平原
(J)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
中下
游平
原(K)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江苏高考)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思维探究]
[答案] (1)D (2)C
考向1 中国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形剖面示意图所沿的纬线,可能是( )
A.40°N B.30°N
C.23°26′N D.45°N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区域西部平均海拔约4 000米,且有许多高大山脉,应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②处海拔降到500米左右,为四川盆地,故该纬线可能是30°N。
(2)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夏季风的深入
B.使大河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交通
C.有利于形成充足的耕地
D.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东部低,东临海洋,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A项不符合题意;西高东低,受地势影响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沿海和内地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我国山地众多,耕地面积较小,C项符合题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丰富的水能,D项不符合题意。
考向2 中国地形分布及其特征
读下列沿四条经纬线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完成(1)~(2)题。
(1)线1与线4交点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A
解析 线1与线4交点为40°N、115°E,靠近北京,其所在的地形区为华北平原。
(2)关于线2与线3交点处所在地形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高谷深 B.红壤广布
C.石漠化比较严重 D.近看是山,远看成川
答案 C
解析 线2与线3交点为25°N、105°E,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上,石漠化比较严重,西南横断山区具有山高谷深的特点,红壤广布属于江南丘陵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近看是山,远看成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
考点2 中国的气候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
(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如下图所示。
①“三停”
“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到来。
“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地区进入雨季。
②“两跳”
“一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份)。
“二跳”: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份)。
③“一退”
“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4·安徽高考)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1)~(2)题。
(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思维探究]
[答案] (1)B (2)D
考向1 中国的气候特征
(2019·四川乐山沫若中学入学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3)题。
(1)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C
解析 7月,该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了210°~240°,应为西南风。
(2)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加快 B.洋流流向发生变化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D
解析 8~9月的风向由西南风变为东北风,两者风向相反,说明该地受季风的控制,该地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答案 D
解析 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考向2 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
(2018·河南郑州一中阶段性考试)初雪是指入冬后下的第一场雪。读2016年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前后我国初雪时间分布图,完成(1)~(3)题。
(1)我国东部地区初雪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海陆位置 D.洋流
答案 B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初雪出现时间差异表现为南晚北早,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南方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而北方纬度较高(中纬度),冬季气温较低,即纬度位置的差异造成的,故B项正确。
(2)形成新疆南部(南疆)比新疆北部(北疆)初雪时间晚的原因是( )
①南疆地区河流较少,蒸发量少,水汽缺乏 ②南疆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 ③天山阻挡寒冷气流的进入 ④天山北部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雪较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南疆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且北部天山山脉阻挡寒冷气流进入南疆。而天山山脉北部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雪较多,这导致新疆南部(南疆)比北部(北疆)初雪时间晚。
(3)此时(11月20~23日)天气( )
A.有利于①地小麦生长
B.加大②地生产生活的用水压力
C.增加④地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D.可缓解③地雾霾天气
答案 D
解析 11月20~23日,天气寒冷,不利于①地小麦生长;②地生产用水压力大主要是在春季,且此时降雪可缓解旱情;④地森林火灾的发生与降雪无关;风雪天气可缓解③地雾霾天气,D项正确。
考点3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中国的河流
(1)我国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分析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3)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
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水
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
治
措
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固堤坝
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中国的湖泊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是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2)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思维探究]
[答案] (1)D (2)B
考向1 中国的河流
(2018·山东省潍坊市统测)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下游河段月径流量逐月累计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月份
1
2
3
4
5
6
径流量(m3/s)
100
200
650
1 550
1 950
2 300
月份
7
8
9
10
11
12
径流量(m3/s)
4 100
6 100
6 700
7 100
7 300
7 500
(1)该河段4月份、8月份河流径流的主要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C.地下水、雨水
D.湖泊水、冰川融水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中径流量数值,该河段4月份径流量上涨,增加一倍多,形成春汛,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8月份河流径流再次大幅上涨,形成夏汛,主要补给方式是雨水,B项正确。
(2)与黄河下游相比,该河段( )
A.含沙量大 B.水位年际变化大
C.结冰期长 D.径流量小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位于东北地区。与黄河下游相比,该河段纬度较高,结冰期长,C项正确;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该河含沙量小,A项错误;水位年际变化比黄河下游小,B项错误;该河段蒸发、下渗少,径流量较大,D项错误。
(3)若该河段易出现凌汛现象,则( )
A.该河段可能由北向南流
B.凌汛会威胁两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C.凌汛主要发生在隆冬季节
D.加深河道是减少凌汛危害的有效措施
答案 B
解析 若该河段易出现凌汛现象,则该河段流向较高纬度,可能由南向北流,A项错误;凌汛会威胁两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B项正确;凌汛主要发生在初冬或初春季节,C项错误;加深河道不能减少凌汛危害,有效措施是提前预防,炸开冰坝,D项错误。
考向2 中国的湖泊
