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7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展开第17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 聚落规模 | 空间分布 | 聚居人口 |
北方平原地区 | 一般较大 |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 较多 |
南方丘陵山区 | 一般较小 | 相对分散 | 较少 |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微点1 图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微点2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D
1.地形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影响 | 表现 | 原因 | 典型案例 | |
聚落的形态 | 平原地区 | 聚落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 我国北方的村落 |
丘陵山区 | 聚落多呈条带状 |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 我国南方的村落 | |
聚落 区位 | 平原地区 |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
山区和高原 |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 |
热带地区 |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
2.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 高原 | 山区 | 平原 |
分布 |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
形态 | 多呈狭长的带状 | 条带状 | 团状、带状 |
密度 | 小 | 较小 | 大 |
成因 |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或海上运输 |
举例 |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 甘肃省兰州市 |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
(2020·资阳模拟)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完成1~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地,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答案:1.D 2.C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 | 原则 | 原因 |
运输方式 |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 |
线路走向 |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 |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 | |
线网密度 | 山地、丘陵地区线网密度较小 |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 |
平原地区线网密度较大 |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 |
交通点的区位 |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 | 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 |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其他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
下图为我国30°N纬线经过的六省(区)的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量占该省(区)总货运量比重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①省(区)比较,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 B.人口稀少
C.河流密布,多洪涝灾害 D.资源贫乏
2.③省(区)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的原因可能是( )
A.地质灾害频发
B.公路里程短
C.运输方式多样
D.经济水平低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①省(区)为湖北省,②省(区)为四川省,四川省西部为川西高原,山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小,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小,所以公路密度小,但是由于地形崎岖,公路对于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所以公路货运占主要地位;与①省(区)比较,②省(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山区面积大,地表崎岖。第2题,③省(区)为浙江省,临海,海洋运输便利,多河流,内河航运便利,地形较为平坦,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所以公路货运量占比小。
答案:1.A 2.C
一、选择题
(2020·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气候因素
C.水文因素 D.生物因素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②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答案:1.C 2.A 3.B
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读兰州市略图,回答4~5题。
4.促使兰州市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开采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发展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5.兰州市城区( )
A.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B.以同心圆的形状向周围延展
C.以扇形向一侧延展
D.以组团形式呈分散状态向远郊发展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故兰州市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第5题,由图可知,兰州市沿着黄河谷地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答案:4.D 5.A
(2020·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回答6~7题。
6.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7.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故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7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6.D 7.B
(2020·唐山模拟)2015年2月4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正式全程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8~9题。
8.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缓道路坡度,提高行车安全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解析:第8题,根据“尽量取最短距离”可知,其原因在于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说明工程建设量大。第9题,平原地形对交通线建设的影响较小,但要注意少占耕地。山区对交通线建设的制约性较强,一般选择地势较平坦的地区。
答案:8.A 9.B
(2020·衡水大联考)下图是我国太行山脉东侧和西侧的交通和城市分布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太行山脉以西城市的分布特点是( )
A.沿黄河分布 B.沿铁路和河谷分布
C.沿山麓地带分布 D.沿冲积扇边界分布
11.太行山脉以东的两条铁路线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其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
B.沿大道、公路分布,形成较早
C.河流沿岸,水运便利
D.地形平坦,易于城市建设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太行山脉以西的城市主要沿铁路和汾河河谷分布。第11题,太行山以东的两条铁路中西侧一线的城市规模较大,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形成城市较早;有大道、公路等其他交通线通过,利于商业网点形成。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20·邯郸模拟)武广高速铁路(图1)为京广客运专线的南段,位于湖北、湖南和广东境内,列车最高时速可达394千米。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图2)全长1 142千米,“以桥代路”的长度达159.88千米。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的长度更高达1 061千米,占全线长度的8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武汉和广州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武广高速铁路比青藏铁路走向更平直,请分析其原因。
(3)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都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任选其一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解析:(1)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广州位于珠江的河口位置。(2)主要比较两条铁路沿线的地形条件及高速铁路的建设要求。(3)青藏铁路架桥可以减轻冻土对铁路的影响,同时为动物迁徙留下通道;京沪高铁架桥可以节约耕地,避开其他交通线。
答案:(1)武汉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广州位于河口(珠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2)武广高速铁路沿线地势比青藏铁路沿线地势平坦;高速铁路要求弯道少,运行平稳,节省运营时间。
(3)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地区冻土多、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或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与其交叉;避免多占用耕地。
13.读我国广西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简述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在修建过程中哪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试分析原因。
解析:(1)图中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沿河谷分布。原因应从该区地形、地势方面进行分析。(2)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应从地形、自然障碍、投资、工程量等方面进行分析。(3)可从各路段附近地区等高线密集程度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
(2)公路沿河谷平原修建,避免跨越河流,降低建设难度和投资,减小工程量。
(3)④附近公路段。原因: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