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统考版)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专题一第六讲 概括分析
展开第六讲 概括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个考点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要求选出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实际上并非真的要求考生自己动手去归纳概括,而只是分析判断由命题者设计的有关这方面的题目的答案正确与否。题目要求为“选是”或“选非”,但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判断。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命题 设误 | 误解 形象 |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
张冠 李戴 |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 |
比对 方法 |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
命题 设误 | 时序 颠倒 |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
空间 错位 |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 |
比对 方法 |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
命题 设误 | 曲解 文意 |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
归纳 不全 |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 |
比对 方法 |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
命题 设误 | 无中 生有 |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
以偏 概全 |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 |
比对 方法 |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
命题 设误 | 改变 因果 |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
事件 杂糅 |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 | |
比对 方法 |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8·全国卷Ⅲ)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选项] 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文意是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仅是主持宴会,并非纯礼宴请辽国使者。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选项] 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故上疏直言进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也就是说,钱易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被主考官压制所致,所以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并非“直言进谏”,造成对人物性格的理解错误,故选项不正确。
参考译文:
宋太宗曾同苏易简一起讨论唐代文人,太宗遗憾当世没有产生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把他从平民直接提升为翰林。”正碰上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被搁下了。宋真宗当太子时,画山水扇,恰巧碰上钱易作歌,览后对他非常欣赏。钱易再次考进士,终于考取了,录为开封府第二名。他自认为应当是第一,只因被主考官压制了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书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含有讥讽味道。真宗很讨厌他的这种品行,降他为第三名。一年后,以第二名中第,任为濠州团练推官。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选项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8·全国卷Ⅱ)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选项]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不得旋踵”,此处的“旋踵”是“畏避退缩”的意思,选项说“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把关键词“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忙得无法分身”。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渤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卷Ⅱ)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选项] 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选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把关键词“赍”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筹措”。故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卷Ⅲ)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选项]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答应言官的请求,而非傅珪“坚持”。
参考译文:
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面对大事时,毅然果断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触怒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宦官面前肆意诽谤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权贵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隆庆元年(葛守礼)起户部尚书。奏言:“畿辅、山东流移日众,以有司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均。工匠及富商大贾,皆以无田免役,而农夫独受其困,此所谓舛也。乞正田赋之规,罢科差之法。”诏悉举行。
[选项] 葛守礼关心农民。他认为徭役征派不合理,造成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流民移民,所以建议解除征财物和派差役的法令,皇帝下诏实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以偏概全角度设误。“全国各地”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畿辅、山东流移日众”。
参考译文:
隆庆元年,葛守礼起任户部尚书。上奏进谏:“京城附近、山东一带的流民日益增多,因为有司变法扰乱纲常,征收的科税太重,征派又不均衡。工匠和富商大贾,都以无田免去徭役,只有农夫受此困厄,这就很不合事理。请求纠正田赋的规章,罢除科差不公的法令。”皇上下诏全部实行。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玄佐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数教敕玄佐尽臣节。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而居高当之,可安乎?”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选项] 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因果关系角度设误。选项中出现结果“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与前面“倜傥不羁,性情豪纵。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发达以后,轻财好赏”构成的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是说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从李忠臣以来就开始了,只是到刘玄佐时更加严重,并非因为刘玄佐不事产业,轻财好赏而出现这样的结果。选项强加了因果,故而错误。
参考译文: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少时放荡不羁,不自立业,替县里捕捉盗贼,犯了法,吏人鞭打凌辱他,几乎丧命,于是逃亡投奔永平军,逐渐升为牙将。刘玄佐性情豪放不羁,轻视钱财而喜欢重赏部下,所以部属日益难于约束。汴州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横,不能自拔,到刘玄佐时更加厉害。以后杀将帅上司,大肆掠夺抢劫,都是贪财而造成的。刘玄佐发迹后,其母还健在,是一个贤惠的妇人。常常每月织粗绸一匹,以示不忘贫时劳动本色,多次教育告诫刘玄佐要恪守为臣之道。其母见县令来厅前禀告政事,县令走后,她告诫玄佐说:“长吏恐惧而十分谦卑,我想到你父亲在县里做官,也应当是这个样子。你高高在上地面对下属,心里能够安宁吗?”刘玄佐受感动醒悟了,所以对待下属更加宽和以礼。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
[选项]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事件杂糅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参考译文: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对君主劝善规过时,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所属的地方捏造吕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