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一轮复习学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改省份专用学案: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分布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展开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分布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及原因
[由图忆知]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2.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3.判断正误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就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一定下降。(×)
(3)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无关。(×)
[方法技巧]
图文法理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分布
(1)规律: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平原地区。
(2)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地理界线: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3.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
①地形——平原地区人口集中,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②气候——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温带降水较多地区人口稠密。
③水资源——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④土壤——主要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⑤矿产资源——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题组练通
1.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解析:选D 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一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3.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解析:2.B 3.A 图中虚线东侧气候较为湿润,西侧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图中①区域位于渭河平原,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因此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2,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分析图3,在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多选)( )
A.恒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 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
G.刚果盆地 H.加拿大东南角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由图读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由图可知:①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人口占56%左右。②从纬度看,人口集中分布于温度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区。③从距海远近看,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分布较多。
答案:(1)平原(或平原、盆地)
(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3)南美
(4)低平 中低 沿海
(5)ACEH
归纳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国家类型
人口问题
影响
对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经济、就业、资源、环境压力大,导致积累减少;形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2)图示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我国出生率低而制定的,试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生育观念的改变等。
[特别提醒]
(1)分析人口问题的步骤
首先,看人口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其次,看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的合理程度;最后,看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
(2)正确看待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关键不是数量的多与少、增长率的高与低,应该看其发展变化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相协调;缓慢的人口增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过快的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这都是不合理的人口增长;所以评价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必须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来进行。
题组练通
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但受政策效应影响,2017年二孩数量较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据此完成1~2题。
1.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生人数( )
A.一孩较多,二孩较少 B.一孩较多,二孩较多
C.一孩较少,二孩较少 D.一孩较少,二孩较多
2.我国二孩数量的增加将会( )
A.提高老年人口比重 B.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C.减轻社会抚养负担 D.加剧劳动力的不足
解析:1.D 2.B 第1题,由题目可知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为1 723万,二孩为883万,一孩为1 723万-883万=840万;2016年出生人口=1 723万+63万=1 786万。2017年我国出生人数与2016年相比较总出生人口少,二孩多,所以一孩较少,故D正确。第2题,二孩数量的增加,使出生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重降低,A错;少年儿童比重大,会加重社会抚养负担,C错;目前我国劳动力充足,二孩数量的增加从长远说,会增加劳动力的供应,D错;出生人口数量增加,使低年龄人口占比增加,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B对。
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比。当人口支持比大于7.5时,经济高速增长;比值小于7.5时,经济中速增长;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下图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的人口支持比变化趋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四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
A.①国 B.②国
C.③国 D.④国
4.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时间是( )
A.1992年 B.2000年
C.2021年 D.2050年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国的劳动力充足
B.②国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
C.④国城市化水平低于①国
D.②③两国均为发达国家
解析:3.A 4.C 5.C 第3题,图中四国中,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老龄化人口比重小,人口支持比最大,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是④国,D错;①国、②国人口支持比较低,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属于发达国家,而且①国的人口支持比较②国更低,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A正确,B错误;③是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的支持比近年来下降很快,但是人口老龄化不是最为严重的,C错误。故答案选A。第4题,根据材料,人口的支持比的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结合前面分析,③曲线表示中国,人口支持比在2021年后,比值小于4.8,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时间是2021年,C对。故答案选C。第5题,结合前面分析,①国的人口支持比很低,说明劳动力人口短缺,A错误;②国人口老龄化较严重,④国才是年龄结构最年轻的,B错误;④国人口支持比最高,经济水平最低,城市化水平也最低,C正确;②国是发达国家,③国是发展中国家,D错误。故答案选C。
区分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由图忆知
(1)图中A表示环境人口容量,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最佳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3)制约A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还包括经济发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生活消费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等。
(4)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其又具有确定性。
(5)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世界
地区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特别提醒]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
(3)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题组练通
(2019·淮北一中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
A.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2.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1.A 2.B 第1题,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两个概念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结合示意图可判断a是人口合理容量,b是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地区消费水平越高,说明人均消费的资源越多,对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故地区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4.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3.C 4.C 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判读,并结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则判读即可。第4题,根据图示美国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高,A错误。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与气候无关,与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相关,B错误。③地区为美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C正确。④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D错误。
