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地理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命题视角(二)地表形态变化
展开命题视角(二)地表形态变化
基础点一 岩石的类型和形成
(2018·扬州中学四模)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如图)。每隔几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两只石蛋,石蛋直径约30~60 cm,最重的达300余千克。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据此完成1~2题。
1.依据专家推测,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
A.玄武岩 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花岗岩 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沉积岩 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
D.沉积岩 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2.石蛋能从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间风化差异
B.崖上溶洞中流水的侵蚀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缓慢堆积
解析:1.C 2.A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当时贵州还是一片海洋,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这些石蛋才暴露于地表,据此推测,石蛋为沉积岩,碳酸钙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结核并逐渐增大。第2题,石蛋由于受外力风化差异从崖上掉落下来。
[微点拨]
岩石类型的判定
1.根据岩石的名称判定
(1)常见的沉积岩: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等。
(2)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成)。
(3)常见的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2.根据成因和特征判定
(1)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2)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多发育在侵入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地带。
(3)岩浆岩分为两类:喷出岩多有气孔,侵入岩结构致密坚硬,是较好的建筑材料。
基础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18·盐城中学模拟)2018年5月26日,夏威夷火山观测站称,基拉韦厄火山峰顶的火山口再次猛烈喷发,熔岩流动似“火河”,火山灰直冲3 353 m高空,给位于火山西南部的村落蒙上一层灰,导致更多居民被迫撤离。如图为夏威夷群岛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自( )
A.地壳 B.岩石圈
C.软流层 D.地核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威夷群岛位于板块碰撞地带
B.火山灰高度达到平流层
C.该地风向主要是东北风
D.2、3岛上岩石不能较好地反映地球历史
解析:3.C 4.C 第3题,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自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夏威夷群岛地处生长边界处;火山灰高度(3 353 m)仍在对流层;火山西南部的村落蒙上一层灰,说明该地风向主要是东北风;2、3岛上岩石能较好地反映地球历史。
[微点拨]
1.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 | 张裂 | 相撞 |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 ||
形成地貌 | 裂谷或海洋 | 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举例 |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
边界类型 |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
图示 |
2.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基础点三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018·江苏高考·节选)“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1 图2
5.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D 由材料和图1可知,地坑院村落的选址一般是在黄土高原地势平坦的黄土塬,结合图2可判断丁地符合要求。故选D。
(2018·南京期中检测)如图为点苍山、洱海、白族传统民居和大理风向玫瑰图。回答下题。
6.白族民居中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厢房在南北,正房对面是照壁。下列关于该地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坐西朝东可接受水汽
B.点苍山与洱海之间,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
C.白色照壁在白天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保持凉爽
D.该地地势东高西低,房屋可依山傍水
解析:选B 从图中风向图可知,该地盛行西南季风;点苍山夜晚降温速度快,形成高压,洱海降温速度慢,形成低压,晚上吹较冷的山风,坐西朝东可避风;白色照壁可反射太阳光使正房阳光充足,不是保持凉爽。根据指向标并结合地图判断,该地西部有山脉,说明该地地势西高东低。
(2018·苏北四市模拟)藏族传统的乡村聚落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现了封闭性、内向型和节俭性的高原地域文化。如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某乡村聚落水系空间形态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示区域为( )
A.地形平坦的高原区 B.周高中低的盆地区
C.山河相间的峡谷区 D.北高南低的平原区
8.图中村寨多建在( )
A.安全性好的山顶 B.隐蔽性好的峡谷
C.适宜耕作的河谷 D.背风向阳的缓坡
解析:7.B 8.D 第7题,据图中河道海拔和村寨分布分析可知,图示地区中间地势低,周围地势高,是盆地区。第8题,据题意和图中河道海拔数值分析可知,该图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图示区域河道海拔数值显示,北部较高,村寨建在背风向阳坡上,再者村寨偏向盆地西侧,坡度较缓。
重难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和景观的形成
[典题尝试]
(2016·江苏高考·节选)如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双选)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选AD 根据箭头指向,图中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发生了化学沉积作用;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发生了固结成岩作用;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因此应为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没有固结成岩作用;④箭头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因此应为火山喷发作用。
(2018·南师大附中模拟)古丈红石林位于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境内,形成于4.5亿年前,是全球罕见的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图1为该地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古丈红石林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a B.b
C.c D.d
3.形成古丈红石林景观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流水侵蚀
