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0高考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0《创新设计》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2讲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分析
展开
第12讲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分析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结合原理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明确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利用示意图认识水循环所发生的区域,河流补给来源。(区域认知)
3.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分小组讨论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以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和湖泊统计资料及演变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统计资料图等为载体,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相应水文和水系特征,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命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
3.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特点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上水资源得以补充和再生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为数最少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
4.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
二、陆地水体的类型及补给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疑难辨析】 某同学结合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补给特点,总结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你认为该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 不对。因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及其变化。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河流流量变化较小,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其汛期出现在冬季。
考点一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例1】 (2017·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图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②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盐湖流域实际降水量约等于实际蒸发量。
③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说明此时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盐度不会变化。
④大量种植耐旱植物,生长也需要水分,会减少入湖径流量。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3)B
1.蒸发
2.水汽输送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3.降水
4.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状况)、植被、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取水。
5.下渗
6.地下径流
岩石缝隙、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农田灌溉、人工抽水、矿坑排水)。
7.人类活动
受影响环节
人类活动
影响结果
利或弊
地表径流
修筑水库、塘坝等
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利
蒸发
修筑水库、塘坝、跨流域调水、“旱改水”、植树造林等
加大蒸发量
视具体情况而定
围湖造田
减弱蒸发,削弱抗洪、调节气候功能
弊
下渗
精耕细作、植树造林等
增加下渗
利
降水
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
增加降水量
利
(2019·郑州一中期中)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故A项正确。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其主要目的,故排除。第(3)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故C项正确。
答案 (1)A (2)B (3)C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6·全国卷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雨季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增大。故选B。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该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答案 (1)B (2)C (3)D
2.(2015·全国卷Ⅰ,1~2)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 第(1)题,铺设树皮覆盖层可阻截地表径流,利于雨水下渗,同时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从而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第(2)题,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应主要是由颗粒较小的物质组成,吸附和过滤作用强。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素养二 区域认知:水循环对物质迁移影响
3.(2015·海南地理,8~9)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降低
解析 第(1)题,蒸发是地表水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与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无关;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分的移动,降水是由大气水变成陆地水或海洋水,它们都不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而径流则由陆地流向海洋,径流中会挟带一些矿物质,故它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第(2)题,由于入海径流不断地把矿物质带入海洋,而海水蒸发不可能将矿物质蒸发掉,因此海洋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答案 (1)D (2)B
考点二 河流的补给
【例2】 (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
暴雨过后,甲、乙两水文站相继出现洪峰,说明暴雨发生在上游地区④处。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例3】 [2016·全国卷Ⅱ,36(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1)罗讷河的源头为瑞士境内的冰川,冰雪融水是其上游的主要补给形式。
(2)罗讷河经常洪水泛滥,说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信息①:瑞士境内罗讷河上游海拔高,冰雪融水是主要补给形式。
信息②:索恩河地处北纬46°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是其主要补给形式,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
信息③:地中海沿岸支流地处地中海气候区,降水是其主要补给形式,冬季河流径流量大,夏季径流量小。
答案 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代号
河流主要
补给水源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
补给特点
甲
大气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乙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地区
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丙
季节性积雪融水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和缓
丁
湖泊水
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
普遍
对于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
普遍
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水量较稳定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大气降水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例如,上题中索恩河地处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较稳定。
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例如,上题中地中海沿岸支流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为丰水期。
(2)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判断: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例如,上题中罗讷河上游夏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3.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流程(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十二)
第一步: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一般图中纵坐标多为河流流量和降水量。
第二步: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与河流补给形式。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
第三步:确定河流所在区域气候特征。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不同气候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不同,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据此可推断河流流域气候特征进而确定河流所在区域。
1.(2019·广州一模)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A正确。
答案 (1)D (2)A