重难点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师说技法]—————————————————
1.人口问题的分析方法
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性别比失调
定量分析
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
0~14岁:人口百分比在40%以上。60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在5%以下
性别比: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2~107
国家地区
发达国家、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或省区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主要在我国
原因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人们提倡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中国:计划生育
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依然较大。
解决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必须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典题示例]——————————————————
(2017·江苏高考) 如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学解题]
第一步:析图表,获取信息
(1)横轴表示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城镇老年人口占比越高。
(2)纵轴表示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越高。
第二步:联知识,综合分析
第(1)问,东部北京、上海等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老年人口占比高;贵州、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高,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均不到4%,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黑龙江、辽宁、吉林老龄化现象城镇比农村明显。
第(2)问,结合我国国情可知,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经济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大量外迁所致。
[答案] (1)A (2)B
—————————————[集训过关]——————————————————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 )
A.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与所占比重呈正相关
B.未来的几年内我国会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
C.2015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D.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零,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2.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现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 ②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③延迟退休年龄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⑤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增长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二者并不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2015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化为老龄人口,而只有一小部分人口转化为劳动人口,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即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故C项正确;劳动适龄人口数=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所以虽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但由于总人口数仍在增长,所以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并未达到最大值,劳动力短缺并不会太严重,故B项、D项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劳动力逐渐出现短缺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可以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现状;还可以通过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增加人口出生率,大约二十年后这些新出生人口就可转化为劳动力,可以缓解未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故 B项正确。吸引外来移民迁入会加剧我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符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会增大,从而加剧劳动力资源不足。
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3~4题。
3.图示反映该村( )
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4.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 )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②加重就业负担 ③劳动力短缺 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小,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大,说明该村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应位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A、B错;欠发达地区一般医疗卫生条件差,C错;该村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D对。第4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村劳动力迁出比例大, 会使当地劳动力短缺,养老服务难以保障,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当地就业压力小,①③对,②错。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④对。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加强了与外界联系,从外部获得了资源,提高了该村的环境人口容量,⑤错。
图表专攻——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
[常考图示]
图1 曲线图
图2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图3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
图4 人口金字塔图
[判读技巧]
(一)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第一步: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第二步: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第三步: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①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形状判断其类型。
②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的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高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的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③不同类型反映不同的人口问题。年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都较高。成年型说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略有上升,是由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的,同时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年型说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增长可能呈缩减状态。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应用体验]
(2015·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学解题]
[答案] (1)D (2)B
[对点训练]
读人类健康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图,完成1~2题。
1.从A阶段到C阶段的演变体现出( )
A.婴幼儿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提高
B.青壮年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下降
C.总人口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下降
D.总人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
2.引起B阶段到C阶段老年人口死亡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A.老龄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B.人类医疗水平提高,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
C.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D.流动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
解析:1.D 2.B 第1题,从A阶段到C阶段人口的存活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说明健康水平在提高。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B阶段到C阶段老年人口死亡率在下降,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