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 400)计算。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贮水量,以立方米计;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立方米/秒计。平均深度=贮水量/面积。下表所列我国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湖名
面积(平
方千米)
贮水量W
(亿立方米)
入湖流量Q
(立方米/秒)
洞庭湖
2 820
173
10 353
太湖
2 420
44
195
滇池
297
12
29
青海湖
4 853
742
39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 )
A.洞庭湖水体更新最快
B.贮水量越大,换水周期越快
C.滇池水循环最活跃
D.青海湖水体更新周期最快
答案 A
解析 根据湖泊换水周期公式可知,湖泊的换水周期与湖泊的贮水量呈正相关,与年平均入湖流量呈负相关。年平均入湖流量越大,说明年降水量越大,水资源越丰富,水循环越活跃,水体更新越快。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洞庭湖入湖流量与其贮水量的比值最高,所以水循环最活跃,水体更新最快,故A项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青海湖贮水量最大导致面积最大
B.青海湖换水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该湖贮水量大
C.洞庭湖平均深度浅是因为泥沙淤积严重
D.洞庭湖换水周期长是因为入湖流量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平均深度=贮水量/面积”可知,湖泊面积同时受贮水量和深度共同影响,A项错误;根据湖泊换水周期公式可知,青海湖贮水量很大、入湖流量小,导致换水周期应该很长,B项错误;洞庭湖因入湖流量很大,导致换水周期应该较短,D项错误;读表格可知,洞庭湖入湖流量很大,入湖河流搬运能力强,可能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湖泊泥沙淤积严重,使洞庭湖平均深度浅,C项正确。
热点区域探究
热点区域1
秦岭与渭河平原——三秦大地 南北差异
1.秦岭的地理意义: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1月0 ℃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8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2.渭河平原
(1)形成: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先是断块下陷,后经渭河携带泥沙堆积,形成了渭河平原。
(2)范围:渭河平原位于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处于萧关、散关、武关、潼关之间,因而又称关中平原。
(3)过渡性特征显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等。
(4)经济特点: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城市众多;交通便利;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2019·河南三门峡外国语高中月考)读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甲中引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水南调
B.沿线需逐级抽水
C.带动了调出区产业集聚
D.调入区人口容量可能增加
答案 D
解析 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资源充足,该引水工程为南水北调,A项错误;秦岭以北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项错误;对调出区产业结构影响较小,C项错误;调入区水资源总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故D项正确。
(2)关于图乙黄河古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碛的上游
B.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碛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
D.碛可以使黄河古渡水流加快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海拔可以判断,黄河古渡位于碛的上游,位于干支流交汇处;碛阻挡河水,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使上游河水流速减慢,故D项符合题意。
(3)比较图甲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其相似的地理特征是( )
A.农业景观 B.地质成因
C.汛期长短 D.径流量季节变化
答案 D
解析 比较图甲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可知,两地同属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同;两地热量带不同,农业景观不同;秦岭以北的渭河谷地为地壳下沉形成的地堑,以南的汉水谷地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南方汛期长,北方汛期短。
热点区域2
大兴安岭——农牧交错 东西差异
1.位置、走向: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主体位于40°N~50°N之间,120°E从大兴安岭中部纵贯。
2.地理意义: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4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3.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目前由森林开发为主转向森林的保育为主。
(2018·银川一中三模)中国农牧区的地域分异是长期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农牧区的界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如下图)。界线两侧是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生产波动变化很大。据此完成(1)~(3)题。
(1)大兴安岭正处于现代农牧交错地带,能正确反映其当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的图式是( )
答案 D
解析 大兴安岭处于现代农牧交错地带,其当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从东到西依次是耕地-林地-草地。D项与之相符合。
(2)农牧区界线变化最能反映出( )
A.我国东北地区地势起伏增大
B.农区向北扩展速度变慢
C.牧区草地退化严重
D.农区耕地质量不断改善
答案 C
解析 从汉代到现代,随着牧区草地的退化,农牧区的界线不断向西北推移,而不是农区耕地质量不断改善,C项正确,D项错误;地形地势是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形成后基本稳定,A项错误;农区向北扩展速度不均匀,呈现出快—慢—快的规律,B项错误。
(3)造成农牧区界线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利用压力大 ③风沙灾害频繁发生 ④农区精耕细作,单位产量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利用压力大,造成农牧区界线不断向西北推移。
热点区域3
横断山区——大河奔流 物种丰富
1.横断山区的位置、范围: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东起邛崃山,西至伯舒拉岭,北达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带,南抵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
2.地形、地势、地质: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山河相间分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横断山区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横断山区地处碰撞扭动地带,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山地弧形相连。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火山。
3.气候与生物:横断山区的山岭与河谷之间气候差别很大。在一些高山峡谷区,从山下的热带气候到高山的亚寒带气候,垂直分异非常明显,所以当地人们说这里的气候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所以植物种类繁多,从热带植物或亚热带植物一直到高山寒温带的植物,都可以见到。其中,仅种子植物就有10 000多种。此外,横断山区的农作物也丰富多样,我国所能种植的农作物,一般都可以在这里栽培。
(2018·河南新乡三模)“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沃土环绕。一楼住牛羊,二楼做厨房,楼顶晒谷粮,三楼为居室,四楼敬神明,顶上建碉房。农耕、畜牧、生活、贮藏、战斗,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在这里。高可超过50米,屹立于不可能之处,经历地震、战争,百千年不倒。”这是对下图示意的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描述。据此完成(1)~(3)题。
(1)该建筑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横断山区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C
解析 读材料可知,该建筑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即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可把华北平原排除掉,因为该区域内以汉族为主,A项错误;再读图文材料可知,当地有农耕、畜牧、经堂、佛龛,可把塔里木盆地排除掉,因为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当地以游牧为主,且主要信奉伊斯兰教,B项错误;该地区“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有雪峰、有大江,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的地貌最符合该特征,C项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没有雪峰存在,D项错误。
(2)图示建筑特点与其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牛羊住室内—夜晚气温低
B.窗户较小—太阳辐射强