2.(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3)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 B.高峰值增大
C.总量变大 D.高峰值减小
解析 第(1)题,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应当是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时段。第(2)题,上涨变慢应当出现在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且入湖水量在下降的时段,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第(3)题,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削峰补枯的作用,因此入湖径流的高峰值可能会推迟,总量可能会减少。
答案 (1)D (2)B (3)D
素养 区域认知:河流流域特征分析
1.(2016·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析 第(1)题,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作用明显减弱。第6年,植被得到恢复,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能力较第1年有所增强,故第1年的流速峰值、流量峰值、含沙量都应大于第6年,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由第(1)题解析可知,第6年的河流径流量较第1年小,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的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2.(2014·四川文综,11~12)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解析 第(1)题,该地最大月降水量不足20 mm,年降水量不足100 mm,最高月均温27 ℃左右,最低月均温-6 ℃左右,由此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该地最大径流量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最大月和气温最高月吻合,因此该地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故C项正确。而湖泊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A、D项错误。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十分均匀,B项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因此风沙较大,A项错误。山麓地带水源较为充足,植被常见为草原,故B项正确。柑橘属亚热带植物,C项错误。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D项错误。
答案 (1)C (2)B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考 题 探 究]
(高考经典题)读图,回答问题。(9分)
甲 乙 气候统计图
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9分)
[尝试自解]
[样卷评析]
判一判
评一评
样
卷
一
得分:3分
失分原因: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不准,导致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失误。
样
卷
二
得分:3分
失分原因: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区分不开,导致回答内容出现偏差。
[评分标准]
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3分)
[思 维 建 模]
1.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2)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2.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关系图,可总结出下表内容:
(1)河流的水文特征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长度
河流长度大(河流短小)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支流
支流数量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应 用 体 验]
1.[2017·北京文综,36(3),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10分)
[思维流程]
[我的答案]
答案 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2.[2017·天津文综,13(1)、(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
(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__个月。(2分)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4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表中1~4月份累计旅客发送量为0,可推测这4个月为河流结冰期;11月、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与10月相同,说明这两个月也是河流结冰期。合计共约6个月。第(2)题,本题以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考虑,结合图中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回答。图中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流量大;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大;该河段位于长白山地,有森林分布,由此可知该河段河流流速快,含沙量较小。
答案 (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一)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Ⅰ所示。图Ⅱ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Ⅰ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2.读图Ⅰ和图Ⅱ,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
解析 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第2题,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太阳辐射膜下不可能高于膜上,则可能是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度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0~18时之间。
答案 1.D 2.D
(2019·湖南五校联考)下图为水循环模式图,Ⅰ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W为空中水汽含量。据此完成3~4题。
3.读图可知,( )
A.I=P+E-W B.R2=I+R1-O
C.O=I+R2-E D.W=I+E-P
4.若某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原因可能有( )
①外来水汽输送增加 ②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 ③本地区蒸发量增加 ④水循环速度加快 ⑤水汽含量减少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析 第3题,据图示信息,该区域地表水体来自区域外水汽输入(Ⅰ)和流入该区域的径流(R1)。该区域的水体支出主要是流出该区域的径流(R2)和从该区域输出的水汽(O)。根据收支平衡原理可知,R2+O=I+R1,即R2=I+R1-O,B对。第4题,外来水汽输送增加,会加大该地降水的概率,①对;流出本地区的径流量增加,会使该地的水体支出增加,不利于该地的降水增多,②错;该地蒸发量增加,会导致该地大气湿度增大,降水概率增大,③对;水循环速度加快,会导致水汽输送的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多,降水概率增大,④对;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减少,⑤错。①③④对,选D。
答案 3.B 4.D
5.(2019·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下面两图分别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以及城市与郊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若在城市中推广建设植生滞留槽,则( )
A.①减少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增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的植生滞留槽以透水性路面和绿化性地表为主,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升高,提高地下水与外界的联系,所以水汽蒸发(即环节②)增加,地表水下渗(即环节④)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即环节③)减少,大气降水(即环节①)也相应增多。
答案 D
(2019·潍坊模拟)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下图为该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图和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湖泊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③河流补给类型相同
B.该湖泊为咸水湖
C.①河与②河相比,流速快
D.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
7.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 )
A.3月 B.4月
C.10月 D.11月
解析 第6题,从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可知,①河与②河注入阿克库勒湖,湖水通过③河流出,因此①与②主要来自冰川融水补给,而③河来自湖泊补给,其径流量较稳定。图示“白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且该湖泊海拔较高,温度低,蒸发弱,故该湖为淡水湖。由图可知,①处等高线比②处稀疏,地势相对平缓,①河流速慢于②河。③处河流受湖泊调节作用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小,而①河受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大。第7题,从图中可知,4月至11月入湖水量始终大于出湖水量,因此湖泊水位持续增加,并在11月达到最高。
答案 6.D 7.D
(2015·全国卷Ⅱ,9~10)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8~9题。
a
b
8.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9.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解析 第8题,从蒙特利尔各月气温分布图上可以判断出其气温低于0 ℃的月份为12月至次年3月,从而推断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4个月,C项正确。第9题,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点的成因。河流结冰状况取决于温度,影响河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河流流速、河流流向等因素。圣劳伦斯河的四段河流,纬度相差不大,流向相同,而在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道上建有水电站,表明该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冬季可能不结冰,故B项正确。