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人口高峰与E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4.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3.C 4.C 第3题,根据图中年龄层数可知,年龄组是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M处为30~34岁和35~3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则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青少年比重大于中国,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中国,则总人口可能会超过中国。印度劳动力工资低,医疗卫生水平较中国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目前,印度总人口与中国相差不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则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下面图①②③④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回答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6.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
B.乙地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C.丙地人口数量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解析:5.C 6.B 第5题,从图①可以看出,甲地青少年人口较多,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人口增长较快;从图②可以看出,乙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0;从图③可以看出,丙地青壮年人口较多,老龄人口比重约为6%,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慢增长型,故丙地人口增长比甲地慢;从图④可以看出,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第6题,甲地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严重;图③只反映丙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反映不出丙地的人口数量是否达到人口合理容量;乙地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故乙地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核心素养”在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中的体现
—————————————[素养培优]———————————————————
[材料一] 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规划》指出,今后15年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同时指出,未来15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但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材料二]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辽宁省全年出生人口28.4万人,出生率6.49‰;死亡人口30.3万人,死亡率6.93‰;人口自然增长率-0.44‰。
[思考一] 为解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现象,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如何支持大龄劳动力就业创业,避免其过早退出就业市场。
提示:(1)探索建立养老金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2)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3)加强职业健康服务,提高大龄劳动力健康水平。(4)落实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大龄失业人员就业。(5)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为大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个性化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6)结合大龄失业人员特点,提供更多非全职就业、志愿服务和社区工作等岗位。
[思考二] 着眼于人地协调观,分析说明为什么未来15年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提示:21世纪中叶前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3亿以上,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始终突出,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平衡关系仍十分紧张。
[思考三] 立足于地理实践力,思考要调查辽宁省人口的增长情况需要掌握哪些资料。
提示:人口基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男女性别比、年龄结构、人口密度等。
—————————————[素养提能]—————————————————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地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图(含预测)。完成1~2题。
1.关于T1和T2时期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T1时期:城市生育水平低 ②T1时期:农村劳动力迁出
③T2时期:逆城市化显著 ④T2时期: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
A.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增加
B.T1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减轻
C.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T2时期中、小、幼教师大幅度增加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T1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中务工,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农村;T2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多数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第2题,T1时期第二、三产业比重将会增加;T1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故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T2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与养老有关的产业可能发展较快,中、小、幼教师不一定大幅度增加。
3.总和生育率(TFR),即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一般来讲,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之后,几乎都没有再回到2.1的人口更替水平。据推算,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阅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描述我国总人口数量和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情况。
(2)读图2,与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有些“名不副实”。请描述该人口金字塔的形状特点,并说明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
(3)“据推算,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说出为解决这些后果应采取的措施。(不低于2条)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为1964~2000年增长较快,其他时段增长较慢,概括起来为总人口不断增长,近年来增长速度变缓。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情况为1953~1964年上升,1964~2015年下降。第(2)题,读图2可知,与埃及金字塔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出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形态,原因与少年儿童、老年人口比重变化有关。第(3)题,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种较低的总和生育率必然导致人口增长变缓、停滞甚至负增长,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措施应针对相应的人口问题,如针对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问题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展老龄产业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总的变化趋势是总人口不断增长,近年来增长速度变缓。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
(2)与埃及金字塔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出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形态。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日趋严重。
(3)较低的总和生育率会导致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措施:调整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经济等。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分布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及原因
[由图忆知]
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2)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出生率高,就业困难。
2.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3.判断正误
(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就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一定下降。(×)
(3)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基数无关。(×)
[方法技巧]
图文法理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世界人口分布
(1)规律:集中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带平原地区。
(2)人口密集地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美国东北部。
2.我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地理界线: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3.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最基本因素
①地形——平原地区人口集中,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②气候——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温带降水较多地区人口稠密。
③水资源——干旱地区人口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④土壤——主要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⑤矿产资源——影响某些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题组练通