C.打麦场在楼顶—农业单产低
D.楼顶设置水槽—缺水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地势高,空气稀薄,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为防止牲畜冻伤,牧民将牛羊召回室内,A项正确;该区域窗户较小,是因为寒冷风大,B项错误;因为这里土地缺乏,半农半牧,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在屋顶堆放和脱粒,C项错误;该地为横断山区,有大江和雪峰,不缺水,D项错误。
(3)农业社会时期,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地形、热量 B.水源、地形
C.土壤、光照 D.热量、水源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该地区为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平原面积小,耕作农业面积小。且海拔高、热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所以在农业社会时期,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热量。
热点区域4
河套地区——塞外江南 资源宝地
1.“河套”与“河套平原”:河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受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还有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2.河套平原的成因:阴山以南断裂下陷,黄河泥沙及地表径流从鄂尔多斯高原、阴山上带下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3.河套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条件评价
(1)有利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和集约种植;有黄河沿岸冲积的肥沃土壤;黄河水灌溉便利,可自流灌溉;人口相对较少,农作物商品率高。
(2)不利条件: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过度农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
(2018·广东肇庆三模)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月底开始到11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甲、乙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拔差异 B.热量差异
C.土质差异 D.降水差异
答案 A
解析 图示甲位于河套平原区,乙位于黄土高原区,导致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海拔差异,A项正确;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差异、降水差异不明显,B、D两项错误;土质差异小,C项错误。
(2)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 )
A.发电 B.防洪
C.灌溉 D.水产养殖
答案 C
解析 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灌溉,控制水流,引水自流灌溉,C项正确;水闸分布在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落差很小,不能用来发电、防洪,A、B两项错误;水闸分布在灌渠上,水产养殖不是主要功能,D项错误。
(3)河套灌区进行秋浇,其目的有( )
①秋后淋盐 ②冬季保温 ③春季保墒(土壤湿度) ④秋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河套灌区秋季气温降低,作物收获,水分吸收、蒸发减少,下渗增多,进行秋浇的目的是利于秋后淋盐,①正确;没有越冬作物,冬季保温不是主要目的,②错误;土壤冬季冻结,春季融化,有利于春季保墒,保障土壤湿度,③正确;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没有秋播活动,④错误。
热点区域5
雅鲁藏布江谷地——水汽通道 高山峡谷
1.位置: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
2.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1)海拔较低,气候温暖,热量比较充足。
(2)夏季风可以进入,降水比较丰富。
(3)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4)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018·北京东城二模)西藏自治区吉汝村号称“中印边境第一村”,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我国地区( )
A.冰川和风力侵蚀为主
B.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C.河流属于印度洋水系
D.城市沿河分布且密度大
答案 C
解析 图示地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这里冰川广布、河源较多,以冰川及流水侵蚀为主,风力作用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地势高,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天然气不丰富;河流多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城市沿河谷低地分布且密度小。
(2)岗巴羊因生长在日喀则地区的岗巴县而得名,历史上曾是指定贡品。吉汝村是岗巴羊放牧的核心区,其有利条件有( )
①高寒牧场,有冰川融水 ②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③环境洁净,牧草品质优良 ④土壤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吉汝村作为岗巴羊放牧的核心区,其有利条件有这里属于高寒牧场,有冰川融水,满足羊群饮水需求;环境洁净,牧草品质优良。吉汝村地处青藏高原,热量少;冻土广布,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
(3)吉汝村畜牧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B.加强灾害预报,防范寒潮灾害
C.开垦荒地,扩大草场面积
D.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增加收入
答案 D
解析 吉汝村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寒牧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加强灾害预报,防范寒潮灾害对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作用较小;开垦荒地,扩大草场面积会加剧生态恶化;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可以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配套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018·宁夏石嘴山三中月考)地形起伏度=(最高海拔-最低海拔)×(1-100 km2范围内的平地面积/100 km2)/500。下图分别为我国沿102°E和35°N地形起伏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单元中,位于两幅图示范围内,地形起伏最明显的是( )
A.江南丘陵 B.藏北高原
C.天山山脉 D.黄土高原
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该地形区被35°N纬线或102°E经线穿过。根据我国地形区分布可知,江南丘陵位于30°N以南、110°E以东,排除A项;天山山脉位于42°N附近、95°E以西,排除C项;35°N穿过藏北高原和黄土高原,藏北高原的经度大约为85°E~95°E,黄土高原的经度大约为105°E~115°E;根据沿35°N我国地形起伏度示意图可知,85°E~95°E位置地形起伏度小、100°E~115°E位置地形起伏度大,故B项错误,D项正确。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在地形区( )
A.平均海拔①地高于③地
B.④地在①地的西北方向
C.②地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D.③④两地位于平原
答案 C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①地位于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横断山脉,③地位于藏北高原,④地位于华北平原。平均海拔藏北高原高于云贵高原,故A项错误;④地位于①地的东北方向,故B项错误;横断山脉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故C项正确;③地位于高原,④地位于平原,故D项错误。
(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雾凇是过冷却雾滴(低于0 ℃的雾滴)在寒冷的物体上撞冻而形成;雨凇是过冷却雨滴(低于0 ℃的雨滴)碰到冰点以下的地面或物体,立即冻结而成坚硬的冰层。下图为中国主要雾凇及雨凇观赏地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有关我国雾凇及雨凇观赏地分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凇山谷多山顶少
B.雨凇南方多于北方
C.雾凇多分布于北方和南方高山
D.雾凇与雨凇皆是季风区多于非季风区
答案 A
解析 山谷地区海拔低,气温比山顶气温高,不容易形成雾凇及雨凇,A项符合题意。
4.我国华南地区雨凇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冻结核少 B.低温少
C.降水多 D.低山多
答案 B
解析 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低温天气少,不利于雨凇的形成,故B项正确。
5.黄山观赏雾凇、雨凇的季节也是黄山观云海的最佳季节,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季节( )
A.昼长长,日照时间长
B.太阳高度小,阳光充足
C.气温高,低云的凝结高度升高
D.气温低,层积云的高度下降
答案 D
解析 黄山观赏雾凇、雨凇的季节是冬季,黄山昼长较短,A项错误;太阳高度小与阳光充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与云海形成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此季节为冬季,气温低,C项错误;此季节为冬季,气温低,层积云的高度下降到山腰,山顶位于云雾之上,所以站在山顶容易看到云海,D项正确。
