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10环境保护
展开专题十 环境保护
[知识体系构建]
(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
■主干知识——理一理·
1.环境污染及防治
(1)水污染
(2)大气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2.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主要资源问题及原因
(2)对策分析(以水资源为例)
3.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1)主要表现与成因
(2)防御措施
■实践应用——答一答·
1.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 南方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低山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易被流水侵蚀;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答] 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地表径流少;气候较为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3.冬春季节,我国华北地区雾霾现象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 冬春季节,华北地区降水少、地表干燥、植被覆盖低,大气中尘埃物质较多;寒冷季节取暖用煤量增大,排放的污染性物质增多;受静稳天气多的影响大;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生产、生活、交通排放的污染性气体多。
4.目前,我们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是什么?
[答] (1)减少垃圾数量,减少耕地占用;(2)垃圾分类处理可以促进废物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3)分类回收,可以使垃圾资源变废为宝。
(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
高频考点1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2019·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 结合示意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 |
信息 提取 | 信息①:19世纪中期,芝加哥直接排污,污染了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 信息②: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 信息③:图中示意运河及水系的位置关系 |
综合 判断 | 由信息①、②、③可知,修建的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城市污水流向了伊利诺伊河,因而会减少流入密歇根湖的污水;但流入伊利诺伊河的污水在增加河流水量的同时,也加大了河流的污染;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渗漏会导致周边地区及下游的污染;同时密西西比河与密歇根湖的连通,会引起河流与湖泊中生物的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
解答 目标 | 抓住“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的变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注入密歇根湖的伊利诺伊河以及五大湖水系的水生环境的影响作答 |
[尝试解答]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技法总结]
1.环境污染原因的分析方法
(1)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污染;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产生赤潮的原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2)同一类型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下面以我国酸雨对长江南北的危害程度不同为例进行比较:
地区 | 危害 | 形成原因 |
长江 以南 | 大 | 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多丘陵地形,且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酸性,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 |
长江 以北 | 小 | 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气体 |
2.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
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但都是因为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出了环境承载力而造成的,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分析。还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
[学以致用]
1.下图为我国沿海三个地区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CI)统计图,AQCI数值越大空气质量越差。读图,回答(1)~(2)题。
(1)三个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秋高春低,冬降夏升,北高南低
B.春高秋低,夏降冬升,南高北低
C.夏高冬低,秋降春升,南高北低
D.冬高夏低,春降秋升,北高南低
(2)形成这种时空分布特点的原因是( )
①冬季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
②夏季降水多,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③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
④相对北方而言,南方重化工业集中,矿物能源消耗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D (2)D [第(1)题,读图可知,从时间看,冬高夏低,秋升春降,从空间分布看,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故选D。第(2)题,冬季大气相对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降水多,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北方冬季燃煤取暖,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导致空气质量差;北方地区重工业集中,矿物能源消耗大。]
2.(2019·青岛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北京、杭州、武汉、西安、成都、广州等地都将通风廊道纳入规划与决策的视野。对于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的城市来说,通风廊道路线设计也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下图示意杭州市冬夏季一级风道。
分析杭州市一级风道路线设计的主要原则及对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作用。
[解析] 杭州市一级风道路线设计的主要原则要结合盛行风向进行分析。对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作用要从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热岛效应等方面考虑。杭州市位于东部季风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为了有利于增强城市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降低建筑物能耗,风道路线基本与主导风向平行。