B.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力侵蚀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D.沉积作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
解析:2.B 3.C 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古丈红石林是红色碳酸盐岩石林景区,为沉积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沉积物经过地质作用而形成(b)。第3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古丈红石林景观首先由于沉积作用等作用形成沉积岩,接着由于地壳运动出露地表,最后受流水侵蚀而成的。
[系统归纳]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重难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意义
[系统指导]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 褶皱 | 断层 | ||
背斜 | 向斜 | |||
判 断 方 法 | 形态 | 向上拱起 | 向下弯曲 |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
岩层新 老关系 | 中心岩层较 老,两翼较新 | 中心岩层较 新,两翼较老 | ||
图示 | ||||
构 造 地 貌 | 常规 地貌 | 常形成山岭 |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 断层处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常形成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
侵蚀后 地貌 |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
2.主要地质构造的应用
构造 | 实践意义 | 原因或依据 |
背斜 |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
隧道的良好选址 | 天然拱形,符合力学原理,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 |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 |
向斜 |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
断层 |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 岩石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
3.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方法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在高考中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试题多以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在判读地质构造剖面图时,一般遵循以下思路:
(1)建立正常地层的特点模型: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2)判断地质剖面图中的特点:
①是否弯曲→背斜或向斜的地质构造。
②是否有断层线→断层地质构造。
③是否有岩层上下错位→地垒或地堑的地质构造。
(3)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①正常状态的岩层→下老上新。
②背斜→两翼新、中间老;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③侵入岩层的岩体→侵入的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形成时间晚。
[应用体验]
(2018·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1.A 2.A 第1题,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第2题,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4.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3.B 4.B 第3题,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第4题,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
重难点三 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典题尝试]
(2016·江苏高考)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
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画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画②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排除;画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画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景观特征。故选D项。第2题,画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项。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沿海,是由历史上黄河南泛侵泗夺淮形成的,属淤泥质海岸。如图示意废黄河三角洲2008年海岸线位置及1965年和2008年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变动情况。据此回答3~4题。
3.推测1965~2008年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的趋势是( )
A.向陆地方向退缩 B.向海洋方向延伸
C.先退缩,后延伸 D.基本稳定不变
4.图中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发生偏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侵蚀 B.海潮侵蚀
C.风力搬运 D.人工护堤
解析:3.A 4.B 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相比1965年,2008年海水10 m等深线向陆地方向靠近,说明海底受侵蚀,海岸线向陆地方向退缩。第4题,废黄河三角洲属于淤泥质海岸,沉积物松散,易遭受沿海风浪、海潮的侵蚀作用,导致海水10 m等深线位置发生偏移。
[系统归纳]
1.外力作用的一般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 外力作用 |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 风化作用 |
山谷中的碎石 |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
坡面的沟壑纵横 | 流水的侵蚀作用 |
峰林和溶洞 | 流水的溶蚀作用 |
沙丘 |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
海边的嶙峋沿岸 |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
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知能强化练]
(2018·苏锡常镇二模)在柴达木盆地边缘,隐藏着中国最大的一片水上雅丹地貌群,其主体是7 500万年前的湖泊沉积物,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奇异地貌,图1为水上雅丹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组成图1景观的岩石,对应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1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地壳抬升——岩浆侵入——搬运、沉积
B.风化、侵蚀——地壳抬升——搬运、沉积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搬运、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解析:1.A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1景观的岩石为沉积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岩浆。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图1景观是水上雅丹地貌,首先经过外力作用而形成沉积岩,接着由于地壳运动出露地表,最后受风化、侵蚀而成的。