1.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密集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C.世界上的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D.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解析:选D 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主要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东亚和南亚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平原,人口分布稀少。根据统计资料,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一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3.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解析:2.B 3.A 图中虚线东侧气候较为湿润,西侧气候干旱,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图中①区域位于渭河平原,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因此人口稠密。
4.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1,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2,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分析图3,在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多选)( )
A.恒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 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
G.刚果盆地 H.加拿大东南角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由图读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由图可知:①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人口占56%左右。②从纬度看,人口集中分布于温度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区。③从距海远近看,距海岸200 km范围内,人口分布较多。
答案:(1)平原(或平原、盆地)
(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3)南美
(4)低平 中低 沿海
(5)ACEH
归纳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国家类型
人口问题
影响
对策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经济、就业、资源、环境压力大,导致积累减少;形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2.我国的人口问题
(1)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2)图示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我国出生率低而制定的,试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生育观念的改变等。
[特别提醒]
(1)分析人口问题的步骤
首先,看人口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其次,看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的合理程度;最后,看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
(2)正确看待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关键不是数量的多与少、增长率的高与低,应该看其发展变化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相协调;缓慢的人口增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过快的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这都是不合理的人口增长;所以评价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必须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来进行。
题组练通
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 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但受政策效应影响,2017年二孩数量较2016年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据此完成1~2题。
1.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出生人数( )
A.一孩较多,二孩较少 B.一孩较多,二孩较多
C.一孩较少,二孩较少 D.一孩较少,二孩较多
2.我国二孩数量的增加将会( )
A.提高老年人口比重 B.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C.减轻社会抚养负担 D.加剧劳动力的不足
解析:1.D 2.B 第1题,由题目可知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为1 723万,二孩为883万,一孩为1 723万-883万=840万;2016年出生人口=1 723万+63万=1 786万。2017年我国出生人数与2016年相比较总出生人口少,二孩多,所以一孩较少,故D正确。第2题,二孩数量的增加,使出生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重降低,A错;少年儿童比重大,会加重社会抚养负担,C错;目前我国劳动力充足,二孩数量的增加从长远说,会增加劳动力的供应,D错;出生人口数量增加,使低年龄人口占比增加,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B对。
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比。当人口支持比大于7.5时,经济高速增长;比值小于7.5时,经济中速增长;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下图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的人口支持比变化趋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四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
A.①国 B.②国
C.③国 D.④国
4.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时间是( )
A.1992年 B.2000年
C.2021年 D.2050年
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国的劳动力充足
B.②国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
C.④国城市化水平低于①国
D.②③两国均为发达国家
解析:3.A 4.C 5.C 第3题,图中四国中,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老龄化人口比重小,人口支持比最大,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是④国,D错;①国、②国人口支持比较低,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属于发达国家,而且①国的人口支持比较②国更低,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A正确,B错误;③是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的支持比近年来下降很快,但是人口老龄化不是最为严重的,C错误。故答案选A。第4题,根据材料,人口的支持比的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结合前面分析,③曲线表示中国,人口支持比在2021年后,比值小于4.8,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时间是2021年,C对。故答案选C。第5题,结合前面分析,①国的人口支持比很低,说明劳动力人口短缺,A错误;②国人口老龄化较严重,④国才是年龄结构最年轻的,B错误;④国人口支持比最高,经济水平最低,城市化水平也最低,C正确;②国是发达国家,③国是发展中国家,D错误。故答案选C。
区分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由图忆知
(1)图中A表示环境人口容量,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
(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最佳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3)制约A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还包括经济发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生活消费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等。
(4)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其又具有确定性。
(5)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世界
地区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特别提醒]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1)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最适宜。
(3)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可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题组练通
(2019·淮北一中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
A.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2.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1.A 2.B 第1题,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两个概念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结合示意图可判断a是人口合理容量,b是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地区消费水平越高,说明人均消费的资源越多,对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故地区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4.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3.C 4.C 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判读,并结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则判读即可。第4题,根据图示美国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高,A错误。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与气候无关,与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相关,B错误。③地区为美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C正确。④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D错误。
重难点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
—————————————[师说技法]—————————————————
1.人口问题的分析方法
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性别比失调
定量分析
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10%;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7%