[答案] 一级通风廊道的设计应尽可能与城市主导风向平行或近似平行,并充分利用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山地、河流等生态冷源。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改善局地气候环境;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降低建筑物能耗;提高人体舒适度。
3.(2019·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解析] 本题以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为背景,考查工程治理措施对改善环境的作用。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措施分别从整体生态、水文(水质)、大气(局地微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4.(2019·海南高考)近年来,随着攀登珠穆朗玛峰人数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关注。我国登山管理部门相继提出控制登山人数、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制定登山管理办法等措施,以减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解析] 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废弃物污染及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这和该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其他地方可以分解的废弃物,在这里却难以分解,废弃物增多在这里更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这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在这里破坏了生态之后,生态环境就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
[答案] 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高频考点2 | 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 |
(2018·全国卷Ⅲ)“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 结合实例分析,运用综合思维分析鄱阳湖地区的传统捕鱼方式对候鸟越冬的影响,据此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 |
信息 提取 | 信息①:鄱阳湖的水文特征是“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 信息②:鄱阳湖区的“堑秋湖”捕鱼方式,主要是在秋冬季退水时放水捕鱼 信息③:鄱阳湖区的越冬候鸟10月份迁入湖区,3月份迁离 |
综合 判断 | 由信息①可知鄱阳湖进入秋冬季后湖面面积急剧减小,结合信息②可知“堑秋湖”的捕鱼方式在秋冬季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水域范围会利于候鸟栖息觅食,结合信息③可知“堑秋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是1月,而候鸟迁离是3月份,会影响候鸟觅食 |
解答 目标 | 分析积极影响,应重点回答一个要点——扩大栖息觅食范围 分析消极影响,应重点回答一个要点——湖水水干鱼尽时间早于候鸟迁离时间 分析改进建议,应重点回答至少三个要点——分批次轮流放水,不完全排干湖水,加强管理(或生态补偿)等 |
[尝试解答] 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技法总结]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方法
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变迁的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具体可从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分析
①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封闭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原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分析
①人口增长。
②农业结构与生产方式。
③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生产方式。
④生产技术与政策导向。
2.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 问题 | 主要 分布区 | 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防治措施 |
森林 破坏 | 东北、西南、 华南林区 | 森林火灾等 | 乱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
草原 退化 |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
湿地 萎缩 | 三江低地、湖 滨、海滨 | 沉积物充满湖沼 |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
生物多样 性锐减 | 林区、草原、 近海海域 |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
土壤 侵蚀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 |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
荒漠 化 |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 降水少、气候干旱 | 过度放牧 |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
[学以致用]
5.黑杨是经济型乔木,生长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大,固沙能力强。20世纪70年代开始,源自欧美的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地区栽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张。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督察反馈意见中指出,欧美黑杨大面积种植,损害洞庭湖的自然生态。目前,湖南省正在强力推进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内的杨树清理工作。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70年代,洞庭湖区引种黑杨的主要原因是( )
A.防治水土流失 B.促进造纸业发展
C.保护湿地 D.发展旅游业
(2)下列关于黑杨对洞庭湖自然生态损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威胁鱼类、水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环境
B.加快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洞庭湖行洪能力
C.破坏湖岸湖堤
D.威胁其他植物的生长
(1)B (2)C [第(1)题,黑杨是经济型乔木,生长快,木材可以为造纸业提供充足原料。20世纪70年代,洞庭湖区引种黑杨的主要原因是促进造纸业发展,B对。平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大,固沙能力强导致湖区陆地化,不适宜保护湿地,C错。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不利于发展旅游业,D错。第(2)题,黑杨对洞庭湖自然生态损害有固沙能力强,导致湖区陆地化,威胁鱼类、水生动物和鸟类的生存环境,A正确。加快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洞庭湖行洪能力,B正确。利于保护湖岸湖堤,C不正确。损害自然生态环境,威胁其他植物的生长,D正确。]
6.(2019·唐山市三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速公路通过地势较高地段时,常需要开挖山体以使道路平直通过,由此形成裸露的高边坡,坡面上的植被自然恢复非常困难。下图为北京境内某高速公路的一段高边坡植被人工修复图。
说明高边坡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原因及进行人工修复的可行措施。