(2018·广东惠州调研)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丹霞梧桐特征可能是( )
A.四季常青 B.根系发达
C.喜阴喜湿 D.耐盐耐碱
答案 B
解析 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秋季叶子变黄,不是四季常青的;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说明其根系发达、喜阳耐旱;处南岭山脉中段,土壤为酸性红壤,说明其不适应盐碱地,B项正确。
7.野外实地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D
解析 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该地地处亚热带,而其他树木是常绿的,所以考察适宜在秋季进行,容易发现该树,D项正确。
8.丹霞山地区是我国的( )
A.热带植被南界 B.亚热带植被北界
C.暖温带植被南界 D.中温带植被北界
答案 C
解析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而丹霞梧桐是落叶林植被,说明这里是暖温带植被南界,C项正确。
(2018·广东韶关高三上学期期末)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自然奇观(图一),其中以湖区西岸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白鹭洲景区最为壮观。读博斯腾湖区域图(图二),回答9~11题。
9.一年中,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A
解析 材料提示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自然奇观,该季节湖面上白天冰开始融化,晚上气温低又结冻,说明气温是逐渐升高阶段,再加上该季节多风,所以判断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季。
10.博斯腾湖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推冰”奇观最为壮观,影响其的风力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答案 D
解析 博斯腾湖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推冰”奇观最为壮观,说明两地为迎风岸,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位于湖泊的西岸和南岸,所以影响“推冰”奇观的风力应该是东北风。
11.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A.属于外流区域 B.纬度高,蒸发量小
C.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答案 D
解析 博斯腾湖属于内流区域,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晴天多,蒸发量大,湖泊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使得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
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
12.(2018·湖北黄冈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形成初期是一个淡水湖泊,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逐渐形成咸水湖。现在青海湖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漠化曾不断加剧。湖东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更广。
材料二 青海湖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风力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 ℃,底层水温平均为9.5 ℃,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
材料三 每年隆冬时节,青海湖千里冰封。到3~4月间,青海湖的冰就会融化,这一自然现象,被当地群众称为“开湖”。青海湖的开湖在民间有“文开”和“武开”之说。“文开”是指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湖冰逐渐变薄、破碎、融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看到开湖后的连天碧波。“武开”是随着气温升高,彻夜的狂风大作,使封冻的湖面温度迅速升高。在动荡的湖水和猛烈的大风共同作用下,厚薄不均的冰层在一瞬间四分五裂。
(1)分析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原因。(6分)
(2)说出青海湖夏、秋季节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差异的大小及原因。(8分)
(3)与湖区西岸相比,东岸沙漠面积更广。请描述东岸滨湖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8分)
(4)比较分析青海湖“文开”和“武开”现象发生条件的异同。(8分)
答案 (1)由于构造运动使外泄河道被阻断,形成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不断累积;全球气候变暖,湖区蒸发加强;气候干旱加剧,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
(2)差异:夏季差异大,秋季差异小。原因:夏季表层升温快,下层温度较低,加上夏季风力最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差异大;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水温差异变小。
(3)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和北岸的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在西北风和湖流作用下,沙粒在东部浅水带形成水下沙堤,逐渐露出水面并受风力搬运;受东部山地阻挡后沉积,在东岸滨湖平原形成沙丘。
(4)同: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
异:与“文开”相比,“武开”要求在短期内遇到大风天气,加上快速升温,导致湖冰和湖水相互作用增强,冰层瞬间破裂。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咸水湖的形成是盐分不断累积的过程,盐分的累积,受蒸发、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可判断季节差异。分析季节差异主要考虑湖水热量来源和热量交换的影响;湖水表面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底层湖水热量来源于表层与底层湖水的热量交换,风力大小会影响热量交换。第(3)题,沙丘的形成与风力的搬运和堆积有关。受西北风的影响,沙粒不断向东南搬运,并受地形、湖泊的影响,在东南岸不断堆积。第(4)题,根据材料,“文开”和“武开”都是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与“文开”相比,“武开”除了气温升高,还要求在短期内遇到大风天气,湖面快速升温,在风力的作用下,湖冰和湖水相互作用增强,冰层瞬间破裂。
13.(2018·考试大纲猜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哈拉哈火山群是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火山群之一,火山通道都是直立的,火山锥形态完美,火山口形成的天池(火山湖)一般都接近圆形;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春季是大兴安岭林区火灾多发时期。
(1)说明大兴安岭哈拉哈火山群天池一般都接近圆形的原因。(4分)
(2)根据哈拉哈火山群的火山锥形态完美,分析该火山群形成时间短的理由。(6分)
(3)分析影响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8分)
(4)说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春季易发生火灾的物质条件和气象条件。(8分)
答案 (1)哈拉哈火山群火山通道都是直立的,使火山喷发物均匀分布于四周,形成近圆形的火山口,火山口积水后,形成的天池(火山湖)也多呈近圆形。
(2)一般火山锥形成后,会受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火山锥形态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变,高度逐渐降低,最后形成平地;新形成的火山锥受外力作用的时间短,因此才能保持形态完美。
(3)大兴安岭东部冬季积雪多,春末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受夏季风影响,产生夏汛;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期较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4)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树木枯枝落叶多,春季地面易燃物积累量大;春季多大风天气;春季降水少,林区干燥,气温回升快。
解析 第(1)题,分析火山口呈近圆形的原因,主要从火山通道和火山喷发物均匀分布四周两个方面说明,再说明火山口积水后形成接近圆形的天池(火山湖)。第(2)题,根据火山锥形态完美可推测,火山锥形成后受外力作用时间短,说明哈拉哈火山群形成时间短。第(3)题,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再结合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河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回答。第(4)题,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中的枯枝落叶为火灾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春季风力大、降水少、林区干燥和气温回升快是火灾形成的气象条件。
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2.中国的地形区
我国主要地形区大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可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如下:
(1)四大高原
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
高原