0~14岁:人口百分比在40%以上。60岁及以上:人口百分比在5%以下
性别比: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出生性别比正常值为102~107
国家地区
发达国家、我国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或省区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主要在我国
原因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人们提倡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低,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中国:计划生育
出生率高、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导致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因素等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依然较大。
解决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必须要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典题示例]——————————————————
(2017·江苏高考) 如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A.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2)影响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密度
[学解题]
第一步:析图表,获取信息
(1)横轴表示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城镇老年人口占比越高。
(2)纵轴表示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数值越大,说明农村老年人口占比越高。
第二步:联知识,综合分析
第(1)问,东部北京、上海等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老年人口占比高;贵州、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高,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农村、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均不到4%,没有进入老龄化阶段;黑龙江、辽宁、吉林老龄化现象城镇比农村明显。
第(2)问,结合我国国情可知,贵州、湖南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经济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大量外迁所致。
[答案] (1)A (2)B
—————————————[集训过关]——————————————————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 )
A.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与所占比重呈正相关
B.未来的几年内我国会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
C.2015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D.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为零,劳动适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2.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现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
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 ②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③延迟退休年龄 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⑤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5年前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增长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而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二者并不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2015年以后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转化为老龄人口,而只有一小部分人口转化为劳动人口,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即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故C项正确;劳动适龄人口数=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所以虽然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但由于总人口数仍在增长,所以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并未达到最大值,劳动力短缺并不会太严重,故B项、D项错误。第2题,由图可知,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劳动力逐渐出现短缺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也可以延迟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不足现状;还可以通过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增加人口出生率,大约二十年后这些新出生人口就可转化为劳动力,可以缓解未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故 B项正确。吸引外来移民迁入会加剧我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不符合我国国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会增大,从而加剧劳动力资源不足。
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3~4题。
3.图示反映该村( )
A.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区
B.环境优美,迁入人口多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4.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 )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②加重就业负担 ③劳动力短缺 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 ⑤使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小,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大,说明该村人口迁移以人口迁出为主,应位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A、B错;欠发达地区一般医疗卫生条件差,C错;该村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就业机会较多、收入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业,D对。第4题,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村劳动力迁出比例大, 会使当地劳动力短缺,养老服务难以保障,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当地就业压力小,①③对,②错。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④对。由于大量劳动力人口迁出,加强了与外界联系,从外部获得了资源,提高了该村的环境人口容量,⑤错。
图表专攻——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
[常考图示]
图1 曲线图
图2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图3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
图4 人口金字塔图
[判读技巧]
(一)曲线图的判读
看趋势
曲线上升,表示数量增加,水平提高;曲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水平降低。例如上图,读某国家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可知,从1800年到2008年,该国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
看数值
数值大,水平高;数值小,水平低。上图中该国人口死亡率在图示时间范围内大部分时段低于出生率,反映人口死亡率水平低;2008年死亡率与出生率接近,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看速度
曲线越陡,反映变化速度越快;曲线越缓,反映变化速度越慢。上图中,1925年到1950年,出生率曲线最陡,反映人口出生率降速最快;而1875年到1900年,曲线平缓,反映人口出生率变化小
看阶段
根据转折点,可确定发展阶段。一个转折点,划分为两个阶段。如上图,以1825年为界,死亡率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死亡率曲线在此与出生率曲线相交,则可认为1825年之前是人口增长的第一阶段,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2008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接近,在1%附近,可认为人口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第一步: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第二步: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第三步: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下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Ⅱ、Ⅰ、Ⅳ、Ⅲ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8‰、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①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形状判断其类型。
②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的人口增长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高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的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③不同类型反映不同的人口问题。年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都较高。成年型说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略有上升,是由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的,同时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老年型说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增长可能呈缩减状态。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应用体验]
(2015·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学解题]
[答案] (1)D (2)B
[对点训练]
读人类健康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图,完成1~2题。
1.从A阶段到C阶段的演变体现出( )