(2018·通徐扬泰淮宿六市二模)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图。读图,完成3~4题。
3.有关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地形为主,且山高谷深
B.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C.地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而成
D.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超过3 km
4.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3.B 4.C 第3题,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分析可知,该地以丘陵为主,分水岭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两干流水平最短距离不超过3 km。第4题,从地形上看,甲乙沿线、丙丁沿线为山地;从地质构造上看,甲乙沿线,中间岩层新,两侧岩层老,为向斜,丙丁沿线基本上为同一岩层,呈水平状态。
(2018·盐城中学模拟)沙坡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如图示意某常见的沙坡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速度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坡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5~6题。
5.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慢 B.背水坡,流速快
C.迎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6.该沙坡的移动方向是( )
A.维持原地 B.往复摆动
C.向上游移动 D.向下游移动
解析:5.A 6.C 第5题,根据材料及图中的水流方向,可以判断①坡为迎水坡,且该坡为上坡,水流速度较慢,故以沉积作用为主。第6题,据材料沙坡的产生是河床泥沙颗粒不均匀与水流不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河床上呈波状起伏堆积而成的微地貌。水流上坡时泥沙受重力影响部分堆积,下坡时,流速加快,泥沙不断侵蚀,侵蚀的沙粒搬运到下一个沙坡的迎水坡上堆积下来,从而促使沙坡缓慢向上游移动。故选C。
(2018·盐城三模)某地地理老师组织学生对家乡河流进行考察,下列图表为学生的部分研究成果。读图表完成7~8题。
7.有关河曲叙述正确的是( )
A.仅发育于河流的上游地区
B.岩性差异是河曲发育的主要原因
C.凹岸河水较深,利于建设港口
D.凸岸河水较浅,侵蚀作用明显
8.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该河流砾石平均粒径与距河口距离关系的是( )
解析:7.C 8.A 第7题,据左图中水深数值分析可知,河曲凹岸河水较深,侵蚀作用明显,利于建设港口。第8题,据右表数值分析可知,离河口距离越近,河流砾石平均粒径越小,反之越大,A图符合这一要求。
(2018·南京三模)图1为南京周边某火山口浮石图,浮石内有孔隙,入水不沉。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9~10题。(双选)
9.下列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其中找到动植物化石
B.属于图中甲类岩石
C.孔隙形成源于外力侵蚀
D.便于雕琢,适宜制作盆景
10.与大理岩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BD 10.AB 第9题,据题意分析可知,浮石是某火山口附近的,且内有孔隙,为喷出型岩浆岩,再据图2分析可知,图2中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丁为侵入型岩浆岩;浮石内有孔隙,便于雕琢,适宜制作盆景。第10题,大理岩为变质岩,与大理岩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为①固结成岩作用和②变质作用。
(2018·南师大附中模拟)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如图为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1~ 12题。(双选)
11.从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向陆地方向移动
B.粗泥沙位置没有明显变化
C.高度降低
D.海水堆积作用增强
12.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 )
A.阻挡污水,减少海洋污染
B.加剧海水倒灌,侵蚀海岸
C.使水道淤浅,不利于航运
D.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解析:11.AD 12.CD 第11题,据图分析可知,甲时期的外海泥沙为细泥沙,表明径流堆积作用较强,乙时期的外海泥沙为粗泥沙,表明海水堆积作用增强。从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由径流堆积作用为主转变为海水堆积作用为主,拦门沙向陆地方向移动,海水堆积作用增强。第1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海水堆积作用增强,使水道淤浅,不利于航运,阻碍洪水下泄,加剧洪涝灾害。
[热点迁移练]
(2018·苏北苏中七市三模)2018年4月5日,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发,喷出烟尘高达5 000 m。如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①~④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圈层中,属火山熔岩流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由火山喷发物冷凝而成的岩石( )
A.常有气孔、流纹构造
B.矿物结晶颗粒大
C.主要成分为碳酸盐
D.存留有生物遗迹
解析:13.C 14.A 第13题,据题意分析可知,火山熔岩流源地即岩浆的发源地——③软流层。第14题,由火山喷发物冷凝而成的岩石为喷出型岩浆岩,常有气孔、流纹构造。
页岩油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油页岩经低温干馏获得的,被称为21世纪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如图示意油气资源在地层中的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油页岩属于( )
A.喷出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沉积岩
16.传统石油最有可能分布在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解析:15.D 16.A 第15题,油气资源是古生物堆积的产物,据此判断油页岩属于沉积岩。第16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石油密度较小,应分布在水的上部。据图分析a处最有可能是传统石油的分布位置。
(2018·南通一模)贵州兴义地质公园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如图为贵州兴义地质公园某地质景观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构成图示地质构造的( )
A.岩石有气孔或流纹构造
B.岩石直接来自岩石圈底部
C.岩层可能含有煤、石油等矿产
D.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18.塑造该地貌的地质作用依次有( )
A.水平挤压、侵蚀作用、地壳上升
B.地壳上升、水平挤压、侵蚀作用
C.侵蚀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
D.水平挤压、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解析:17.C 18.D 第17题,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为沉积岩,岩层可能含有煤、石油等矿产。岩浆岩可能有气孔或流纹构造,变质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第18题,该地貌首先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褶皱,接着受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最后受到侵蚀作用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