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5章第2节 人口的迁移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5章第2节 人口的迁移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5章第2节 人口的迁移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2486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中图版通用)一轮讲义:第5章第2节 人口的迁移
展开第2节 人口的迁移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05页)
[识记—基础梳理]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类型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劳务输出(外籍工人)增多。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3)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4)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2)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3)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流向以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为主。
(4)城乡人口迁移:一种重要的迁移形式。20世纪初仅局限于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人口迁移现象。
1.人口迁移对年龄结构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理解—要点突破]
1.世界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 特点 | 主要流向 | 原因 | 意义 |
19世纪以前 |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 |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 调整了人力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
(2)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
迁移形式 | 科技移民 | 劳务输出 | 国际难民迁移 |
迁移人口特点 | 高素质人才 | 外国廉价劳动力 |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
迁移原因 |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
迁移方向 |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
主要影响 |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
2.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及特点
(2)我国庞大的民工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3.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世界人口迁移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29790088】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1.D 2.A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示意图,然后由不同的人口年变化率推知该城市的人口变动情况。第1题,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口变化率,可推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慢,但总人口增长率仍大于零,故总人口数仍然在增加,因此排除A、B两项;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略有增加,所以C错;与80年代相比,该城市90年代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在下降,说明迁入该城市的人口减少,故D项正确。第2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且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有所增加。此外,该城市国际净迁移率也较高,说明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美国,故选A;俄罗斯、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是负增长,故排除C、D两项;日本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国际净迁移率都较低,故排除B项。]
考向2 我国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3~4题。
【导学号:29790089】
3.上图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4.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3.A 4.D [第3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根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除法解题。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除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除C。故选A。第4题,可用直选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故选D。]
考向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5~6题。
5.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6.“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5.C 6.A [第5题,“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说明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了城市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故C项正确。城市自然环境不如农村优越,故A项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故B项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故D项错。第6题,“有院无人住”造成农村宅基地的浪费,“有地无人种”造成农村土地的荒芜,所以近年来出现的合村并点、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浪费问题。因此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城乡协调发展、农村老龄化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考向4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7~8题。
7.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8.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思维流程】
7.C 8.B [第7题,根据题意,迁出(入)人口=迁出(入)比重×人口总数。据图,贵州的迁出人口比重虽然略高于四川,但四川人口数量远多于贵州,所以四川的迁出人口数多于贵州,A项错误。上海虽然迁入人口比重高于广东,但人口总数远少于广东,故上海迁入的人口数少于广东,B项错误。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就自然增长率而言,浙江和江苏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二者的自然增长率差别不大,从图上可以看出,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故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D项错误。第8题,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欠发达地区迁入相对发达地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从省级行政区域人口迁移看,皖、赣、黔三省属于欠发达省份,人口以迁出为主,且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所以当地老龄化进程加快,沪、京、津属于相对发达的直辖市,人口以迁入为主,且迁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延缓了当地老龄化进程,故B项正确。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无论是人口迁出地区,还是人口迁入地区,城市化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考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
[识记—基础梳理]
影响因素 | 具体内容 |
经济因素 | 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是人口迁入区 |
政治因素 | 表现为政治迫害、战争或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
社会文化因素 | 宗教、种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
生态环境因素 |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其他因素 | 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迁入地和迁出地的距离 |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理解—要点突破]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 影响 | 举例 |
气候 |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 |
水 |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 |
土壤 |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
矿产资源 |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迁入 |
自然灾害 |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 西非的环境难民 |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①文化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②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政治因素:
因素 |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 案例 |
政策 |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
社会 |
|
|
变革 |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
战争 |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
[运用—考向通关]
考向1 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
(2018·河南省实验中学期中)下表为2010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据此完成9~10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 | 美国 | 4 280 |
俄罗斯 | 1 230 | |
德国 | 1 080 | |
最大移民输出国 | 中国 | 3 500 |
印度 | 2 000 | |
菲律宾 | 700 |
9.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接收国( )
A.多为发展中国家 B.多为发达国家
C.均为东半球国家 D.均为西半球国家
10.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语言优势 B.文化水平高
C.经济差异 D.政策优势
9.B 10.C [第9题,表中显示出最大移民接收国多为发达国家,而最大移民输出国多为发展中国家。第10题,菲律宾与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其家政服务人员流向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考向2 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因素
(2018·邯郸期末)据2014年1月26日(农历腊月26)上午10点数据:在迁入成都的1 000个人中,来自北京的占了249个;从成都迁出的1 000个人,到北京的就有329个。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完成11~12题。
【导学号:29790090】
11.造成“逆向春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
B.春节期间北京旅游活动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
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1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A.传统观念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11.A 12.A [第11题,题干中“逆向春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及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现在的年轻人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春节期间,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第12题,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传统的家庭观念,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