答案 8.C 9.B
(2019·济南一模)低影响开发(LID)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据此完成10~11题。
10.相比传统开发模式,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是( )
A.减少下渗量,增加降水量
B.增加下渗量,减少降水量
C.减少径流量,增加下渗量
D.增加径流量,减少下渗量
11.为了实现低影响开发,可以( )
A.建设绿色屋顶,减少雨水收集系统
B.将屋顶雨水引入地下管网
C.通过景观设计减少地下径流
D.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
解析 第10题,据材料可知,低影响开发模式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下渗量。第11题,实现低影响开发可以采取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措施,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0.C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成都模拟)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6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输水量会很大?(4分)
(3)图中,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⑥是下渗,输水量会很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
答案 (1)海陆间大循环。 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 地表径流。 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
(2)①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②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③植被覆盖好。
(3)①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②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③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3.(2019·广东七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侧,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
请根据材料概括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8分)
解析 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其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科罗拉多河上游流量丰富,下游流量较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河流含沙量大;无结冰期;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14.(2019·合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8分)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米)。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出现时间较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积雪大量融化,6~7月积雪融化量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5~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河流带来大量盐分,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
答案 (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15.(2019·吉林长春第二次质量监测)下图为金沙江流域图,读图回答问题。(8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对金沙江水系特征的影响。(8分)
解析 主要从地势对河流流向、河流落差等的影响,地形对流域面积、支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整体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受高原山地影响,山高谷深、纵列分布,支流短小,流域面积小;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多“V”型河谷。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结合原理示意图分析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地理意义。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明确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利用示意图认识水循环所发生的区域,河流补给来源。(区域认知)
3.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分小组讨论不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1.以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和湖泊统计资料及演变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及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统计资料图等为载体,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相应水文和水系特征,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都有命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
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
3.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特点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上水资源得以补充和再生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为数最少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
4.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方式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
二、陆地水体的类型及补给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所示:
【疑难辨析】 某同学结合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的补给特点,总结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你认为该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提示 不对。因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汛期主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及其变化。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河流流量变化较小,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其汛期出现在冬季。
考点一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例1】 (2017·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图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②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盐湖流域实际降水量约等于实际蒸发量。
③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说明此时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盐度不会变化。
④大量种植耐旱植物,生长也需要水分,会减少入湖径流量。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A (3)B
1.蒸发
2.水汽输送
海洋上空的水汽陆地
3.降水
4.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流域面积(支流状况)、植被、地质条件(土壤质地)、蒸发、人类活动取水。
5.下渗
6.地下径流
岩石缝隙、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量、地形、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修建水库、农田灌溉、人工抽水、矿坑排水)。
7.人类活动
受影响环节
人类活动
影响结果
利或弊
地表径流
修筑水库、塘坝等
增加枯水期径流量
利
蒸发
修筑水库、塘坝、跨流域调水、“旱改水”、植树造林等
加大蒸发量
视具体情况而定
围湖造田
减弱蒸发,削弱抗洪、调节气候功能
弊
下渗
精耕细作、植树造林等
增加下渗
利
降水
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
增加降水量
利
(2019·郑州一中期中)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故A项正确。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故B项正确;其他说法不是其主要目的,故排除。第(3)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故C项正确。
答案 (1)A (2)B (3)C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6·全国卷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雨季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变化增大。故选B。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该山地的坡面径流减少。故选C。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其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下渗量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D。
答案 (1)B (2)C (3)D
2.(2015·全国卷Ⅰ,1~2)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解析 第(1)题,铺设树皮覆盖层可阻截地表径流,利于雨水下渗,同时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从而达到保持土壤水分的目的。第(2)题,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应主要是由颗粒较小的物质组成,吸附和过滤作用强。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素养二 区域认知:水循环对物质迁移影响