(A)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
古高
原(B)
海拔一般在1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畜牧业,灌溉农业
黄土
高原
(C)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
高原
(D)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
木盆
地(E)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
尔盆
地(F)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
木盆
地(G)
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
盆地
(H)
低山丘陵,海拔在500米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
平原
(I)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
平原
(J)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
中下
游平
原(K)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江苏高考)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思维探究]
[答案] (1)D (2)C
考向1 中国地形特征及其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形剖面示意图所沿的纬线,可能是( )
A.40°N B.30°N
C.23°26′N D.45°N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区域西部平均海拔约4 000米,且有许多高大山脉,应为青藏高原的一部分;②处海拔降到500米左右,为四川盆地,故该纬线可能是30°N。
(2)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夏季风的深入
B.使大河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交通
C.有利于形成充足的耕地
D.在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答案 C
解析 我国东部低,东临海洋,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A项不符合题意;西高东低,受地势影响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沿海和内地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B项不符合题意;我国山地众多,耕地面积较小,C项符合题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丰富的水能,D项不符合题意。
考向2 中国地形分布及其特征
读下列沿四条经纬线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完成(1)~(2)题。
(1)线1与线4交点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A
解析 线1与线4交点为40°N、115°E,靠近北京,其所在的地形区为华北平原。
(2)关于线2与线3交点处所在地形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山高谷深 B.红壤广布
C.石漠化比较严重 D.近看是山,远看成川
答案 C
解析 线2与线3交点为25°N、105°E,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上,石漠化比较严重,西南横断山区具有山高谷深的特点,红壤广布属于江南丘陵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近看是山,远看成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
考点2 中国的气候
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
(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如下图所示。
①“三停”
“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到来。
“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地区进入雨季。
②“两跳”
“一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份)。
“二跳”: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份)。
③“一退”
“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4·安徽高考)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1)~(2)题。
(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思维探究]
[答案] (1)B (2)D
考向1 中国的气候特征
(2019·四川乐山沫若中学入学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3)题。
(1)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C
解析 7月,该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了210°~240°,应为西南风。
(2)导致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加快 B.洋流流向发生变化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D
解析 8~9月的风向由西南风变为东北风,两者风向相反,说明该地受季风的控制,该地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答案 D
解析 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考向2 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
(2018·河南郑州一中阶段性考试)初雪是指入冬后下的第一场雪。读2016年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前后我国初雪时间分布图,完成(1)~(3)题。
(1)我国东部地区初雪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海陆位置 D.洋流
答案 B
解析 我国东部地区初雪出现时间差异表现为南晚北早,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南方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而北方纬度较高(中纬度),冬季气温较低,即纬度位置的差异造成的,故B项正确。
(2)形成新疆南部(南疆)比新疆北部(北疆)初雪时间晚的原因是( )
①南疆地区河流较少,蒸发量少,水汽缺乏 ②南疆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 ③天山阻挡寒冷气流的进入 ④天山北部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雪较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南疆地区纬度较低,冬季气温较高且北部天山山脉阻挡寒冷气流进入南疆。而天山山脉北部为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雪较多,这导致新疆南部(南疆)比北部(北疆)初雪时间晚。
(3)此时(11月20~23日)天气( )
A.有利于①地小麦生长
B.加大②地生产生活的用水压力
C.增加④地森林火灾的发生几率
D.可缓解③地雾霾天气
答案 D
解析 11月20~23日,天气寒冷,不利于①地小麦生长;②地生产用水压力大主要是在春季,且此时降雪可缓解旱情;④地森林火灾的发生与降雪无关;风雪天气可缓解③地雾霾天气,D项正确。
考点3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中国的河流
(1)我国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分析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3)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
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水
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
治
措
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固堤坝
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中国的湖泊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是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1)~(2)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思维探究]
[答案] (1)D (2)B
考向1 中国的河流
(2018·山东省潍坊市统测)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下游河段月径流量逐月累计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月份
1
2
3
4
5
6
径流量(m3/s)
100
200
650
1 550
1 950
2 300
月份
7
8
9
10
11
12
径流量(m3/s)
4 100
6 100
6 700
7 100
7 300
7 500
(1)该河段4月份、8月份河流径流的主要补给方式分别是( )
A.雨水、冰川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C.地下水、雨水
D.湖泊水、冰川融水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中径流量数值,该河段4月份径流量上涨,增加一倍多,形成春汛,主要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8月份河流径流再次大幅上涨,形成夏汛,主要补给方式是雨水,B项正确。
(2)与黄河下游相比,该河段( )
A.含沙量大 B.水位年际变化大
C.结冰期长 D.径流量小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河一年有两次汛期,位于东北地区。与黄河下游相比,该河段纬度较高,结冰期长,C项正确;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该河含沙量小,A项错误;水位年际变化比黄河下游小,B项错误;该河段蒸发、下渗少,径流量较大,D项错误。