[解析] 由图可知高边坡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不利于植被生长;坡面不稳定,不利于土壤保持,土层薄、贫瘠;坡面在多雨季节易被冲刷侵蚀。修复措施包括①工程措施:加固坡面、坡面进行人工附土等;②生物措施:选种对水土条件要求较低的乡土植物等。
[答案] 原因:坡面不稳定;坡面缺乏土壤(或土层薄、贫瘠);坡面在多雨季节易被冲刷侵蚀;坡度大,涵养水源能力差,不利于植被生长等。
措施:工程措施加固坡面;坡面进行人工附土;选种对水土条件要求较低的乡土植物等。
7.(2019·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水含盐量高以及化肥的过量使用。灌溉水含盐量高引起的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或者利用雨水淋溶(洗);过度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将大棚内的土壤用其他的土壤置换——客土置换也是解决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措施之一。
[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高频考点3 |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
(2016·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 通过长江刀鱼的生活习性、分布数量的变化,运用综合思维,考查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相关知识 |
信息 提取 | 信息①: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每年春天进入长江干流、支流及通江湖泊繁殖 信息②:长江刀鱼是美味佳肴,但现在严重衰竭 |
综合 判断 | 由信息①可知长江刀鱼的繁殖需要湖泊湿地,湿地缩小、水体污染均会影响其繁殖,结合信息②可知作为一种美味佳肴,过度捕捞会导致资源枯竭 |
解答 目标 | 分析衰竭原因,应回答三个要点——过度捕捞,水体污染,湿地减少 分析保护措施,应综合原因进行针对性归纳,合理即可,应至少答出四个要点 |
[尝试解答]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技法总结]
1.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 不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表现 | 产生的环境问题 |
土地资源 | 滥垦草地、沼泽地,非农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等 | 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 |
生物资源 |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 | 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
水资源 | 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 | 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碱化 |
矿产 资源 |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 矿产资源浪费以至枯竭,污染环境 |
2.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措施的方法
[学以致用]
8.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俗称“瓦斯”。我国埋深2 000米的浅层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万亿立方米,位列世界前三。2016年全国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576.12亿立方米,利用率仅42%。据此回答(1)~(3)题。
煤层气及其他油气示意图
(1)图中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相比( )
A.其燃烧值更高 B.开采难度更大
C.储存于向斜部位 D.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
(2)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将带来的影响是( )
A.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
B.导致地面沉降
C.使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
D.减轻大气温室效应强度
(3)煤层气作为我国“十三五”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这将会( )
A.使能源消费重心向西北转移
B.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
C.使能源生产重心向东南转移
D.减少我国天然气进口量
(1)B (2)D (3)B [第(1)题,煤层气埋藏深,会加大开采的难度,B项正确;图中无断裂构造,煤层气集聚在背斜部位,可用常规管道运输。第(2)题,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可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相比较石油的使用来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少,所以D正确。大规模开采,提高煤层气利用率主要是在地表以下的生产活动,不会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A错误;煤层气分布分散,开采不会造成地面沉降,B错误;只要合理开发煤层气,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C错误。第(3)题,煤层气主要存在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所以能源生产重心不会向东南转移而是在北方,同样能源消费中心还是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A、C错误;煤层气作为我国“十三五”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这将会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与安全,所以B正确;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并不会减少我国天然气的进口量,D错误。]
9.(2019·成都市三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冬水田在四川的南部、东部灌溉条件较差的浅山丘陵地带广泛分布。当地农民往往把地势低洼地带的水稻田作为冬水田,蓄秋雨于田,满足来年灌田插秧的需求,蓄水量根据灌田面积大小而定,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有效耕作制度。下图为四川某丘陵地区冬水田景观图。
简要分析因地制宜原则在冬水田中的运用。
[解析] 直接根据材料进分析即可,首先地势低洼地带的水稻田作为冬水田,是由于地势较低便于积水,且根据需求量来调节水量的大小,以保障灌溉用水;其次蓄秋雨于田,满足来年灌田插秧的需求,是由于该地处于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解决冬季枯水期的农业灌溉用水,及保障来年春季育秧、栽秧提供水源。
[答案] 地势低洼地,便于积水,并根据灌溉需求调节蓄水量,保障灌溉所需水源;蓄秋雨于田,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缓解冬季枯水期用水紧张的局面,为春季育秧、栽秧储备水源。
10.(2019·广元市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由于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典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恭城县从推广沼气开始,逐步完善生态链条,创造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猪—沼—果”的“恭城模式”,走出了一条富裕路。下图为沼气系统示意图。
根据材料分析“恭城模式”的直接生态效益。