3.(2015·海南地理,8~9)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降低
解析 第(1)题,蒸发是地表水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与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无关;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分的移动,降水是由大气水变成陆地水或海洋水,它们都不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而径流则由陆地流向海洋,径流中会挟带一些矿物质,故它能实现海陆间矿物质的迁移。第(2)题,由于入海径流不断地把矿物质带入海洋,而海水蒸发不可能将矿物质蒸发掉,因此海洋水中的矿物质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答案 (1)D (2)B
考点二 河流的补给
【例2】 (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下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
暴雨过后,甲、乙两水文站相继出现洪峰,说明暴雨发生在上游地区④处。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D (2)C
【例3】 [2016·全国卷Ⅱ,36(1),9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1)罗讷河的源头为瑞士境内的冰川,冰雪融水是其上游的主要补给形式。
(2)罗讷河经常洪水泛滥,说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信息①:瑞士境内罗讷河上游海拔高,冰雪融水是主要补给形式。
信息②:索恩河地处北纬46°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是其主要补给形式,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
信息③:地中海沿岸支流地处地中海气候区,降水是其主要补给形式,冬季河流径流量大,夏季径流量小。
答案 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1.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代号
河流主要
补给水源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
补给特点
甲
大气降水
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水量季节变化较大
乙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地区
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
丙
季节性积雪融水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和缓
丁
湖泊水
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湖泊水位高低
普遍
对于河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
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对位置
普遍
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水量较稳定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方法
(1)根据气候类型判断:大气降水为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根据不同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差异,河流的径流年变化存在以下三种形式:
①全年径流量较为稳定: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例如,上题中索恩河地处温带海洋气候区,降水比较均匀,河流径流量较稳定。
②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③冬季为汛期,夏季为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区。
例如,上题中地中海沿岸支流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为丰水期。
(2)根据径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判断: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例如,上题中罗讷河上游夏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3.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流程(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十二)
第一步: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一般图中纵坐标多为河流流量和降水量。
第二步: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与河流补给形式。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
第三步:确定河流所在区域气候特征。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不同气候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不同,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也不同,据此可推断河流流域气候特征进而确定河流所在区域。
1.(2019·广州一模)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故A正确。
答案 (1)D (2)A
2.(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3)题。
(1)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3)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 B.高峰值增大
C.总量变大 D.高峰值减小
解析 第(1)题,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应当是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时段。第(2)题,上涨变慢应当出现在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且入湖水量在下降的时段,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第(3)题,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削峰补枯的作用,因此入湖径流的高峰值可能会推迟,总量可能会减少。
答案 (1)D (2)B (3)D
素养 区域认知:河流流域特征分析
1.(2016·江苏地理,7~8)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解析 第(1)题,该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作用明显减弱。第6年,植被得到恢复,涵养水源、削减坡面径流的能力较第1年有所增强,故第1年的流速峰值、流量峰值、含沙量都应大于第6年,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由第(1)题解析可知,第6年的河流径流量较第1年小,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的恢复,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故B项正确。
答案 (1)D (2)B
2.(2014·四川文综,11~12)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
解析 第(1)题,该地最大月降水量不足20 mm,年降水量不足100 mm,最高月均温27 ℃左右,最低月均温-6 ℃左右,由此判断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该地最大径流量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最大月和气温最高月吻合,因此该地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冰雪融水,故C项正确。而湖泊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A、D项错误。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都十分均匀,B项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因此风沙较大,A项错误。山麓地带水源较为充足,植被常见为草原,故B项正确。柑橘属亚热带植物,C项错误。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D项错误。
答案 (1)C (2)B
河流特征类题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描述某条河流的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二是分析某条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侧重于气候因素)或水系特征与地形的关系;三是比较两条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一定要区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再针对具体水文(水系)特征进行描述。
[考 题 探 究]
(高考经典题)读图,回答问题。(9分)
甲 乙 气候统计图
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9分)
[尝试自解]
[样卷评析]
判一判
评一评
样
卷
一
得分:3分
失分原因: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不准,导致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失误。
样
卷
二
得分:3分
失分原因:对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区分不开,导致回答内容出现偏差。
[评分标准]
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3分)
[思 维 建 模]
1.河流特征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2)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2.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关系图,可总结出下表内容:
(1)河流的水文特征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长度
河流长度大(河流短小)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支流
支流数量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应 用 体 验]
1.[2017·北京文综,36(3),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10分)
[思维流程]
[我的答案]
答案 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2.[2017·天津文综,13(1)、(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