(3)若该河段易出现凌汛现象,则( )
A.该河段可能由北向南流
B.凌汛会威胁两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
C.凌汛主要发生在隆冬季节
D.加深河道是减少凌汛危害的有效措施
答案 B
解析 若该河段易出现凌汛现象,则该河段流向较高纬度,可能由南向北流,A项错误;凌汛会威胁两岸的生产和生活设施,B项正确;凌汛主要发生在初冬或初春季节,C项错误;加深河道不能减少凌汛危害,有效措施是提前预防,炸开冰坝,D项错误。
考向2 中国的湖泊
湖泊换水周期的长短可以用公式:T=W/(Q×86 400)计算。T为换水周期,以天计;W为湖泊贮水量,以立方米计;Q为年平均入湖流量,以立方米/秒计。平均深度=贮水量/面积。下表所列我国部分湖泊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湖名
面积(平
方千米)
贮水量W
(亿立方米)
入湖流量Q
(立方米/秒)
洞庭湖
2 820
173
10 353
太湖
2 420
44
195
滇池
297
12
29
青海湖
4 853
742
39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 )
A.洞庭湖水体更新最快
B.贮水量越大,换水周期越快
C.滇池水循环最活跃
D.青海湖水体更新周期最快
答案 A
解析 根据湖泊换水周期公式可知,湖泊的换水周期与湖泊的贮水量呈正相关,与年平均入湖流量呈负相关。年平均入湖流量越大,说明年降水量越大,水资源越丰富,水循环越活跃,水体更新越快。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洞庭湖入湖流量与其贮水量的比值最高,所以水循环最活跃,水体更新最快,故A项正确。
(2)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青海湖贮水量最大导致面积最大
B.青海湖换水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该湖贮水量大
C.洞庭湖平均深度浅是因为泥沙淤积严重
D.洞庭湖换水周期长是因为入湖流量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平均深度=贮水量/面积”可知,湖泊面积同时受贮水量和深度共同影响,A项错误;根据湖泊换水周期公式可知,青海湖贮水量很大、入湖流量小,导致换水周期应该很长,B项错误;洞庭湖因入湖流量很大,导致换水周期应该较短,D项错误;读表格可知,洞庭湖入湖流量很大,入湖河流搬运能力强,可能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湖泊泥沙淤积严重,使洞庭湖平均深度浅,C项正确。
热点区域探究
热点区域1
秦岭与渭河平原——三秦大地 南北差异
1.秦岭的地理意义: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1月0 ℃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8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2.渭河平原
(1)形成: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先是断块下陷,后经渭河携带泥沙堆积,形成了渭河平原。
(2)范围:渭河平原位于秦岭与黄土高原之间,处于萧关、散关、武关、潼关之间,因而又称关中平原。
(3)过渡性特征显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森林与草原过渡地带等。
(4)经济特点:西北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城市众多;交通便利;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2019·河南三门峡外国语高中月考)读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甲中引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水南调
B.沿线需逐级抽水
C.带动了调出区产业集聚
D.调入区人口容量可能增加
答案 D
解析 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资源充足,该引水工程为南水北调,A项错误;秦岭以北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项错误;对调出区产业结构影响较小,C项错误;调入区水资源总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故D项正确。
(2)关于图乙黄河古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碛的上游
B.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碛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
D.碛可以使黄河古渡水流加快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海拔可以判断,黄河古渡位于碛的上游,位于干支流交汇处;碛阻挡河水,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使上游河水流速减慢,故D项符合题意。
(3)比较图甲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其相似的地理特征是( )
A.农业景观 B.地质成因
C.汛期长短 D.径流量季节变化
答案 D
解析 比较图甲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可知,两地同属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同;两地热量带不同,农业景观不同;秦岭以北的渭河谷地为地壳下沉形成的地堑,以南的汉水谷地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南方汛期长,北方汛期短。
热点区域2
大兴安岭——农牧交错 东西差异
1.位置、走向: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主体位于40°N~50°N之间,120°E从大兴安岭中部纵贯。
2.地理意义: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400 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3.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天然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目前由森林开发为主转向森林的保育为主。
(2018·银川一中三模)中国农牧区的地域分异是长期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农牧区的界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如下图)。界线两侧是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生产波动变化很大。据此完成(1)~(3)题。
(1)大兴安岭正处于现代农牧交错地带,能正确反映其当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的图式是( )
答案 D
解析 大兴安岭处于现代农牧交错地带,其当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从东到西依次是耕地-林地-草地。D项与之相符合。
(2)农牧区界线变化最能反映出( )
A.我国东北地区地势起伏增大
B.农区向北扩展速度变慢
C.牧区草地退化严重
D.农区耕地质量不断改善
答案 C
解析 从汉代到现代,随着牧区草地的退化,农牧区的界线不断向西北推移,而不是农区耕地质量不断改善,C项正确,D项错误;地形地势是地壳板块运动形成的,形成后基本稳定,A项错误;农区向北扩展速度不均匀,呈现出快—慢—快的规律,B项错误。
(3)造成农牧区界线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②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利用压力大 ③风沙灾害频繁发生 ④农区精耕细作,单位产量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利用压力大,造成农牧区界线不断向西北推移。
热点区域3
横断山区——大河奔流 物种丰富
1.横断山区的位置、范围: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东起邛崃山,西至伯舒拉岭,北达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带,南抵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
2.地形、地势、地质: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山河相间分布,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横断山区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带,横断山区地处碰撞扭动地带,横断山区与青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山地弧形相连。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火山。
3.气候与生物:横断山区的山岭与河谷之间气候差别很大。在一些高山峡谷区,从山下的热带气候到高山的亚寒带气候,垂直分异非常明显,所以当地人们说这里的气候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所以植物种类繁多,从热带植物或亚热带植物一直到高山寒温带的植物,都可以见到。其中,仅种子植物就有10 000多种。此外,横断山区的农作物也丰富多样,我国所能种植的农作物,一般都可以在这里栽培。
(2018·河南新乡三模)“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沃土环绕。一楼住牛羊,二楼做厨房,楼顶晒谷粮,三楼为居室,四楼敬神明,顶上建碉房。农耕、畜牧、生活、贮藏、战斗,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在这里。高可超过50米,屹立于不可能之处,经历地震、战争,百千年不倒。”这是对下图示意的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描述。据此完成(1)~(3)题。
(1)该建筑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横断山区 D.内蒙古高原
答案 C
解析 读材料可知,该建筑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即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可把华北平原排除掉,因为该区域内以汉族为主,A项错误;再读图文材料可知,当地有农耕、畜牧、经堂、佛龛,可把塔里木盆地排除掉,因为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当地以游牧为主,且主要信奉伊斯兰教,B项错误;该地区“江流在前,雪峰镇后”,有雪峰、有大江,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的地貌最符合该特征,C项正确;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没有雪峰存在,D项错误。