[解析] 根据材料并对“恭城模式”的直接生态效益展开分析可知,该模式中利用作物的秸秆发展沼气,可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砍伐,有利于当地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沼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沼渣可以用作有机肥,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减轻土壤污染;作物的秸秆可以用于养殖,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户的收入;而动物的粪便一部分可以用于种植,直接被作物吸收,另一部分用于制造沼气,有利于提高当地环境质量。
[答案] 沼气做燃料,减少薪柴砍伐,有利当地植被恢复和保护;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秸秆燃烧,减轻当地大气污染;清洁处理人畜粪便,有利于当地环境卫生;把沼渣沼液用作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土壤、水污体)污染。
(对应学生用书第113页)
■真题演练——高考题是这样的·
1.(2018·全国卷Ⅰ)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解析] 种子库选址主要考虑种子的保存、安全度、受外界影响等因素。斯匹次卑尔根岛由于纬度高,气候严寒,有利于种子保存;该种子库位于北冰洋中的岛屿上,且处于山体深处,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趋势下,冰雪(永冻层)融化,威胁种子库安全。
[答案] 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2.(2018·全国卷Ⅱ)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解析] 第(1)题,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是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如吸收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净化水体;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问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 (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3.(2017·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 根据材料,柽柳种子多,繁殖快,侧向枝条多,生存能力强,争夺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容易打破生态平衡。
[答案] 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4.(2017·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 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结构、植被丰富程度、地下根系和植被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答案]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5.(2017·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 首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较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截留的降水量多,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其次,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的保护,水分易散失,且土壤蓄水能力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因而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天然的雨林湿度低。
[答案] (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模仿命题——预测会这样考·
[命题素材]
聚焦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开展专项督查。整治黑臭水体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部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黑臭水体治理治标不治本、整治成效不稳定等问题,治理形势十分严峻。各省(区、市)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通知》要求,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内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黑臭水体整治为抓手,推动各地加快补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镇水污染防治水平。
[命题方向]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考查城市黑臭水体产生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危害以及治理的主要措施。
[命题示例]
1.某大城市每天排放的污水510万吨,其中约400万吨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流经该市的河流中,造成河流终年黑臭。据此回答(1)~(2)题。
(1)该市排入江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
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
D.以上各项均是
(2)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利用,你认为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近期解决办法是( )
A.大力抽取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河段
(1)A (2)C [第(1)题,城市是居民区和工业区、商业区集中的区域,居民生活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水,工业区的工业生产过程也会释放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三废”物质。当降雨发生时,流经固体废弃物的地表径流会成为污水。城市时刻产生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成为排入江河的污水来源。第(2)题,大力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环境恶化,且无法解决河水黑臭,这种方法不可取,A项错误。海水淡化资金、技术投入多,不属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B项错误。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河段也不现实,河水污染是流域内问题,难以最有效解决河水黑臭问题,D项错误。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以实现污水净化,关闭所有化工厂可以杜绝工业废水排放。这项措施最经济、最有效、最简捷。]
2.(2019·南昌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城市的黑臭水体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难点。通过调查发现,城市中“死水一潭”是造成黑臭水体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疏通河道、引水入域、扩大绿地面积等措施。使城市水质逐步改善。预计到2030年,全国城市黑臭水体问题总体得到消除。
分析城市黑臭水体问题严重的原因。
[解析] 问题原因主要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湿地自净能力等方面考虑。城市活动集中,污水排放较多。垃圾堆放、倾倒,随着雨水进入河道,容易造成水体污染。雨水冲刷城市地表,形成污水。城市水量小,污染物浓度高。城市中“死水一潭”是造成黑臭水体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水体相对封闭,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植被、湿地等面积少,自净能力较弱。
[答案] 城市活动,污水排放较多;垃圾堆放(倾倒),造成水体污染;雨水冲刷城市地表,形成污水。城市水量小,污染物浓度高;水体相对封闭,流动性差;植被(湿地)少,自净能力较弱。