A.婴幼儿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提高
B.青壮年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下降
C.总人口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下降
D.总人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
2.引起B阶段到C阶段老年人口死亡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A.老龄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B.人类医疗水平提高,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
C.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口死亡率上升
D.流动人口增加,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
解析:1.D 2.B 第1题,从A阶段到C阶段人口的存活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说明健康水平在提高。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B阶段到C阶段老年人口死亡率在下降,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
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人口高峰与E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4.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3.C 4.C 第3题,根据图中年龄层数可知,年龄组是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M处为30~34岁和35~3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则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青少年比重大于中国,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中国,则总人口可能会超过中国。印度劳动力工资低,医疗卫生水平较中国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目前,印度总人口与中国相差不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则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下面图①②③④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回答5~6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6.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
B.乙地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C.丙地人口数量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解析:5.C 6.B 第5题,从图①可以看出,甲地青少年人口较多,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人口增长较快;从图②可以看出,乙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0;从图③可以看出,丙地青壮年人口较多,老龄人口比重约为6%,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慢增长型,故丙地人口增长比甲地慢;从图④可以看出,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第6题,甲地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严重;图③只反映丙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反映不出丙地的人口数量是否达到人口合理容量;乙地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故乙地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核心素养”在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问题中的体现
—————————————[素养培优]———————————————————
[材料一] 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规划》指出,今后15年人口变动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到2030年,45~59岁大龄劳动力占比将达到36%左右。同时指出,未来15年特别是2021~2030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但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材料二]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辽宁省全年出生人口28.4万人,出生率6.49‰;死亡人口30.3万人,死亡率6.93‰;人口自然增长率-0.44‰。
[思考一] 为解决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现象,从综合思维角度分析如何支持大龄劳动力就业创业,避免其过早退出就业市场。
提示:(1)探索建立养老金长缴多得的激励约束机制。(2)加强大龄劳动力在岗继续教育培训,落实完善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支持大龄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3)加强职业健康服务,提高大龄劳动力健康水平。(4)落实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大龄失业人员就业。(5)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为大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个性化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等公共就业服务。(6)结合大龄失业人员特点,提供更多非全职就业、志愿服务和社区工作等岗位。
[思考二] 着眼于人地协调观,分析说明为什么未来15年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提示:21世纪中叶前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在13亿以上,人口对粮食供给的压力持续存在,人口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始终突出,人口与能源消费的平衡关系仍十分紧张。
[思考三] 立足于地理实践力,思考要调查辽宁省人口的增长情况需要掌握哪些资料。
提示:人口基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男女性别比、年龄结构、人口密度等。
—————————————[素养提能]—————————————————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地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特点,即“城乡倒置”明显。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图(含预测)。完成1~2题。
1.关于T1和T2时期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的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T1时期:城市生育水平低 ②T1时期:农村劳动力迁出
③T2时期:逆城市化显著 ④T2时期:城市化水平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推进( )
A.T1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增加
B.T1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减轻
C.T2时期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
D.T2时期中、小、幼教师大幅度增加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T1时期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口,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中务工,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农村;T2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大多数人口进入城市,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第2题,T1时期第二、三产业比重将会增加;T1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故农村社会保障压力增大;T2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新兴产业发展将受制约;与养老有关的产业可能发展较快,中、小、幼教师不一定大幅度增加。
3.总和生育率(TFR),即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一般来讲,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保持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5以下之后,几乎都没有再回到2.1的人口更替水平。据推算,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阅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描述我国总人口数量和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情况。
(2)读图2,与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有些“名不副实”。请描述该人口金字塔的形状特点,并说明形状发生改变的原因。
(3)“据推算,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说出为解决这些后果应采取的措施。(不低于2条)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为1964~2000年增长较快,其他时段增长较慢,概括起来为总人口不断增长,近年来增长速度变缓。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情况为1953~1964年上升,1964~2015年下降。第(2)题,读图2可知,与埃及金字塔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出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形态,原因与少年儿童、老年人口比重变化有关。第(3)题,2015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种较低的总和生育率必然导致人口增长变缓、停滞甚至负增长,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措施应针对相应的人口问题,如针对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问题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展老龄产业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总的变化趋势是总人口不断增长,近年来增长速度变缓。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变化是先上升后下降。
(2)与埃及金字塔形状相比,201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出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形态。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日趋严重。
(3)较低的总和生育率会导致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措施:调整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经济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