(2)图示建筑特点与其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牛羊住室内—夜晚气温低
B.窗户较小—太阳辐射强
C.打麦场在楼顶—农业单产低
D.楼顶设置水槽—缺水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地势高,空气稀薄,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为防止牲畜冻伤,牧民将牛羊召回室内,A项正确;该区域窗户较小,是因为寒冷风大,B项错误;因为这里土地缺乏,半农半牧,农业生产规模不大,在屋顶堆放和脱粒,C项错误;该地为横断山区,有大江和雪峰,不缺水,D项错误。
(3)农业社会时期,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地形、热量 B.水源、地形
C.土壤、光照 D.热量、水源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该地区为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平原面积小,耕作农业面积小。且海拔高、热量不足,影响农作物生长,所以在农业社会时期,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热量。
热点区域4
河套地区——塞外江南 资源宝地
1.“河套”与“河套平原”:河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受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还有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2.河套平原的成因:阴山以南断裂下陷,黄河泥沙及地表径流从鄂尔多斯高原、阴山上带下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3.河套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条件评价
(1)有利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大面积和集约种植;有黄河沿岸冲积的肥沃土壤;黄河水灌溉便利,可自流灌溉;人口相对较少,农作物商品率高。
(2)不利条件: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过度农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
(2018·广东肇庆三模)河套灌区(下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河套灌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灌溉制度——秋浇(农作物收割后的浇灌,每年从9月底开始到11月初结束,是该灌区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甲、乙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拔差异 B.热量差异
C.土质差异 D.降水差异
答案 A
解析 图示甲位于河套平原区,乙位于黄土高原区,导致两区域景观差异的原因最可能是海拔差异,A项正确;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差异、降水差异不明显,B、D两项错误;土质差异小,C项错误。
(2)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 )
A.发电 B.防洪
C.灌溉 D.水产养殖
答案 C
解析 河套灌区中修建的水闸,其作用是灌溉,控制水流,引水自流灌溉,C项正确;水闸分布在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落差很小,不能用来发电、防洪,A、B两项错误;水闸分布在灌渠上,水产养殖不是主要功能,D项错误。
(3)河套灌区进行秋浇,其目的有( )
①秋后淋盐 ②冬季保温 ③春季保墒(土壤湿度) ④秋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河套灌区秋季气温降低,作物收获,水分吸收、蒸发减少,下渗增多,进行秋浇的目的是利于秋后淋盐,①正确;没有越冬作物,冬季保温不是主要目的,②错误;土壤冬季冻结,春季融化,有利于春季保墒,保障土壤湿度,③正确;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没有秋播活动,④错误。
热点区域5
雅鲁藏布江谷地——水汽通道 高山峡谷
1.位置:地处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分界线。
2.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1)海拔较低,气候温暖,热量比较充足。
(2)夏季风可以进入,降水比较丰富。
(3)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4)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018·北京东城二模)西藏自治区吉汝村号称“中印边境第一村”,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我国地区( )
A.冰川和风力侵蚀为主
B.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C.河流属于印度洋水系
D.城市沿河分布且密度大
答案 C
解析 图示地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这里冰川广布、河源较多,以冰川及流水侵蚀为主,风力作用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地势高,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但天然气不丰富;河流多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城市沿河谷低地分布且密度小。
(2)岗巴羊因生长在日喀则地区的岗巴县而得名,历史上曾是指定贡品。吉汝村是岗巴羊放牧的核心区,其有利条件有( )
①高寒牧场,有冰川融水 ②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③环境洁净,牧草品质优良 ④土壤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吉汝村作为岗巴羊放牧的核心区,其有利条件有这里属于高寒牧场,有冰川融水,满足羊群饮水需求;环境洁净,牧草品质优良。吉汝村地处青藏高原,热量少;冻土广布,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
(3)吉汝村畜牧业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
A.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B.加强灾害预报,防范寒潮灾害
C.开垦荒地,扩大草场面积
D.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增加收入
答案 D
解析 吉汝村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寒牧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加强灾害预报,防范寒潮灾害对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作用较小;开垦荒地,扩大草场面积会加剧生态恶化;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可以增加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配套课时作业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018·宁夏石嘴山三中月考)地形起伏度=(最高海拔-最低海拔)×(1-100 km2范围内的平地面积/100 km2)/500。下图分别为我国沿102°E和35°N地形起伏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形单元中,位于两幅图示范围内,地形起伏最明显的是( )
A.江南丘陵 B.藏北高原
C.天山山脉 D.黄土高原
答案 D
解析 依题意,该地形区被35°N纬线或102°E经线穿过。根据我国地形区分布可知,江南丘陵位于30°N以南、110°E以东,排除A项;天山山脉位于42°N附近、95°E以西,排除C项;35°N穿过藏北高原和黄土高原,藏北高原的经度大约为85°E~95°E,黄土高原的经度大约为105°E~115°E;根据沿35°N我国地形起伏度示意图可知,85°E~95°E位置地形起伏度小、100°E~115°E位置地形起伏度大,故B项错误,D项正确。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所在地形区( )
A.平均海拔①地高于③地
B.④地在①地的西北方向
C.②地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D.③④两地位于平原
答案 C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①地位于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横断山脉,③地位于藏北高原,④地位于华北平原。平均海拔藏北高原高于云贵高原,故A项错误;④地位于①地的东北方向,故B项错误;横断山脉位于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故C项正确;③地位于高原,④地位于平原,故D项错误。
(2018·贵州黔东南一模)雾凇是过冷却雾滴(低于0 ℃的雾滴)在寒冷的物体上撞冻而形成;雨凇是过冷却雨滴(低于0 ℃的雨滴)碰到冰点以下的地面或物体,立即冻结而成坚硬的冰层。下图为中国主要雾凇及雨凇观赏地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有关我国雾凇及雨凇观赏地分布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雨凇山谷多山顶少
B.雨凇南方多于北方
C.雾凇多分布于北方和南方高山
D.雾凇与雨凇皆是季风区多于非季风区
答案 A
解析 山谷地区海拔低,气温比山顶气温高,不容易形成雾凇及雨凇,A项符合题意。
4.我国华南地区雨凇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冻结核少 B.低温少
C.降水多 D.低山多
答案 B
解析 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低温天气少,不利于雨凇的形成,故B项正确。
5.黄山观赏雾凇、雨凇的季节也是黄山观云海的最佳季节,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季节( )
A.昼长长,日照时间长
B.太阳高度小,阳光充足