(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__个月。(2分)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4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能力。表中1~4月份累计旅客发送量为0,可推测这4个月为河流结冰期;11月、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与10月相同,说明这两个月也是河流结冰期。合计共约6个月。第(2)题,本题以吉林省部分地区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考虑,结合图中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回答。图中为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流量大;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大;该河段位于长白山地,有森林分布,由此可知该河段河流流速快,含沙量较小。
答案 (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一)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Ⅰ所示。图Ⅱ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Ⅰ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2.读图Ⅰ和图Ⅱ,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
解析 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第2题,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太阳辐射膜下不可能高于膜上,则可能是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度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0~18时之间。
答案 1.D 2.D
(2019·湖南五校联考)下图为水循环模式图,Ⅰ为区域外水汽输入量,P为总降水量,E为区域内蒸发量,O为从区域输出的水汽总量,R1为流入区域的径流量,R2为流出区域的径流量,W为空中水汽含量。据此完成3~4题。
3.读图可知,( )
A.I=P+E-W B.R2=I+R1-O
C.O=I+R2-E D.W=I+E-P
4.若某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原因可能有( )
①外来水汽输送增加 ②流出本地区径流量增加 ③本地区蒸发量增加 ④水循环速度加快 ⑤水汽含量减少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析 第3题,据图示信息,该区域地表水体来自区域外水汽输入(Ⅰ)和流入该区域的径流(R1)。该区域的水体支出主要是流出该区域的径流(R2)和从该区域输出的水汽(O)。根据收支平衡原理可知,R2+O=I+R1,即R2=I+R1-O,B对。第4题,外来水汽输送增加,会加大该地降水的概率,①对;流出本地区的径流量增加,会使该地的水体支出增加,不利于该地的降水增多,②错;该地蒸发量增加,会导致该地大气湿度增大,降水概率增大,③对;水循环速度加快,会导致水汽输送的速度加快,水汽含量增多,降水概率增大,④对;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减少,⑤错。①③④对,选D。
答案 3.B 4.D
5.(2019·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下面两图分别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以及城市与郊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若在城市中推广建设植生滞留槽,则( )
A.①减少 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增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的植生滞留槽以透水性路面和绿化性地表为主,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升高,提高地下水与外界的联系,所以水汽蒸发(即环节②)增加,地表水下渗(即环节④)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即环节③)减少,大气降水(即环节①)也相应增多。
答案 D
(2019·潍坊模拟)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下图为该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图和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湖泊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③河流补给类型相同
B.该湖泊为咸水湖
C.①河与②河相比,流速快
D.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
7.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 )
A.3月 B.4月
C.10月 D.11月
解析 第6题,从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可知,①河与②河注入阿克库勒湖,湖水通过③河流出,因此①与②主要来自冰川融水补给,而③河来自湖泊补给,其径流量较稳定。图示“白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且该湖泊海拔较高,温度低,蒸发弱,故该湖为淡水湖。由图可知,①处等高线比②处稀疏,地势相对平缓,①河流速慢于②河。③处河流受湖泊调节作用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小,而①河受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大。第7题,从图中可知,4月至11月入湖水量始终大于出湖水量,因此湖泊水位持续增加,并在11月达到最高。
答案 6.D 7.D
(2015·全国卷Ⅱ,9~10)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8~9题。
a
b
8.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9.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解析 第8题,从蒙特利尔各月气温分布图上可以判断出其气温低于0 ℃的月份为12月至次年3月,从而推断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4个月,C项正确。第9题,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点的成因。河流结冰状况取决于温度,影响河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河流流速、河流流向等因素。圣劳伦斯河的四段河流,纬度相差不大,流向相同,而在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道上建有水电站,表明该段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冬季可能不结冰,故B项正确。
答案 8.C 9.B
(2019·济南一模)低影响开发(LID)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据此完成10~11题。
10.相比传统开发模式,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是( )
A.减少下渗量,增加降水量
B.增加下渗量,减少降水量
C.减少径流量,增加下渗量
D.增加径流量,减少下渗量
11.为了实现低影响开发,可以( )
A.建设绿色屋顶,减少雨水收集系统
B.将屋顶雨水引入地下管网
C.通过景观设计减少地下径流
D.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
解析 第10题,据材料可知,低影响开发模式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下渗量。第11题,实现低影响开发可以采取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措施,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10.C 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成都模拟)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6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输水量会很大?(4分)
(3)图中,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⑥是下渗,输水量会很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
答案 (1)海陆间大循环。 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 地表径流。 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
(2)①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②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③植被覆盖好。
(3)①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②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③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3.(2019·广东七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侧,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图为科罗拉多河流域示意图。
请根据材料概括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8分)
解析 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应结合图中信息从其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科罗拉多河上游流量丰富,下游流量较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河流含沙量大;无结冰期;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14.(2019·合肥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8分)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4分)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米)。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出现时间较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积雪大量融化,6~7月积雪融化量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5~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河流带来大量盐分,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
答案 (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15.(2019·吉林长春第二次质量监测)下图为金沙江流域图,读图回答问题。(8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区域的地形地势对金沙江水系特征的影响。(8分)
解析 主要从地势对河流流向、河流落差等的影响,地形对流域面积、支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整体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受高原山地影响,山高谷深、纵列分布,支流短小,流域面积小;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多“V”型河谷。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