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课件28张
展开基本分:句子大意1分或2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④通假字⑤重点虚词⑥特殊句式⑦固定结构⑧单音节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
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淮南历王:刘长(前198年—前174年),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汉高祖刘邦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母赵姬。西汉初年诸侯王。力能扛鼎。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qióng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谥号厉王。《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给事中:官名, 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高帝以闻: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译为“报告、上报”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例:(2020·新高考I卷)13.(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2、“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①将古代汉语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②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2021·新高考I卷)13.(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左右:指侍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2021·新高考Ⅱ卷)13.(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感激:情绪激动。/今义:深深的感谢。 ④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2020·新高考I卷)13.(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趣:通“促”,督促;催促
⑤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苟:如果、假如。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例:(2020·新高考I卷)13.(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2020·新课标I卷)13.(1)又减价粜tià常平米,多作馕náng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019·新课标Ⅱ卷)13.(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3、“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主谓倒装句。②宾语前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④状语后置句。(2019·新课标Ⅱ卷)13.(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期年:一年。例: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秦王纳谏》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4、“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公:大公无私。例: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这恐怕不能把自己的大公无私给天下人看吧(2021·新高考I卷)
5、“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①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②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③判断句要补上判断句。例:(2021·新高考I卷)13.(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2021·新高考Ⅱ卷)13.(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祖逖)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
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 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 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 “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 “上厕所”。
文言文翻译是古文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分开来单独记下了,都能准确把握,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忽略了字字落实,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什么是“理解”?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每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够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
能将文言句子译为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翻译文言句子,命题者选材的标准一般是:*含有关键词语的句子;常见的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显得特殊的句子;*文言文翻译题的文字量少则9字,多则27字,记叙、议论说理性的句子是重点。要求以直译为主。(2021新高考I卷)13(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议论句,19字)(2020新高考Ⅱ卷)13(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记叙句,23字)*分值稳定8分,占文言文考查总分的2/5(8/20),是卷面上除作文以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
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如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了“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被翻译的语句放在答案卷中(高考全是这样),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乎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
二、“瞻前顾后”联系语境,真正找准翻译的着力点
(一)关注文段内容1.记叙性文段(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 [2018年全国II卷]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
[2018年全国II卷]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解析]:这道翻译题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荐”这个词的翻译。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记叙语段中的信息来推定。从前文可知,这里人民思念的是王涣,王涣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爱民如子,施政有方,所以他去世之后,老百姓很感念他,也就才会给他设立祭奠的祠堂。于是我们可以梳理如下:[人物身份]:王涣,生前为洛阳令,已亡故;[性格形象]:爱民如子、施政有方;[人物间关系]:民思其德。所以,“荐”不可能翻译成推荐,对于已经亡故的人,只能是祭奠、纪念等意思。
[2018年全国II卷]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采分点]:(1)“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纪念”。→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梳理事件经过。 [2019年全国I卷]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解析]:前文说到天子想要提拔重用贾谊,可是受到了权臣的阻挠,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后文也说到,天子逐渐疏远了贾谊。根据文意和“短”处在谓语位置可判断“短”:短处→说人短处→诋毁。例外翻译时应注意事件发展的过程。采分点: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他们)于是诋毁贾谊道:“(贾谊)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梳理事件经过。 [2019年全国II卷]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解析]:根据前文“卒定变法之令”可知,令指的就是变法革新的“法令”,“初令”就是“新的法令”。从后文处置太子违法事件的后期影响“秦人皆趋令(秦人都守法了)”可知,“不便”就是“不便利、不方便、不好”的意思。采分点:令,法令;期年,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是定语后置句。→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一)关注文段内容2.议论性文段 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2018年全国II卷]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解析]:前文说到王涣去世之后,皇帝连续下诏让三公选拔洛阳令,都不称职。情急之下,让任俊来“救火”补任,这就为任俊的相形见绌埋了伏笔。任俊到任,选拔任用发挥文武隶属的才干,又是断案又是缉盗,绝不畏避退缩,可是“一岁断狱,不过数十”,是因为任俊没有威望,执行力不强吗?不是的。“威风猛于涣”,由此可知,只能说这个任俊是头脑不清晰,做事没有章法,行事混乱。采分点:一岁:一年;狱: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文理:条理。→一年间的断案,不超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二)关注句子结构 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2019年全国II卷]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 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021新高考I卷]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采分点]:恶:厌恶。乐:喜爱。大意2分。[解析]:根据句子结构对称,由“乐”可知对应的“恶”的读音;补充省略成分。→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2015年全国II卷]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解析]:“兴”是一个动词,发动;对应位置的“易”也要相应的翻译成动词“容易滋生”。采分点: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指帝王出游;“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陛下发动战事,百姓容易滋生叹息怨恨,(陛下)车驾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
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2019年全国I卷]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解析]:此句正是对话,前文说到天子想要提拔重用贾谊,可是受到了权臣的阻挠,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因此说了这句话陷害贾谊,最终导致天子逐渐疏远了贾谊。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得补充主语贾谊。采分点: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他们)于是诋毁贾谊道:“(贾谊)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018年全国III卷]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前任知府治政苛刻严酷,范纯礼说:“宽松与严苛相辅相成,这是圣人的教导。……”因此一概以宽松的态度来处理政事。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讯享泽村百姓谋反一事,范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百姓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看到工匠制作木桶,(就)拿来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工匠抓住。第二天上朝应对,宋徽宗问怎样处理这件事,(范纯礼)回答说:“……按不应做这件事(罪名)杖责他,就够了。”(宋徽宗)说:“凭什么告诫后人呢?”(范纯礼)说:“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以作为教训了。”宋徽宗听从了他的话。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实词虚词句式文化常识,考点解读,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要点,翻译方法,边学边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窥视命题特点,理解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学会抓得分点,得分点一关键实词,得分点二关键虚词,得分点三文言句式,掌握翻译方法,方法一保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三大采分点,踩分点2分或3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