C.气温高,低云的凝结高度升高
D.气温低,层积云的高度下降
答案 D
解析 黄山观赏雾凇、雨凇的季节是冬季,黄山昼长较短,A项错误;太阳高度小与阳光充足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也与云海形成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此季节为冬季,气温低,C项错误;此季节为冬季,气温低,层积云的高度下降到山腰,山顶位于云雾之上,所以站在山顶容易看到云海,D项正确。
(2018·广东惠州调研)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丹霞梧桐特征可能是( )
A.四季常青 B.根系发达
C.喜阴喜湿 D.耐盐耐碱
答案 B
解析 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秋季叶子变黄,不是四季常青的;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说明其根系发达、喜阳耐旱;处南岭山脉中段,土壤为酸性红壤,说明其不适应盐碱地,B项正确。
7.野外实地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D
解析 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该地地处亚热带,而其他树木是常绿的,所以考察适宜在秋季进行,容易发现该树,D项正确。
8.丹霞山地区是我国的( )
A.热带植被南界 B.亚热带植被北界
C.暖温带植被南界 D.中温带植被北界
答案 C
解析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而丹霞梧桐是落叶林植被,说明这里是暖温带植被南界,C项正确。
(2018·广东韶关高三上学期期末)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位于天山中段南缘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自然奇观(图一),其中以湖区西岸大河口景区和南岸白鹭洲景区最为壮观。读博斯腾湖区域图(图二),回答9~11题。
9.一年中,博斯腾湖最有可能发生“推冰”奇观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A
解析 材料提示每年某个季节湖泊的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作用下出现了“推冰”自然奇观,该季节湖面上白天冰开始融化,晚上气温低又结冻,说明气温是逐渐升高阶段,再加上该季节多风,所以判断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季。
10.博斯腾湖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推冰”奇观最为壮观,影响其的风力主要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答案 D
解析 博斯腾湖沿岸的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推冰”奇观最为壮观,说明两地为迎风岸,大河口景区和白鹭洲景区位于湖泊的西岸和南岸,所以影响“推冰”奇观的风力应该是东北风。
11.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A.属于外流区域 B.纬度高,蒸发量小
C.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量大
答案 D
解析 博斯腾湖属于内流区域,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小,晴天多,蒸发量大,湖泊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量大,使得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博斯腾湖能成为淡水湖。
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
12.(2018·湖北黄冈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形成初期是一个淡水湖泊,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逐渐形成咸水湖。现在青海湖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风沙活动频繁,盛行西北风,风力较大,土地荒漠化曾不断加剧。湖东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更广。
材料二 青海湖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风力最小,表层水温平均为16 ℃,底层水温平均为9.5 ℃,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
材料三 每年隆冬时节,青海湖千里冰封。到3~4月间,青海湖的冰就会融化,这一自然现象,被当地群众称为“开湖”。青海湖的开湖在民间有“文开”和“武开”之说。“文开”是指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湖冰逐渐变薄、破碎、融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看到开湖后的连天碧波。“武开”是随着气温升高,彻夜的狂风大作,使封冻的湖面温度迅速升高。在动荡的湖水和猛烈的大风共同作用下,厚薄不均的冰层在一瞬间四分五裂。
(1)分析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原因。(6分)
(2)说出青海湖夏、秋季节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差异的大小及原因。(8分)
(3)与湖区西岸相比,东岸沙漠面积更广。请描述东岸滨湖地区沙丘的形成过程。(8分)
(4)比较分析青海湖“文开”和“武开”现象发生条件的异同。(8分)
答案 (1)由于构造运动使外泄河道被阻断,形成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不断累积;全球气候变暖,湖区蒸发加强;气候干旱加剧,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
(2)差异:夏季差异大,秋季差异小。原因:夏季表层升温快,下层温度较低,加上夏季风力最小,湖水上下扰动较小,水温差异大;秋季风力开始逐渐增大,湖水上下扰动加剧,水温差异变小。
(3)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和北岸的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在西北风和湖流作用下,沙粒在东部浅水带形成水下沙堤,逐渐露出水面并受风力搬运;受东部山地阻挡后沉积,在东岸滨湖平原形成沙丘。
(4)同: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
异:与“文开”相比,“武开”要求在短期内遇到大风天气,加上快速升温,导致湖冰和湖水相互作用增强,冰层瞬间破裂。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受构造运动的影响,青海湖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咸水湖的形成是盐分不断累积的过程,盐分的累积,受蒸发、降水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水温分层现象逐渐消失”可判断季节差异。分析季节差异主要考虑湖水热量来源和热量交换的影响;湖水表面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底层湖水热量来源于表层与底层湖水的热量交换,风力大小会影响热量交换。第(3)题,沙丘的形成与风力的搬运和堆积有关。受西北风的影响,沙粒不断向东南搬运,并受地形、湖泊的影响,在东南岸不断堆积。第(4)题,根据材料,“文开”和“武开”都是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湖冰融化。与“文开”相比,“武开”除了气温升高,还要求在短期内遇到大风天气,湖面快速升温,在风力的作用下,湖冰和湖水相互作用增强,冰层瞬间破裂。
13.(2018·考试大纲猜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哈拉哈火山群是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火山群之一,火山通道都是直立的,火山锥形态完美,火山口形成的天池(火山湖)一般都接近圆形;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春季是大兴安岭林区火灾多发时期。
(1)说明大兴安岭哈拉哈火山群天池一般都接近圆形的原因。(4分)
(2)根据哈拉哈火山群的火山锥形态完美,分析该火山群形成时间短的理由。(6分)
(3)分析影响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8分)
(4)说明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春季易发生火灾的物质条件和气象条件。(8分)
答案 (1)哈拉哈火山群火山通道都是直立的,使火山喷发物均匀分布于四周,形成近圆形的火山口,火山口积水后,形成的天池(火山湖)也多呈近圆形。
(2)一般火山锥形成后,会受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火山锥形态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变,高度逐渐降低,最后形成平地;新形成的火山锥受外力作用的时间短,因此才能保持形态完美。
(3)大兴安岭东部冬季积雪多,春末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河流流量增大,形成春汛,受夏季风影响,产生夏汛;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河流结冰期较长;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4)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树木枯枝落叶多,春季地面易燃物积累量大;春季多大风天气;春季降水少,林区干燥,气温回升快。
解析 第(1)题,分析火山口呈近圆形的原因,主要从火山通道和火山喷发物均匀分布四周两个方面说明,再说明火山口积水后形成接近圆形的天池(火山湖)。第(2)题,根据火山锥形态完美可推测,火山锥形成后受外力作用时间短,说明哈拉哈火山群形成时间短。第(3)题,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再结合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河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回答。第(4)题,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中的枯枝落叶为火灾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春季风力大、降水少、林区干燥和气温回升快是火灾形成的气象条件。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